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府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1)在汉代,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官署。其中制作和收集的曲辞,当时称作“歌诗”,到了六朝,便称作乐府诗。于是乐府便成为一种与音乐有关的诗体名。
(2)唐代以后,乐府诗的范围更为广泛,包括了乐府机关中搜集的诗歌及文人仿制的入乐与不入乐的作品。
(3)宋、元时期,也有人称词、曲为乐府,与乐府诗是两回事。
两汉乐府今存不足百篇,大部分保留在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
(1)战争徭役
①有些作品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
a.《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到家后见到一派田园荒芜的景象,心中悲愤难禁。
b.《战城南》描绘了一幅战场上尸横遍野的惨景。
②战争和徭役使无数人有家难归,思念成为此类题材的重要内容。
a.《古歌》写征夫思念家乡。
b.《饮马长城窟行》写思妇想念在外服役的征人。
(2)生活苦难
①有些作品直接表现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a.《妇病行》写一个男子和孤儿的苦难生活。
b.《东门行》写主人公生计断绝,于是毅然“拔剑东门去”,铤而走险,走向反叛。
②有些作品表现失去生计的农民远走他乡到处漂泊,饱尝流离之苦。
③有些作品表现了女子遭受的苦难。如《陌上桑》和《羽林郎》。
(3)婚姻爱情
①有的写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表现他们的恋爱心理,如《上邪》《有所思》。
②有的表现下层妇女的可悲地位,诉说她们被遗弃的哀苦,如《怨歌行》《董娇娆》《上山采蘼芜》。
③有的表现失恋妇女的坚强、坦荡,如《白头吟》。在此类题材的作品中,《孔雀东南飞》最有代表性。
(4)享乐生活
汉乐府民歌中有些作品对汉代贵族享乐生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
①《古歌》对欢宴场合的描写。
②《西门行》对及时行乐思想的描写。
(5)游仙
乐府歌诗中一些与求仙有关的内容:
①《长歌行》对养生求仙现象的真实反映。
②《陇西行》写诗人得道飞升,描写遨游天界所见之景象。
(6)家庭美满
汉乐府歌诗中有一些作品赞美家庭生活的美满,表现人们的生活希求,反映了汉代的礼俗。
①《相逢行》写长安富贵人家的豪华生活。
②《陇西行》的后半部分写一个家庭主妇待客的过程。
(7)动物寓言
汉代乐府歌诗中有一些动物题材的作品,其中寄托着诗人强烈的生活感受。
①《枯鱼过河泣》,诗中借枯鱼劝诫同类之言,表达了一个罹祸者追悔莫及的心情。
②《乌生》,由乌鸦被弹丸击中想到世间其他自在动物都不能躲避灾祸,不禁产生人生无常之感。
③《艳歌何尝行》,诗中借鸟的遭遇写夫妇离别。
上述作品以动物喻人,近乎寓言。这种题材在汉代非常普遍。
【名师点拨】 需注意“乐府”的定义,它起初是机构之名,后也作为诗歌题材之名。试题中此考点多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
总之,通过汉乐府民歌,我们可以听到当时人民自己的声音,可以看到当时人民的生活图画,它是两汉社会全面的真实的反映。它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有的采用独白,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倾诉;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画。
口语化的语言,饱含感情,具体描绘。叙事和抒情自然融合。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主要有两种:杂言体和五言体。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因素。
在艺术上,汉乐府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性。
(1)以第三人称的方式铺叙故事。
(2)通过主人公的自诉表现生活场面和细节。
(3)在人物对话中展示一定的情节。
(1)特别善于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表现其性情。
(2)注意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
很多作品用日常习见的事物作比兴。
(1)《白头吟》中用“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来比喻恋人间的幸福和谐。
(2)《艳歌行》中主人公用“水清石自见”比喻自己行为磊落,真相终会大白。
(3)《古歌》中用“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形容思乡的苦
况。都写得浅显生动,韵味悠长。
汉代乐府诗中的有些作品带有浪漫色彩。
(1)《上邪》用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和高度夸张的比喻表达对爱情的坚贞。
(2)《战城南》《乌生》《枯鱼过河泣》中展开了奇特的想象,令人拍案称奇。
(3)《陌上桑》中把女主人公做了理想化的表现,其情节幽默风趣,带有喜剧性。
汉代乐府诗的形式灵活自由,篇章句式变化多样。它们创造了包括四言、五言和杂言的丰富的诗歌体裁,便于容纳更多的内容,更为自由地叙事抒情。
(1)《陌上桑》《饮马长城窟行》《孔雀东南飞》等已经是成熟的五言诗。
(2)《战城南》《妇病行》《孤儿行》等是参差多变的杂言诗。
(3)有的作品还带有一些七言句式。
(4)《饮马长城窟行》采用顶真句式,造成步步转折、蝉联往复的抒情效果,民歌色彩非常浓厚。
汉乐府民歌是由《诗经》的四言体向五、七言诗过渡的重要阶段。自此以后,五言诗就在诗坛占据了重要地位,七言诗也逐渐走向成熟,杂言诗则作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诗体,受到了历代作家的喜爱。
(1)作品概述
汉代乐府诗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全诗共340多句,1700多字,是汉文学史上最长的叙事诗之一。它通过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婚姻悲剧,暴露了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和婚姻美满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汉代的风习礼俗。
(2)思想意义
《孔雀东南飞》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烈地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
(3)艺术特色
①《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
a.作者以无限同情的笔触全神贯注地从各方面来刻画刘兰芝这一正面人物,对另一正面人物焦仲卿,作者也做了真实的描绘。
b.反面人物焦母和刘兄,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作者虽寥寥几笔,着墨不多,但其狰狞可恶,已跃然纸上。这些反面人物也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同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c.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第一,个性化的对话;第二,注意人物行动的刻画;第三,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第四,运用抒情性的穿插。
②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同程度的结合。
③语言生动活泼,剪裁得当,结构完整紧凑。
此诗写一对夫妇因生活贫困,实在维持不下去了,丈夫准备出去行劫。虽经妻子劝阻,但他还是毅然走了。诗人显然并不鼓吹抢劫,他所写的实是这对夫妻走上绝路的过程。
此诗把这一过程写得集中而分明,对丈夫的果决和妻子的痛苦也有所显示,在字里行间又表现了对他们的同情。所以,它较之《妇病行》《孤儿行》实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并且在《孤儿行》和《妇病行》中存在的幼稚的痕迹基本消失了;但是《东门行》仍是对某一个具体事件的叙述,而且其叙述也未能展开。
《十五从军征》写一个从十五岁就去从军、到八十岁才能复员的老人在回乡后的经历,诗中着重写了他回乡后的孤苦无依,由此来显示他的一生都是一个悲剧。
这既揭示了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人民制造的灾难,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痛苦。由于诗中对这老人的孤苦无依写得相当具体、生动,它的感动人的力量也就大于《东门行》了。
此诗所写的是一个美丽妇人出外采桑时遭到当地太守调戏、她用巧妙的话语将他逐走的故事。
就叙事诗的发展来说,此诗的成就在于引入了铺陈的手法,以增加叙事诗的感染力。诗中写罗敷的美丽极尽夸张之能事,她所叙述的其丈夫的情况也是着意刻画的结果。这种手法与大赋的铺陈有相通之处,可见大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实是多方面的。
此诗的特色,在于其趣味性,但同时这也是它的局限所在,因为作品中对人物感情的描写不免有所欠缺。
此诗写豪奴冯子都调戏酒家胡姬而遭拒绝,与《陌上桑》的故事属于同样的类型,对胡姬的描写所用的手法,也与《陌上桑》写罗敷的相同。不过,《陌上桑》中罗敷主要通过虚构一个优秀的丈夫来拒绝使君,更多是一种机智的周旋,而《羽林郎》里的胡姬,拒绝的言辞中表达出“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的决绝,展现了其为捍卫自身尊严可以付出任何代价的勇气,使她的形象更加刚烈、坚毅,深化了诗歌中女性反抗强权的主题,同时也显出了她对自己丈夫的深情。
从《羽林郎》和《陌上桑》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叙事诗除了铺陈的手法外,更需要进入人物的感情世界。以后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就正是沿着这条路径前行的。
汉乐府中属于俗乐部分的乐歌在抒情方面也很有特色。在《古诗十九首》中的那种人生短促的悲哀在乐府中曾一再表现出来。在这方面出现得最早的是汉代两首流行的丧歌《薤露》和《蒿里》。
《薤露》感叹生命就像草上的露水很快晒干一样短暂,却又不像露水又会重新降落;《蒿里》感叹在死神的催促下,无论贤者、愚者,都不能稍有停留,都成了草中枯骨。
宋子侯作,此诗写一个少女与花的问答,以花的答语来表现人生短暂的悲哀;但作品相对于汉代抒情诗的最大特点,却在于以叙事来抒情。至于作品的那种较细腻的描写和铺陈性的手法,也是在《陌上桑》《羽林郎》等作品中都可看到的。
无论是《陌上桑》《羽林郎》还是《董娇娆》,不仅都吸收了汉代大赋的铺陈手法,而且都已注意到了词句之美,这种美也正是汉宣帝评论辞赋时提到过的“女工”的“黼黻”之美。由此可见,对于美的追求终于由汉代辞赋蔓延到了汉代诗歌,而建安诗歌也正是由此起步的。
汉代乐府诗大胆反映现实的精神在诗歌史上影响深远。后代凡是反映民生疾苦、暴露黑暗现实的诗作往往采用乐府的形式,以至于批判现实成了乐府诗的一个基本特点。
汉代乐府诗大大发展了我国的叙事诗,它的以事成篇、即事见义的表现方式和叙事写人的技巧都被后代作家继承和借鉴,成为乐府诗的共同特征。
汉代乐府诗的诗体形式也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的五言诗直接影响了文人五言诗的产生,杂言诗也成为诗歌史上的一种重要体裁,长期被后代诗人所运用。
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1)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样式的变革往往和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其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
(2)先秦楚地诗歌的代表样式是《离骚》体,通常每句六言或七言,七言句最后一个字往往是语气词。这种诗体的句式稍加延伸,去掉语气词,就变成七言句。把六言句中间拆开,就变成两个三言的句子。骚体稍加改造,就变成七言句和三言句,因此,汉代乐府用楚声演唱的歌诗,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三言句和七言句,从而导致诗体的演变,这种迹象在汉初就已经出现。如《安世房中歌》《郊祀歌》。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作用。
(1)汉代乐府诗歌的曲调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中土各地的乐曲外,还有来自少数民族的歌曲,鼓吹曲辞收录的铙歌18首就是配合北狄西域之乐演唱的。
(2)鼓吹曲本是军中用乐,来自北方和西域。它的曲调和中土音乐有很大差异,因此,配合鼓吹曲演唱的歌诗也就和中土常见的体式明显不同。现存铙歌18首各篇均是杂言,和其他乐府诗迥然有别,是诗歌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
(1)对乐府诗体产生重大影响的乐曲除楚声和北狄西域乐外,还有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
(2)这些五言歌谣在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四言诗,引起文人浓厚的兴趣,并且亲自模仿拟作,因此,东汉开始有较多的文人五言诗。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