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 司马迁
【解析】 《报任少卿书》又名《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答案】 《太史公自序》
【解析】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答案】 究天人之际
【解析】 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他想通过史记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一评语出自( )。 [北京大学2010年研]
A.《汉书》
B.《后汉书》
C.《文心雕龙》
D.《史记》
【答案】 D
【解析】 这一评语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屈原列传》。《屈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也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答: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在叙事艺术上,更是可圈可点,具有如下特点:
(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12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10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8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史记》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①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同时也有一些例外,例如《项羽本纪》和《孔子世家》。司马迁的安排独具慧眼,既充分尊重历史,也合乎逻辑。
②《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③《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其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如《游侠列传》《佞幸列传》。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①《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很强的判断力。
②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但其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在叙事时则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如他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③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④《史记》许多篇章的详写与略写,往往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而且《史记》各篇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事件都是详写的对象。
(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①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的事件非常清晰地勾勒出来。
②《史记》的场面描写很精彩,不同场面有不同的气氛,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虽时而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相关试题:
(1)论述《史记》中写人艺术的表现。 [扬州大学2022年研]
(2)《史记》描写人的艺术特色。 [华中师范大学2024年研]
答: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风貌,性格鲜明,这归功于司马迁高超的人物刻画艺术。
(1)闾巷之人的入传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也写入此书,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史记》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覆盖面,和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司马迁本人耻于“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故作传为他们鸣不平。
(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
①人物个性的描写
a.《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如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有高下之别,各有风貌。
b.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
c.司马迁在表现人物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做了铺垫。
②人物共性的展现
a.《史记》中的人物形象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b.《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第二,以牙还牙,以怨报怨;第三,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第四,富贵还乡成为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3)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
①多维透视法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②旁见侧出法
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此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关试题: 论述《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2025年研]
答: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充分肯定了它的史学的地位,又指出了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的继承。
(1)“史家之绝唱”——《史记》的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遂不能出其范围。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史学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丰,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①开纪传体正史先河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古烁今的帝王如秦始皇、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蝎;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他们千姿百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②确定了古代传记的写作思想和方法
《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写作思想和方法,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则又给我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
③“发愤著书”说的提出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2)“无韵之离骚”是说《史记》的文学成就
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同时《史记》还有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
①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综合借鉴了前代各类史书的体例,创立了以人物为本位的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纪传体体例。《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展示了3000年的历史,可谓是一幅历史人物的画卷。从上层社会的统治者到下层社会的小人物,无所不有。《史记》所涉人物4000余个,其中许多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法:
a.围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塑造精心选材、谋篇布局。常常是抓住人物生平中的重大事件,或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来组织安排。
b.以性格化的人物语言和典型性的人物行为,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尤其善以细节描写传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
c.在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在戏剧性的情节场面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②语言风格多样
《史记》的语言风格总体上说,具有朴拙通畅、雄浑劲健、疏荡爽朗、豪放不羁的特点,但也有多样的显现。《史记》中的叙述语言丰富生动、简洁精炼、明白晓畅,人物的对话能做到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有口语化、通俗化的倾向。《史记》的语言还具有强烈的抒情特征。
③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a.《史记》的求实求真的创作精神和批判精神影响着后世的史学和文学的创作。《史记》中优秀的人物形象的人格精神沾溉着后世文人的人格精神。《史记》以“实录”著称,这是指司马迁具有严肃的史学态度,不虚饰、不隐讳;但他的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不可能完全真实。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于读者的感染力,他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也必然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这是典型的文学叙述方法。
b.《史记》有些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因素,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艺术手法上的借鉴。并且《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也为后世历史小说、历史戏剧所取材。
c.纪传体的体例对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小说中许多作品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渊源于《史记》;而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其中都可以看到《史记》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