



【答案】 咏史
【解析】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这首诗先叙太仓令有罪,被押送到长安城。次写缇萦闻父言而沉痛,遂诣阙陈辞。然后写汉文帝生恻隐之心,下令废除肉刑。结尾是班固的感慨,赞扬缇萦胜过男儿。《咏史》诗按时间先后依次道来,以叙事为主,而不是像后代有些咏史诗那样重在议论抒情。班固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咏史》诗,用词质朴,渲染修饰成分很少。此诗当是班固晚年下狱时所作,其中寄托着自己的感慨。
【答案】 《古诗十九首》
【解析】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相关试题:
(1)《古诗十九首》 [名词解释;温州大学2021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9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
(2)简述《古诗十九首》体现的人生哲理。 [厦门大学2025年研]
答: (1)创作时间及其出处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的作品,最早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2)主要内容
①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古诗十九首》所出现的游子思妇,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间,他们既有合乎传统礼教的价值取向,又有世俗的人生选择。其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②人生哲理的揭示
a.永恒与有限的关系
《古诗十九首》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特别突出,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在表现这一主题时,诗人采用两种手法,一是写物长人促,人和物的异质,以外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有限;二是写物我同构,外物和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多首诗篇出现的节序之感,都是推物及人,点出人生的短暂。
b.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
《古诗十九首》中的男女主人公不时有早衰、速老的感慨。抑郁、思念使他们的生命周期缩短,衰老的速度加快,诗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c.忧郁与欢乐的关系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揭示了忧和乐相反相成的关系,并从精神解脱的高度看待及时行乐,对物质条件并不十分注重。
d.来去亲疏的关系
《古诗十九首》已提出在生者之间亦有来去亲疏之异,相亲而来,相弃而去,友则相亲,弃则相疏,此亦人情世态之常理。
③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a.敏锐的节序感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季节的变化特别敏感,那些或明或暗标示节序的物象不是孤立地置于作品中,而是作为激发诗人情感的对象出现,同时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以感伤的情调回应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的多种物候都被轻烟薄雾般的愁思所笼罩。
b.微妙的空间感
《古诗十九首》所展开的空间方位是多维的,诗人把自己置于不同的空间方位,产生许多微妙的感受,或远距离的心灵沟通,或近距离的感情交流受阻。
c.深切的世态炎凉感
《古诗十九首》的多数作者寓居他乡,饱经忧患,他们需要同情和帮助,对人间冷暖的感受特别深切。
(3)《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是一首反映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回,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①本诗的主人公和其丈夫感情很深,但因为种种原因又不得不远远分开,难以会面。她既担心丈夫在外地发生变化,又忧虑自己年华会很快消逝。当种种忧愁感伤都无法排遣时,她却努力把这一切抛开,深情祝愿游子在外多加保重,因而主人公的多情温柔和善良形象相当感人。
②诗歌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
《行行重行行》一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以及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此诗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全诗离合奇正,不迫不露、句意平远,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相关试题: 简答《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简答题;湖南师范大学2025年研]
答: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东汉末年的传世无名诗中收集内容风格相近的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得名。《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刘勰评其为“五言之冠冕”。
(1)《古诗十九首》基本都是游子思妇之辞,体现了汉末文人在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心灵的痛苦。它的抒情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①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古诗十九首》中的羁旅怀乡诗不在少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和深居闺中的思妇盼归之情是古诗的主要抒情内容。汉代因举荐、征辟制度,读书人游学、游宦风气盛行。为了建功立业、实现仕途理想,无数学子背井离乡出外游学,希望得到名门望族的举荐。“桓灵之世,其甚者也。自公卿大夫、州牧郡守,王事不恤,宾客为务,儒服塞道,冠盖填门……自矜以下士,星言夙驾,送往迎来,亭传常满,吏卒侍门,炬火夜行,阍寺不闭”“乃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这两段描述了当时士人外出游学的盛况。游子远游思乡,思妇盼归的离情别绪自然也因此成为抒情的主要内容。《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现了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都表现了从思妇的内心角度出发,表达了对游子真挚深切的思念和深沉的爱恋。
②士子失意的痛苦
无数游子离乡远游,为的是追求仕途理想。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擅政,朝政官场极其黑暗,能够做官的基本都是高门大户的子弟或姻亲、党徒,一般士人的仕途早就注定不通,其中的失意苦闷不言而喻。《青青陵上柏》《西北有高楼》就是描写游子梦想破灭的悲哀。士子离开家乡时无不意气风发,“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年才俊踌躇满志,然而仕途得意并不能靠公平竞争,“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在王侯权贵骄奢的生活对照下,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痛苦以及内心的抑郁不平自然就流露出来了。除了仕途的失意,《明月皎夜光》也刻画了一路扶持的朋友在竞争中勾心斗角、反目成仇的现实,“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种对世态炎凉的感慨是游子失意的另一层面。
③忧患人生无常的情感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危机四伏,大乱降临到处发生农民起义,混乱的时局容易让人产生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之感。《生年不满百》《驱车上东门》《回车驾言迈》等均属此类,或叹人生短促,或想及时行乐,都透出一种人生如梦、死生无常的忧患之情。“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诸多诗句都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悲哀情绪,因此“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及时行乐思想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不仅奠定了五言诗稳固的基础,它卓越的艺术成就对中国后来诗歌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高超的抒情艺术
《古诗十九首》是早期抒情作品的典范,篇篇都是言情之作。它不是空泛的抒情,而是运用多种手法形象化地抒写感情。首先,《古诗十九首》善于写景抒情、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情和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如《明月何皎皎》写了一个孤独的女子因皎洁的月光触动了心头的离情别绪,她夜不能寐披衣徘徊,但四顾茫然满腔忧思无人诉说。思妇的幽怨与如水的夜色情真景柔,水乳交融;《迢迢牵牛星》通篇写景,写的虽是没有情感的牵牛织女,但情景相生,寓情于景,有化工之妙。其次,运用梦幻、化鸟等浪漫主义技巧来抒情,如“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等句,起到了独特的抒情效果。
②鲜明的人物形象
《古诗十九首》通过抒情、叙事、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手法,在诗中刻画了诸多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典型的就是《青青河畔草》,在长满青草的河畔,有一座垂柳茂盛的园林。园中有一位美丽的少妇,正在凭窗远望,思念远行未归的游子。该诗通过环境描绘、妆容刻画、行为动作摹写,让思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③比兴手法的使用
《古诗十九首》擅长用比兴手法,继承了《诗经》《楚辞》以及乐府民歌中的比兴传统,使得诗歌贴切自然。如《冉冉孤生竹》,诗中女主人公以“孤生竹”自比,以“泰山阿”比丈夫,以“菟丝”自比,以“女萝”比丈夫,比喻巧妙,反映了夫妻关系,同时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花的命运不正是人的命运?如果不懂爱惜如花的青春,那将是多么可惜。全篇多处使用比兴,含蓄曲折,委婉蕴藉,体现了比兴手法运用之巧妙。
④浅近自然、生动含蓄的语言
《古诗十九首》情感丰富多样,但其语言不加雕琢,句平意远,给人清新自然之感。它善于通过成语、典故的使用,赋予简约的语言以丰富的内涵。如“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中的“携手好”出自《诗经》,“遗迹”出自《国语》。此外,叠字的使用,如“青青”“皎皎”,双关语的运用,如“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中的“长相思”,语言简洁却绘声绘色,有极强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