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6.1 复习笔记

一、《汉书》

1 班固的生平和创作

班固,字孟坚。东汉时期人。其父班彪的儒家正统观念及史学思想对班固的思想和《汉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班固的散文有《封燕然山铭》《奏记东平王苍》等。他又是著名赋家,曾作过《两都赋》《答宾戏》和赋体文《典引》。此外,他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 《汉书》的体例和内容

(1)《汉书》的体例

①《汉书》是《史记》之后又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②《汉书》在编写体例上,是对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史学的创造性发展。此后,我国封建时代的正史,都沿用了《汉书》的断代史体例。

③《汉书》的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到王莽地皇四年,共记载了230年的历史。全书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

(2)《汉书》与《史记》的体制比较

《汉书》在体制上基本承袭了《史记》,但又有所改变。

①取消了“世家”,把其并入“列传”。

②根据以大汉王朝为正统的思想,整齐了体例。

③《汉书》改《史记》中的“书”为“志”,并增加到10篇。

(3)《汉书》与《史记》的思想比较

①与《史记》相比,《汉书》更多地站在朝廷的立场上来记载历史、评判是非。

②《汉书》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主要着眼于社会的秩序、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极力维护皇权和儒家的伦理纲常秩序。

③《汉书》尤其重视那些忠君爱国、气节坚贞、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物。

3 《汉书》的写作特点

(1)人物

①班固继承了司马迁在叙事中注重人物刻画的传统,常在传记中通过富于个性特征的行动和语言凸显主人公的思想品质,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尤其推崇那些忠君爱国之人。

②班固在叙事中往往通过具体而微的描写、生动传神的细节,把人物的个性、神情、心理惟妙惟肖地再现出来。

(2)叙事

在叙事方面,《汉书》不像《史记》追求情节的奇异,也不像《史记》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而是在平实细密的叙述中再现历史的风貌。

班固特别善于以史家的目光洞察历史的发展,在叙事中准确地交代关乎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献资料。因此,《汉书》的文章不像《史记》那样铺张渲染,但却自有一种典雅富赡、娓娓而谈的风格,比《史记》带有更多的学术性。

(3)语言

①《汉书》的语言比《史记》更为简洁整饬。

②班固爱用古字和骈句,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读起来虽不如《史记》浅豁生动,但也别具风味。

4 《汉书》的历史地位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二、《吴越春秋》与《越绝书》

1 《吴越春秋》

(1)成书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其书今存10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5卷以吴为主,后5卷以越为主。其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2)艺术特点

①叙事完整,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都有重点,保持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具有连续性。其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作者把正史中的故事写入本书时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增加了许多生动的细节。

②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吴越春秋》是在正史的基础上演绎而成,其中许多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有其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吴越春秋》又吸收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它的荒幻离奇主要源于此。

③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尤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

2 《越绝书》

(1)成书

《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在《越绝书》的成书年代、作者、卷数、书名、篇名等问题上,至今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如关于成书年代,有春秋说、战国说、战国-西汉-东汉说、战国-东汉说、东汉初年说、东汉末年说、东汉初年-东汉末年说、西晋说;关于作者,有子贡撰说、子胥撰说、袁康撰说、袁康、吴平合撰说、袁康撰吴平修订说、袁康、吴平辑录说;关于卷数,有15卷说、16卷说;关于书名,有《越绝书》原称《越绝》说、《越绝书》原称《越绝记》说、《越绝记》非《越绝书》说;关于篇名,有吴太伯与兵法篇亡佚说、今本吴地传即古本吴太伯篇说、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即古本兵法篇说、今本陈成恒非古本陈恒篇说,等等。

(2)艺术特点

①该书杂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的史实,上溯夏禹,下讫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

②保存有吴、越地区东汉以前的许多史料,特别注重伍子胥、子贡、范蠡、文种等人的外交军事活动;有的为《史记》所采用。这些史料可以和《左传》《国语》及《史记》互相印证,补充其不足。

③还记载了许多有关季节变化、农田水利、土地利用、粮食丰歉等内容,因此被不少学者视为一本发展生产、经世致用之书。

3 《吴越春秋》与《越绝书》

(1)相同点

①两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且都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

②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和吴越文化的“重剑轻死,信巫淫祀”密切相关,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

(2)不同点

①《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

②《越绝书》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三、《新论》《论衡》和《潜夫论》

1 《新论》

《新论》,又称《桓子新论》,是由东汉桓谭所著政论著作,共29篇,早亡佚。今《桓子新论》以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本较为完备。

2 《论衡》

《论衡》一书相传为东汉思想家王充(公元27年~97年)所作,大约汇编成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针对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之说进行了批判。

《论衡》提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气”构成,“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气”有“阴气”和“阳气”,有“有形”和“无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论衡》书中关于物种交合和生产的说法虽然谈不上是科学的知识,只是一种直观的自然描述,但这种直观的观察都是很真切的,而且这种见解需要极大的理论胆识。尽管《论衡》书不可能摆脱当时时代的局限,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世界,特别是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论的,但它产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封建国家处于统一和强大、儒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的时期,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权威挑战,并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历史上是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的。

3 《潜夫论》

《潜夫论》是东汉思想家王符创作的政治著作,凡10卷36篇,其内容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历史、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潜夫论》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出广泛尖锐的批判,深刻揭露了社会上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出于“衰世之务”,并引经据典,用历史教训对统治者加以劝诫。

四、东汉中后期的散文

东汉中后期有文学性的散文均是书信一类,言简意赅而情志自见。这类抒情散文有了明显的进展,在精致的追求、修辞手段的运用以及感情的渲染、抒发的感人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表现。臧洪的《与陈琳书》是其中最突出的作品。

1 李固的散文

(1)《遗黄琼书》

黄琼是当时著名的人物,此信是劝黄琼出仕的。劝黄琼出仕的原因很能显示出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此信写得凛凛有生气。

(2)《临终与胡广赵戒书》

此是李固在被害前写给同事的信,临难不屈,满腔悲愤,信件虽短,却颇感人。

2 朱穆的《与刘伯宗绝交书》

此书写于其为冀州刺史前。在刘伯宗为“为二千石”以后,曾因计吏带信给朱穆,请朱穆去谒见。朱穆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遂写信绝交。虽似过于直露,但愤慨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仍能见其性情。

3 张奂的《与延笃书》

当时的书信中写得最为真挚而悲切的作品,书中充满悲痛之情。此虽为自诉愁苦之词,而写景叙事,均甚精切,运用骈偶,也颇工丽,故较有艺术感染力。

4 秦嘉的《与妻徐淑书》和《重报妻书》

叙写夫妻感情的散文。所说均日常生活之事和夫妻离别之情,却娓娓道来,别有情致。这样的散文是以前的汉代散文中所未曾出现的,它们之所以出现在压抑个体的意识有所松弛的东汉后期,也不是偶然的,这已开了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经常可见的那种日常性抒情散文的先河。

5 臧洪的《答陈琳书》

(1)写作背景

张超与袁绍等起兵讨伐董卓,未能成功,袁绍派臧洪统辖青州,徙东郡太守。张超被围,他请求救援张超,袁绍不准,他就以不与袁绍集团合作来表示自己的抗议。因此,袁绍率兵包围他的城池。经过长期抵抗,他终于以城破被杀。

《答陈琳书》就是在围城中写的。当时陈琳为袁绍属下,写信劝他投降。他与陈琳原是朋友,此信既表现了朋友之情,又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的劝诱。

(2)写作特点

全文长达1222字,其中虽不无外交辞令,而其动人之处,仍在感情的恳挚。形式上刻意雕琢,趋向精致。 BBrWgVHHknn1nvKx2Vhv1ZknD/W/Ol1bZJ2kEwOUkZHTyZYMpWxKF0u6dvBGRI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