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试题: 何为“乐府”? [简答题;山东大学2018年研]
答: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两汉时期,朝廷乐府机关会采撷、演唱一些新兴的俗乐歌辞,这些歌辞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出于民间。乐府民歌是汉代音乐机构从民间采集的“俗乐”,大都是劳动人民或下层士人的作品,是乐府诗中的精华。乐府民歌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的感情,其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诗体多样,语言朴实生动,代表了汉代诗歌的主要成就。魏晋以后的文人,或大力模拟乐府诗,如西晋陆机等;或沿用古乐府旧题而写新诗,如李白、杜甫等;或自创新题,咏写时事,如元白诗派等。
答: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1)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画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有的采用独白,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倾诉;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画。
(2)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口语化的语言,饱含感情,具体描绘。叙事和抒情自然融合。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主要有两种:杂言体和五言体。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因素。
答: 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汉乐府的叙事手法主要表现为:
(1)选取常见而富有情趣的画面入诗
两汉乐府诗有两篇作品是以酒店妇女为主角,一篇是收录在相和歌辞的《陇西行》,一篇是辛延年的《羽林郎》。《陇西行》再现健妇善持门户的场面,《羽林郎》叙述当垆美女反抗强暴的故事。通过描写她们与顾客的交往及各类人物的举止言行,艺术地展示了汉代的市井风情。
(2)捕捉偶然性、突发性事件
在现实生活中,弃妇遇故夫的机会通常是很少,而且往往是有意回避。收录在古诗类的《上山采蘼芜》实乃乐府诗,写的就是弃妇与故夫的邂逅。通过男子的一番叙述,得出了“新人不如故”的结论。
(3)有明显的尚奇倾向
对于那些来自异域的新鲜事物,诗人总是怀着惊异的目光去搜索,发现它们,并饶有兴致地写入作品。贰师将军李广利从大宛获汗血马,于是郊庙歌辞有《天马》诗叙述此事,张骞通西域之后引进苜蓿,杂曲歌辞《蜨蝶行》就特意提到这种植物。这些奇异物品令中土人士大开眼界,也使诗篇带上了异域色彩。另外,那些迎神求仙诗,更是崇尚奇异的体现。
(4)有比较完整的情节
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段,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妇病行》有临终托孤、沿街乞讨、孤儿啼索等场面,中间又穿插许多细节。
(5)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两汉乐府叙事诗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诗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作衬托。《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刚强、焦仲卿的忠厚、焦母的蛮横、刘兄的势利眼,以及太守府求婚使者的傲慢,无不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6)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两汉乐府叙事诗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把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使二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①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长于、也乐于铺陈场面。《陌上桑》一诗篇幅不长,其中却有两段场面描写的文字,一是众人围观罗敷,二是罗敷夸耀夫婿,都不吝笔墨,写得非常细致。
②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两汉乐府叙事诗在陈述故事、刻画人物时,对于人的服饰仪仗从各个方面加以展示,采用的是详写笔法。从秦罗敷、刘兰芝到胡姬,从罗敷“夫婿”、侍郎到羽林郎,无论其为男为女,都通过详细描写服饰仪仗来衬托他们的美丽或富贵。与此相反,两汉乐府叙事诗对人的容貌形体通常都以略写的方式处理,惜墨如金。这种写法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天地。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对传统笔法有所超越,显示出由注重形似向崇尚神似演变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