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司马迁与《史记》

3.1 复习笔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1 司马迁生平

(1)家学渊源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龙门人。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其家族有着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

(2)漫游经历

司马迁20岁开始,用几年时间远游过一次。这次远游,极大地开阔了司马迁的眼界,使他了解了各地的民情和史料。这些经历,进一步增加了他对各地山川地理、历史掌故、人文风俗的了解,为日后写作《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史记》创作

(1)继承父亲遗志

司马谈病危,他在病榻前向司马迁交代了自己想写成一部历史著作的遗愿。两年后,38岁的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他首先参与了《太初历》的修订,到了太初元年继承父志,发扬孔子作《春秋》的传统,开始写作《史记》。

(2)遭遇飞来横祸

司马迁因为李陵之事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出狱以后,任中书令,他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巨大痛苦,继续撰写《史记》。司马迁作《报任安书》,诉说自己无辜受刑的悲愤,表达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的决心。其中表明了:

①司马迁把立名当作最高的人生追求,他认为为了实现最高的人生目标,可以不顾世俗观念的束缚,可以隐忍苟活。

②他还认为历史上的著名作品都是作者在逆境中发愤而作,因此,他把著述当成实现人生价值、与现实抗争的手段。

③他写作《史记》,不光是为了记载历史,而且要通过《史记》一书,全面总结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考察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原因和规律,创立自成体系的思想学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和《报任安书》,还有《悲士不遇赋》及《素王妙论》佚文一段。

二、《史记》的历史叙事艺术

1 体例

《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计52万多字。

(1)本纪

本纪是全书的纲,它以王朝和帝王的更替为线索,按年代记载各个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2)世家

世家记载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

(3)列传

列传是各种人物传记,其中所记载的人物,都是品行高尚,卓异出群,有志向、有才干,能不失时机地建立功业,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

(4)表

表分为世表、年表和月表,它按年月顺序,提纲挈领地列举历史大事,以便更清楚地表现历史发展的线索,补充本纪、世家和列传的不足。

(5)书

书分门别类地记载典章制度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具有专门史的性质。

2 内容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的先例。司马迁通过上述五种体裁,囊括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记载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事迹。

3 历史观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目的进行《史记》的创作。他的思想绝非一家一派的学说所能容纳。《史记》多方面地体现了司马迁的进步思想。

(1)重视人的作用

司马迁在考察历史发展原因的时候,非常重视人的作用,他认为社会的变动、事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人,而不是取决于天。

①司马迁在分析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时,也表达了这种思想。根据《高祖本纪》中记载,他认为刘、项二人胜负的原因就在于善于和不善于用人。

②在《项羽本纪》等篇中,他深刻指出项羽的失败是由于他自身的过失造成的,不同意项羽所谓“天亡我”的说法,也就是认为成败在人不在天。

(2)重视经济的作用

司马迁也非常重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在《货殖列传》中,他指出,追求物质财富,满足生活欲望是人的本性。

②司马迁在《平准书》中用经济的发展来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

(3)维护国家统一

维护国家的统一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来的一个鲜明的思想倾向。

①《史记》打破了先秦史书分国记事的形式,代之以纪传体通史。它记载的史实从黄帝时代开始,至汉武帝时期,以王朝的更替为线索,把上下三千年的历史贯穿起来。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正统的政权,它的统治者被立为本纪。这种体例安排体现了司马迁维护国家统一和大汉王朝正统的思想。

②这一思想倾向还体现在对少数民族历史的记载上。在《史记》中,司马迁把匈奴等都立为列传,这种安排就旨在说明这些地区与汉朝是一个整体,那里的君长也是汉朝的臣民。

(4)主张仁政思想

①在政治上,司马迁继承了先秦以来儒家的进步思想,他主张德治仁政,反对暴政,进而提倡儒家官天下的理想政治,颂扬尧舜时代的天下为公。

②他还要求统治者能够礼贤下士,任用贤人。

③他认为统治者不应把自己的地位当作“骄人”之资,而应运用自己的权力为民造福。

4 实录精神

《史记》还体现了司马迁独立思考与大胆实录的精神。

(1)爱憎分明

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了鲜明的爱憎,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2)独立思考

①司马迁在对笔下的人物进行褒贬的时候,能够不囿于传统观念,不以统治者的是非标准为标准,而是敢于独立思考,独抒己见。例如《游侠列传》。

②另外,《货殖列传》他公开主张人们去求富,甚至认为长期使自己处于贫贱之中却高谈仁义的人是可羞的。这种思想和儒家所提倡的安贫乐道是大相径庭的。

③司马迁的独立思考精神,更表现在对所谓天道的怀疑。在《伯夷列传》中无情地揭露现实中好人遇祸、坏人得志的不合理现象,其意义不仅在于否定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传统观念,而且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造成这一切的统治者。

(3)真实记载

①司马迁继承了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他敢于真实地记载历史事实,无所畏惧地暴露与批判,特别是敢于暴露当代统治者。

a.如《武帝本纪》,真实记载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却毫不醒悟。

b.如《酷吏列传》,其中所记的酷吏,大都是汉武帝时代的人,文中记载这些人专看皇帝脸色行事,以杀人为快事。

c.此外,司马迁还大力表现汉武帝时期的官吏、贵族阿谀奉承、倾轧陷害的种种劣迹,暴露了当时官场和士风的腐败。

②司马迁不因自己的主观好恶而改变历史事实。

a.对于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仍高度赞扬了当时国家的昌盛,肯定了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地位。

b.对于酷吏也记载了某些酷吏的优点,例如为官廉洁、不治家产等。

c.对他喜欢的某些人物,他也不因此而掩盖其缺点,例如《李将军列传》中,不仅赞扬了其好品质,同时也记载了他杀降卒、因报复而杀霸陵尉等过错,体现了客观公正的态度。

5 后世评价

(1)“是非颇谬于圣人”说明司马迁能够独立思考,不以统治者的是非标准为取舍。

(2)“实录”,则是对司马迁的最高、最中肯的褒扬。司马迁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写成一部实录式的作品,为后代史学家、文学家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名师点拨】 宏观上看,《史记》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历年试题中多次加以考查。需重点阅读《屈原贾生列传》《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名篇,掌握以上几点叙事特点,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

三、《史记》的文学成就

1 人物塑造

《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事件的作品,它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书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大都是生动的人物传记。

(1)详略得当

司马迁总是精心选择提炼那些最能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材料,写到传记中,而不是平铺直叙地去罗列人物生平。对人物生平的刻画注重详略得当。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重点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和廉蔺交欢三件事,而对他晚年的其他事迹,则略去不写。

(2)互见法

即在一篇传记中集中笔墨交代与人物主要性格有关的事迹,而将与此关系不大的材料放到其他有关传记中。如在《项羽本纪》中,他重点叙写了江东起义、巨鹿之战、鸿门宴、东城之战、乌江自刎等事件,突出其英雄形象;而把表现他的主要缺点的材料放到《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等篇中。

(3)随事写人

他善于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让各种人物做充分表演,通过他们自身的语言、行动展示其性格特征;善于在激烈紧张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不同性格的相互碰撞,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就是安排刘项双方的主要人物同时出场,通过他们的直接交锋,表现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

(4)注重细节

①司马迁还善于运用一些生活细节和传闻逸事来刻画人物。这些细节和逸事虽与重大历史事件关系不大,但在作品中却如画龙点睛,成为表现人物性格的传神之笔。

②司马迁往往把这类细节和逸事放在一篇传记的开头,其效果如同人物的出场亮相,一开始便给人一个深刻印象,并为其一生的行事埋下伏笔。

2 叙事技巧

(1)作者围绕情节的展开,运用铺垫、渲染、伏笔、照应等手法,大胆设置悬念,制造波澜,造成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魏公子列传》中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就是一段十分生动的故事。

(2)《史记》中还有不少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如《项羽本纪》中写刘项双方在鸿门宴上激烈交锋。

3 语言特点

《史记》的语言是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创造而成的,既平易朴素,又丰富多彩、准确生动。

(1)其叙述语言雄浑朴茂,感情色彩浓厚,富于节奏感和气势美。

(2)其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及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情态。

(3)此外,《史记》中还大量吸收了来自民间的俗语、谚语和歌谣,使其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名师点拨】 《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有突出的特点,考生需结合作品仔细体会以上几点,尤其要注意“互见法”的运用,如刘邦形象之塑造是在多篇中旁见侧出的。此考点可能以简答、论述的题型出现。

四、《史记》的风格特征

《史记》融注了司马迁的审美理想,带有汉武帝时期散文的基本特征。

1 英雄情怀

司马迁在书中刻画了一大批品行卓异、具有英雄性格的人,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

2 悲剧色彩

司马迁写出了这些理想人物的不幸和毁灭,使这些形象带有或多或少的悲剧色彩。

3 直抒胸臆

司马迁常在文中夹叙夹议地直抒其情,其感情也带有怨怼愤激、异常强烈的特点,表现了自己激荡不平的内心世界。

五、《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 《史记》的地位

《史记》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崇高的地位。其在文学方面的重要意义,则主要有两点:

(1)从《史记》开始,中国才有了散文式的叙事文学,而且使叙事性的文学在汉代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史记》的出现打破了在散文领域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叙事文学的局面。

(2)《史记》是最早为中国文学散文的发展开辟道路的作品,在西汉为文学散文开辟道路的,是《史记》和少数的几篇文学散文,而以《史记》为主力。

2 《史记》的影响

(1)在叙事文学方面

《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首先也在于叙事文学方面;但其影响有直接与间接之分。

①直接影响

a.由《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史书,几乎都受到《史记》的影响。

b.《史记》为以后的通俗说唱、小说、戏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一直影响到现代文学。

②间接影响

间接影响牵涉到中国的虚构性文学与历史著作的关系。中国的虚构性文学与历史著作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也显示了《史记》的间接影响。

(2)在散文方面

《史记》对后代其他散文也有影响。不过,《史记》对散文的文体及笔法产生较大的影响实际上是从中唐开始的。 BBrWgVHHknn1nvKx2Vhv1ZknD/W/Ol1bZJ2kEwOUkZHTyZYMpWxKF0u6dvBGRI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