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2.1 复习笔记

一、骚体赋及“九体”

1 骚体赋

(1)概述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了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汉初以骚体赋为主,骚体赋的来源非常清楚,直接由楚辞发展而来。它采用骚体句式,不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抒情为主,因而更接近于诗;它的结尾往往有“乱”“讯”“歌”等更富于音乐性的部分,显示了它原来的音乐背景。

(2)贾谊的骚体赋

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此类文学的代表作。

贾谊的遭遇,与屈原在被楚怀王疏远时的处境有类似之处,但他的作品中不但没有屈原的抗争精神,而且也没有宋玉那样的“自怜”。这说明,文学史上的屈、宋时代已经结束,也显示出中世文学与上古文学的不同特色。

①《吊屈原赋》

a.写作背景

《吊屈原赋》是汉代最早的抒情赋。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在赴任途中,经过湘水时写作了此篇文章。

b.主题

文章虽然是哀悼屈原的作品,但实际上也反映了贾谊自己失志的悲愤。既对屈原的遭遇表示同情,也对当时现实的混浊表示愤慨。

c.写作特色

《吊屈原赋》中运用了屈原作品中所没有的重沓的比喻,这也是汉代大赋排比铺陈的先声。

②《鵩鸟赋》

a.写作目的

贾谊到了长沙以后,一天,一只鵩鸟飞入其居室。相传鵩鸟是不祥之鸟,它的进入意味着贾谊即将有大的灾祸,所以他写这篇赋以宽慰自己。

b.思想感情

赋中虽以道家的思想来说明对吉凶祸福不必为意,但实际上是对吉凶多变、祸福无常的深沉的感叹,在貌似说理的文辞中隐伏着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哀。

(3)其他骚体赋

贾谊之后,骚体赋的创作也从未间断过,如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扬雄的《太玄赋》等都是优秀的作品。

2 “九体”

“九体”是指对汉初出现的一系列在体制上模拟屈原的《九章》《九歌》等作品,如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这些作品,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二、枚乘和“七体”

1 梁园文人群体

(1)汉初为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刘氏集团先后消灭了具有实力的异姓诸侯,而广建同姓诸侯。这些刘氏宗亲不具备秦以前诸侯那样独立王国的地位,却也具有相当强大的势力。他们不能像战国诸侯那样开疆拓土,于是,便向着经济、文化、享乐方面发展。此时的诸侯国,还有养士的遗风。大国诸侯多礼贤下士,延揽人才。当时诸侯国的宾客除在政治、邦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之外,更多的人则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学方面。

(2)给予汉初文学发展以巨大推动力的人首推梁孝王刘武。梁孝王在反对吴、楚七国之乱中有功,又掌管大国,居天下膏腴之地。于是,梁孝王广筑苑囿,招延四方豪杰、文士。一时俊逸之士如枚乘、庄忌、邹阳、公孙诡、严忌、羊胜等投其门下,而梁园的良好氛围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这些人的文学才能,梁园文人群体盛极一时。

2 枚乘独步

(1)枚乘其人其作

枚乘,字叔,汉代著名的赋家。其赋的代表作是《梁王菟园赋》。现在所能见到的《梁王菟园赋》虽非全篇,但可清楚看出它是描绘和赞美梁孝王所建菟园的宏丽的。文字奇奥,只有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才能欣赏,是供统治阶级赏玩的作品。枚乘的传世之作,以《七发》最为著名。现代一般认为,《七发》是最早的体物大赋作品。

(2)《七发》

①主要内容

a.《七发》写楚太子有疾,吴客前往问候,并向太子指出,他的疾病是因在居室、衣服、饮食、声色等方面侍奉过厚而引起的,不应以医药治疗,而应引导太子“变度易意”,才能痊愈。

b.吴客以“七事”来打动太子。这“七事”中的前六件为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都是生活上的享受。它们中有的对太子完全不起作用,有的则引起了太子一定程度的兴趣,但最终治愈太子的却是“七事”中列于最末的“妙言要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七发》虽已有重精神的倾向,但并不否定物质生活的享受。

②历史意义

《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新体赋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屈、宋等作家的楚辞富于楚国的地方特色,是一种形式自由、句法散文化,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主的诗歌体裁;而新体赋的特征:在内容上,对帝王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在形式上,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总之,新体赋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新体赋的散文化以及使用排比整齐的句法均与此相关。

③艺术特色

《七发》在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张,并运用了夸张、渲染等手法;但《七发》铺叙过繁,刻画有余而生动不足。

3 “七体”作品的陆续出现

《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形式,促进了汉代辞赋的发展。引起后代许多作者的模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如汉代有傅毅《七激》、刘广世《七兴》、崔骃《七依》、李尤《七款》、张衡《七辩》、马融《七厉》等等,数量众多。所以萧统《文选》和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于赋体之外,别立“七体”。

【名师点拨】 枚乘的《七发》是梁园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品,昭示着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考生需掌握《七发》的内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试题可能会以填空题、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

三、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1 作者介绍

武帝时代是辞赋最兴盛的时代。司马相如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

2 《子虚赋》《上林赋》作品分析

(1)作品思想

①歌颂了大一统中央皇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②作品主要部分在于夸张帝王的物质享受,渲染贵族宫廷生活骄奢淫逸的风气,迎合了武帝的好大喜功。

③赋末委婉劝讽,流露了作者另一方面的思想:即认为过分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计,作者主张“解酒罢猎”,与民同利。

(2)艺术特色

①新体赋的特色是铺张。《子虚赋》《上林赋》比枚乘《七发》有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连词、对偶、排句,层层渲染,形成了文章壮阔的气势,增加了文章词采的富丽。

②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出于《离骚》,但又有意识地虚构人名,展开辩论,兼采《庄子》手法。

③但是,有时夸张失实,铺张过分,转成累赘;而且,由于层层排比,板滞少变,堆砌辞藻,好用奇词僻字,读之令人生厌。

(3)历史地位

①确立了一个“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汉赋自司马相如始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其主要内容,后世赋家相沿不改,遂形成一个赋颂传统。

②它们也奠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后世赋家大都按照这一体制创作,愈来愈失去了创造性。

【名师点拨】 考生需阅读司马相如的名作,如《子虚赋》《上林赋》等,并掌握其内容及艺术特色。

四、扬雄四赋

1 扬雄四赋的创作

扬雄是西汉时期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家。早年作有《蜀都赋》,此赋开了后世京都大赋的先河。他模仿相如赋而作的《甘泉》《羽猎》《长杨》《河东》四赋,都有明确的讽劝目的。

(1)《甘泉赋》

这篇赋文辞之富丽、想象之奇伟、形象之缤纷绚丽,都有超越前人之处。在写法上,它直接进行铺叙描写。作者虽以讽谏为目的,但赋中却并未对甘泉宫的奢华提出非议,只是一味渲染其豪华壮丽,好像在告诉人们:这不是人力所能建成的,以使皇帝感悟。

(2)《河东赋》

《河东赋》也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而是直接铺叙祭祀及游观过程,只是在赋的结尾勉励皇帝励精图治。

(3)《羽猎赋》

《羽猎赋》的讽谏目的非常明确,但赋中除了对射猎活动的描写,就是对皇帝的颂扬,结尾虽曲终奏雅,但也只是写皇帝自己放弃游观,勤政爱民。这样的写法与其说是讽,不如说是劝。

(4)《长杨赋》

《长杨赋》也是为讽谏而作的。赋中没有大规模的铺叙描写,而是通过主客问答展开议论,如同一篇政论。

(5)思想总结

扬雄后来对散体赋的讽谏有一个总结,其道出了西汉所有同类作品的弊端:赋家的讽谏意图只是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2 扬雄辞赋观念的转变

(1)转变的原因

扬雄后来意识到体物大赋在讽谏上是不会产生好的效果的。它们的实际作用是“劝百讽一”“劝而不止”。因此他就停止了赋的写作。

(2)转变的方向

扬雄转向学术性的著述,他的两部大著作《太玄》《法言》分别为模仿《周易》和《论语》而作。在这两部著作中,他完全是以纯正的儒家的面貌出现的。

(3)转变背后的意蕴

扬雄的这一转变,既反映了体物大赋与儒家思想的矛盾,同时也说明了体物大赋虽是从汉武帝时代兴盛起来的,但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最终必将导致这种体物大赋的衰微。

五、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1 宣帝朝有关辞赋价值的讨论

王褒时期文坛上曾发生了一场关于辞赋的社会意义乃至文学价值的讨论,讨论主要在朝廷内部进行。宣帝就此发表了一番极为值得关注的见解,在肯定赋的地位价值的同时,将赋分成两类,一是“与古诗同义”的“大者”,一是“辩丽可喜”的“小者”,前者强调其“风谕”功能,后者强调其“虞说”即娱乐功能。王褒的《洞箫赋》便是这种“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类的代表作品。

2 王褒与《洞箫赋》

(1)王褒其人

王褒,字子渊,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其作品今存《洞箫赋》《九怀》《圣主得贤臣颂》《四子讲德论》《僮约》等,另有《责须髯奴辞》。其中,《九怀》是悼念屈原的长篇骚体作品。

(2)《洞箫赋》

①主要内容

《洞箫赋》是汉代咏物赋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从制箫所用的竹写起,一直写到乐声感动万物的作用。在他之后出现的汉代乐器赋基本都是以悲为美,且也是用生命一体化观念灌注于作品。“箫声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原型,《洞箫赋》有生成开创之功。

②诗歌继承

a.此赋的写作受到枚乘《七发》中写音乐的一段的启发。

b.司马相如在其体物大赋中加入讽谏的部分,此赋中也有不少地方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此赋中铺张扬厉的部分也带有司马相如的风格。

c.为了抒情,此赋也用了较多的骚体句法。

③艺术创新

a.景中含情,在体物赋中注入了抒情的成分。

b.此赋的最大创造,在于对乐声的描写。以众多比拟来形容乐声,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开创,经过东汉马融《长笛赋》的继承发扬,再逐渐进展到唐代,就出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描绘琵琶声的那些名句。

c.此赋中虽有儒学的浸染,但是它所追求的首先是艺术的美,这显示了汉代的文学逐渐向着魏晋文学自觉阶段演进的轨迹。

3 设辞类作品的出现及流脉

东方朔,字曼倩,是文学侍从中很受武帝欣赏的人物。自视甚高而终不见用,武帝虽然喜欢他,然不过俳优视之,朔于是作《答客难》以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答客难》是现存汉代最早以遇与不遇为主题的设辞类作品,后来文人对此赋竞相仿效,且多佳作,如扬雄的《解嘲》、崔骃的《达旨》、班固的《答宾戏》、蔡邕的《释诲》,再到郭璞的《客傲》,以至韩愈的《进学解》等均源出于此。 BBrWgVHHknn1nvKx2Vhv1ZknD/W/Ol1bZJ2kEwOUkZHTyZYMpWxKF0u6dvBGRI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