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 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______》和《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案】 子虚赋;上林赋

【解析】 司马相如,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上林赋》。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2 王褒《______》以善于描摹物态著称。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 洞箫赋

【解析】 《洞箫赋》是西汉时期通音律、善辞赋的文学家王褒创作的一篇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因在现存的赋体中属首创,故后人称之为“诸音乐赋之祖”。该赋详细记述了箫的制作材料的产地情况,工匠的精工细作与调试,乐师高超的演奏,以及音乐的效果及其作用等。该赋结构合理,布局完整,对后世影响较大。

二、名词解释

1 骚体赋 [东北师范大学2022年研;南开大学2021年研]

答: 骚体赋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来的一种汉赋,简称“骚赋”。骚体赋的首倡者是西汉贾谊,其他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司马迁、东方朔、王褒等,代表作品有《吊屈原赋》《鵩鸟赋》《长门赋》《悲士不遇赋》《七谏》等等。骚体赋内容上侧重咏物抒情,多抒发哀怨之情;形式上属于骚体;语言上仿骚体多用楚方言“兮”字;常以“乱曰”结尾,也有用“讯曰”“歌曰”“诗曰”“赞曰”结尾的。骚体赋前承《楚辞》,后启汉大赋,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2 “枚马” [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研;南开大学2013年研]

答: “枚马”是西汉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的并称。出自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汉初辞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播其风,王扬骋其势。”两人均为文学侍从之臣,并以工于辞赋著称。后世用作咏词臣的典故。枚乘的《七发》是标志着七体赋即汉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则进一步确立了汉大赋的传统和体制。他们对汉赋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3 《七发》 [辽宁大学2021年研;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答: 《七发》是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新体赋——汉大赋正式形成。《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灸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4 七体 [中山大学2025年研;北京大学2022年研;扬州大学2017年研]

答: 七体是由汉代文学家枚乘首创的一种赋的体裁。“七”作为一种文体,起源很早,在《楚辞·七谏》中已见端倪。汉代枚乘在其《七发》中,假设吴客说七件事,从而启发楚王的太子,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首先在内容上改变为对君主的赞颂,劝百而讽一;形式上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这种新颖的形式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该赋引起后世作者的纷纷效仿。后来的《昭明文选》曾将《七激》《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例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李尤的《七款》、马融的《七厉》、刘世广《七兴》等。因此可以说《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体式,促进了汉赋的发展。

三、简答题

阐释东方朔《答客难》的艺术特征。 [山东大学2011年研]

答: 《答客难》是篇赋体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

(1)对问答体的巧妙创新

《答客难》在继承宋玉《对楚王问》的基础上,又有重要发展创新。就汉代赋体文学而言,它既不同于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为代表的规谏统治者的散体赋,也不同于正面抒发遭世不遇的骚体赋,而是以散文笔法通过反话正说、对比映照,在似是而非之中进行耐人寻味的发泄与嘲讽,名为客难己,实则为独出心裁地为难皇帝。

(2)辛辣尖刻的语言风格

《答客难》和贾谊《吊屈原赋》以来的骚体诗不遇赋相比,前者辛辣尖刻,后者则沉郁悲慨,从而更加丰富了汉赋的艺术表现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扬雄、班固、张衡、蔡邕,迭相祖述;《解嘲》《答宾戏》《应间》《释诲》,应运而出,蔚为大观。

(3)时异事异的思想主题

《答客难》全文贯穿着“时异事异”的基本思想,即认为各个时代因历史条件不同,士所起的作用及被重视的程度亦不同。战国时代,由于“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因而士在诸侯争霸中起到极其重大作用。士也因此而受到诸侯王的重用;而天下一统的汉代,情况大不相同。为士者尽管修身洁行,尽管有才智,是否能受帝王重用是身不由己的。鉴于“时异事异”,作者强调指出不能以古衡今。这种从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分析社会问题的观点,是进步的,值得肯定。 BBrWgVHHknn1nvKx2Vhv1ZknD/W/Ol1bZJ2kEwOUkZHTyZYMpWxKF0u6dvBGRI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