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楚辞的《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 九歌·湘夫人

【解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九歌·湘夫人》。第一句写出了微微的秋风,吹拂着眼前的万物。第二句写出了洞庭湖水泛起了波浪,周围的树木纷纷坠下了落叶。

2 老冉冉其将至兮,______。 [中山大学2014研]

【答案】 恐修名之不立

【解析】 出自屈原《离骚》。这句话的意思是衰老渐渐来临,“我”担心自己的美好名声难以树立。诗句反映了作者屈原欲建功业却又担心时不我待的心情。

3 《九辩》是楚辞作家______的代表作。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 宋玉

【解析】 《九辩》,《楚辞》篇名,是一首感情深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王逸定为宋玉作。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诗中对现实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

4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的作者是______,其中“离”的意思是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研]

【答案】 屈原;遭遇

【解析】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罹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二、名词解释

1 楚辞 [北京语言大学2025年研;中南民族大学2024年研;广西师范大学2022年研;复旦大学2017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吉林大学2012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 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作为诗体名称,楚辞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作为总集名称,楚辞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用“楚辞”作书名的辞体诗歌集,收录了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及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

2 《九歌》 [暨南大学2025年研;西北大学2024年研;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年研;北京语言大学2021年研;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研;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 《九歌》是在楚国民间祭神歌曲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组抒情诗,共11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在内容上,《九歌》受到楚国民间宗教巫术文化的影响,均是借神灵以抒情,多有恋情的描写。在艺术上,尤其善于把景物的描写、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与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抒发完美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十分优美的艺术境界。《九歌》的语言清丽优美、生动自然,且极具抒情性,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唯有《国殇》刚劲悲壮的风格不同于他篇。

3 庄骚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 庄骚是《庄子》和《楚辞》的合称,语出唐代韩愈《进学解》:“下逮庄骚,太史所录。”作为浪漫主义作品,《庄子》《离骚》同受荆楚文化和古代神话的影响,都具有奇伟超拔的想象,显示出一种独立不群的个体人格。与此同时,它们都从神话、传说、民歌、祭词、咒语以及仪式、风俗吸收养料,因此而并称为“庄骚”。

三、简答题

1 《九歌》的创作特点。 [北京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九歌》的艺术特征。 [南开大学2011年研]

(2)举例说明《九歌》如何写情。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3)简述屈原《九歌》内容和主旨。 [山东大学2017年研]

答: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抒情诗。《九歌》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具有明显的表演性

《九歌》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从《九歌》中人们能看到不少对舞乐的描述,如《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即是对当时歌、乐、舞同时表演的记录。《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无论是歌、乐、舞三者一体,还是巫与神分角色演唱,都具有一定的戏曲因素,是后世戏曲艺术的萌芽。

(2)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深入

《九歌》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了一些细节,如《湘君》言:“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由爱之深、思之切,而生焦虑疑惑之心,对痴情心态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此外,诗人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山鬼》中众多的景物描写:林深杳冥,白日昏暗,淫雨连绵,猿啾狖鸣,风木悲号,那种压抑低沉的气氛,真切地表现了山鬼的孤独和绝望之情。

(3)语言极富表现力

《九歌》的语言自然清丽,优美而富有韵味,节奏舒缓深沉,不论是写情还是摹景,都能曲尽其态,有极强的表现力。在传达悲剧性的意境中,尤能低回婉转,韵致悠长。后人赞曰:“激楚扬阿,声音凄楚,所以能动人而感神也。”

2 简述宋玉《九辩》的文学史地位。 [武汉大学2013研]

答: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它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联系在一起,形成悲愤深沉的风格特征。

(1)从思想内容上看

《九辩》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宋玉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其中动人的秋景描写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如开头一段描写秋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寥数语,而情景俱现,成为后世文人触景伤怀,寄慨身世的滥觞。

(2)从文体的发展角度来看

宋玉的辞赋,如《九辩》等,是在屈原的直接影响下创作而成的,并在文辞等形式方面有所发展。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模仿《离骚》之处,却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从《九辩》的主旨上看

王逸认为其主旨是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哀其志”;对此,现今的研究者大抵取怀疑态度。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这种感慨,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带有普遍性。诗中对现实的黑暗也有一定的反映,并表达了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尚。这种精神影响了无数的中华儿女,“非一代也”。

四、论述题

1 结合屈原作品,谈谈屈原及其作品的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 (1)屈原简介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2)屈原作品的意义

①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370多句,近2500字,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其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遏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法文理可循,其实是他思想感情激荡冲突的反映。

②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a.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b.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楚辞》,尤其是《天问》是我国神话材料保存得较为集中的。《离骚》《九歌》《招魂》中都有不少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缥缈迷离、诡谲神奇的美学特征,为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所学习和继承。

c.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这种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手法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常见的创作手法。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2 简述《离骚》的艺术特色。 [东北师范大学2024年研;华南师范大学2024年研;山东大学2022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屈原《离骚》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复旦大学2010年研]

(2)《离骚》对后世文学写作的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

答: 屈原《离骚》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屈原《离骚》的艺术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为:

(1)《离骚》的艺术特色

①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抒情主人公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②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象

这既是屈原的创造,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自拟弃妇抒情,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非常契合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中正义的一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还有,《离骚》中的比兴开始将物与我、情与景融合起来,从而使物具有象征的性质,情具有更具体的寄托。

③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创新

《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从而增强了诗句的容量和表现力,此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尤其是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④《离骚》中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

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由飞龙驾驶的宝车,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2)屈原《离骚》的影响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①楚辞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他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在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回往复的忧叹与哀思,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等,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缥缈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③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3 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的变化。 [同济大学2018年研]

相关试题:

(1)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认为《离骚》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清华大学2017年研]

(2)屈原《离骚》中香草美人手法和《诗经》比兴的异同。 [扬州大学2018年研]

答: 《诗经》是影响《楚辞》的发展与成熟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但从《诗经》到《楚辞》还是有一定变化的。

(1)写作手法不同

①《诗经》的比兴大都是即景起兴或形象比喻,而《楚辞》比兴则具有寄寓象征的性质。在《诗经·卫风》中,诗人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分别起兴,将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和自己年老色衰的时期分别展示了出来,这里,诗人采用的是形象的比喻;而在《离骚》之中,“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昭质其犹未亏”,虽然表面上看是在写花草,但事实上,诗人在这些花草中寄寓了自己高尚的性格特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②《诗经》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段,在诗中具有很大的瞬时性,而《楚辞》中的比兴事物则是成批地涌现,贯穿并直接参与情节发展的始终。在《国风·周南·关雎》中,开头以“关关雎鸠”起兴,这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一事物;但是在《离骚》中,“芙蓉”“木兰”“杜衡”“秋菊”等等,这些花草是贯穿全文,不断出现的。

③《诗经》中的比兴事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草木鸟兽虫鱼以及作为祥瑞物的凤麟等等;《楚辞》的比兴事物则是源于巫文化母体的彼此相联系的系列事物。如果说《楚辞》中的芳草美人尚可以在《诗经》中找到某些蛛丝马迹的话,那么像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陈词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天国神游等比兴事物又源于何处呢?

(2)写作风格不同

《诗经》是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楚辞》则是以浪漫主义为代表的。《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而《楚辞》却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诸多元素,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同时,《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层面,此外,《离骚》又自始至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志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3)写作主体不同

《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

(4)写作题材不同

《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而《楚辞》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

总之,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都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jD5D7JgrdJLpzQb/o3AipfNFpr3fsGbX5850OxXVOo0wu7OMVjPJUreyvpSw9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