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0.1 复习笔记

一、秦代文学概况

秦朝历时短暂,又实行了严酷的文化专制,导致了文学的枯萎,没有多少创作成就可言。终秦之世,值得一提的作家只有李斯一人。

李斯在秦王政十年写的《谏逐客书》,是先秦散文的名篇。文章观点鲜明,曲尽其意。其中大量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辞采繁富,气势酣畅,突出体现了战国文章的特点。

二、汉代文学概况

1 汉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两汉历时四百余年。汉朝以辽阔的疆域、雄厚的国力出现于世界的东方,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

(1)汉代文学大一统的特征

汉代文学带有鲜明的大一统时代的特点。先秦文学中那种明显的地域差别消失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作品以更快的速度互相融合。

①汉初,楚辞由南方传到中原地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它把楚文化中热烈的浪漫精神带到了北方,给汉代文学注入了勃勃生机。

②两汉都曾大量采集民歌俗曲,范围之广,遍及四方,这是大一统局面下才能出现的盛举。

③大一统的局面造成了一种恢宏开阔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在汉代文学中表现为强劲的气势和激情以及浑厚朴直、奇异雄健的审美特征。

(2)汉代经学

关于汉代文化对文学的影响,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①政治举措奠定经学地位

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术。汉武帝时开始从两个方面提倡经学。

a.确立儒家思想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

b.建立制度和机构,培养选拔通经之士。

上述举措使经学超越了一般的学术研究而成为政治运作的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汉代经学发展造成的影响

a.由于提倡经学,儒家的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信奉的思想,这对于改良社会政治、维系社会稳定乃至形成全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b.用政治的力量把某种学说定于一尊,又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c.此外,经学思想、经学的阐释和授受方式以及经学取士制度,都对文人的思想、生活、士林风尚以及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两汉文化的不同风貌

四百年间,两汉的政治与思想文化几经变迁,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各异的风貌。

①西汉文化风貌

a.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采取清净无为的黄老政治,休养生息。这时的思想文化较为自由,游士之风尚存。论说散文和辞赋在这种背景下繁荣起来。

b.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实力达到强盛的顶点。汉武帝大力进行文化建设。文学创作在此时也盛况空前,并且呈现出恢宏开阔的时代气象。

c.武帝之后的昭、宣两朝虽提倡儒学,但并未禁绝百家之说,特别是统治者采取“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方略,各种思想学说仍有发展的空间。

d.西汉后期的几个皇帝以及王莽都喜爱经学,儒家学说真正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因此也就引发了经学自身的僵化迷信风气,除了刘向、扬雄等少数作家,这一时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成就。

②东汉文化风貌

东汉光武、明、章三朝,国家恢复了安定,经济得以发展。这几个皇帝都大力提倡经学,重视文治教化。

a.经学与文学的结合日益紧密,经学之士往往能文,文学之士大都通经。重德和颂上成为文学创作的鲜明倾向,与之相关的文体如辞赋、传记、颂等得到长足发展,其风格雍容舒缓、典雅奥博。

b.东汉中叶以后,经学风气发生变化,经学之士疏于章句“但以浮华相尚”。这一切导致了激扬名声、慷慨任气的士风,也促成文人思想、行为的多元化,崇尚个性、自然通脱,追求娱乐、爱好艺文成为时尚。

c.东汉末期失望、感伤、悲观的情绪弥漫了整个社会,道家思想在士人中广泛流行。东汉的文学也就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深刻变化,昭示了向魏晋文学过渡的迹象。

2 汉代的文学思想

(1)儒家文艺思想

儒家的文艺思想在汉代占了主导地位。西汉末年的扬雄和东汉前期的班固是儒家文艺思想的两个代表人物。

①扬雄大力提倡“明道”“宗经”“征圣”的文学观,认为汉赋是“劝百讽一”“劝而不止”,批评了汉赋创作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②班固强调辞赋应“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而尽忠孝”,他批评宋玉及汉代某些赋家“竟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讽谕之义”,并肯定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

这些观点都是对儒家文艺思想的发挥。

(2)其他文学思想

两汉时期,还有些作家能够不囿于儒家文艺思想的局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文学观点。

①据《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在谈到赋的创作时,总结了艺术构思的特点。

②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高度评价《离骚》,指出了它的抒发怨愤的特点。在《报任安书》中,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其观点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后代的韩愈、欧阳修、李贽等作家都曾提出过类似的见解。

③另一个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批评家是东汉的王充。他强调文章要“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做到“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内外表里,自相副称”,以发挥“劝善惩恶”和“有补于世”的作用。他反对盲目尊古模拟的倾向,强调独创,提倡文章语言的口语化、通俗化。

总的来看,汉代的文学理论比先秦有了较大发展,它们对当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在通向魏晋南北朝自觉的文学批评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 汉代的文学成就

(1)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

①赋

在这一拓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此外,由汉代的体物大赋,又衍生出一种叙事赋。从汉赋起,中国文学开始了对于美的有意识的追求,从而使中国文学由自发阶段进到了由自发向自觉过渡的阶段。

a.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有很多继承屈原、宋玉之处。

b.体物大赋

体物大赋是汉代文学的新创造,它奠基于景帝时期而极盛于武帝时期。此后,体物大赋就成为汉代文学的重心之一。

第一,主要内容:描摹统治阶层物质生活的种种宏伟景观,以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并将事实与想象熔为一炉,更增其巨丽,为中国文学开辟一新境界。

第二,代表人物与作品:在汉武帝至成帝时代,大赋成就最高的是司马相如;西汉后期大赋成就最高的是扬雄,但他更多的是出于对司马相如的模仿;东汉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作有《二京赋》。自张衡起,汉代大赋逐步走向衰微。

c.叙事赋

第一,代表作品:代表作品有传为宋玉作的《高唐赋》《神女赋》,民间的通俗叙事赋《神乌傅(赋)》等。

第二,特色与影响:叙事赋在虚构故事情节,描写姿态、动作、对话、感情上,都具有开创性。《神乌傅(赋)》更为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的初祖。

②文学散文

a.抒情散文

文学散文是从东方朔的《答客难》开始的。这是一篇用聊以自慰的作品,虽属于“论”的一体,但具有抒情性。此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陵的《答苏武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都是抒写在当时政权下的个人的悲哀或愤懑之作。

b.叙事散文

与抒情散文相比,汉代叙事散文的成就更为辉煌。以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为代表,其描写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对后代的虚构的叙事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唐代的单篇传奇好多都以“传”命名。

③诗歌

汉代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a.五言诗

五言诗从汉代开始出现,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的诗歌就以五言为主了。五言诗较之四言诗大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能力。这种表现能力得以显示出来,首先必须归功于汉代抒情诗人在创作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古诗十九首》是其集中代表。

b.叙事诗

汉代的叙事诗最早出现于乐府诗里。汉武帝时期,通过乐府广泛收集民间歌曲,用于演唱、娱乐。在这些民间乐府诗中,有一部分是叙事诗,改变了中国的诗歌之前没有叙事诗的局面。自此以后,叙事诗就逐步发展起来,并突破了乐府诗的范围,到建安时期出现了名篇《悲愤诗》。在长时期中逐渐形成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也发端于建安时期。

(2)诗赋被看作同一性质

作为中国文学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渡阶段,汉代虽然还没有对文学的性质有明确的认识,甚至还没有像后来那样的文学概念,但是已经把诗、赋这两个文学性最强的门类看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 C65PVI++R62oyymg/dlNnzJQ0VYIHItRYN6M1QfMQ+3mtDPxzmDf+h1lTWXTE8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