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章
屈原与楚辞

5.1 复习笔记

一、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楚辞》是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交融的产物,“楚辞”是在楚文化乃至长江流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但它又受到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

1 楚文化及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

宋代黄伯思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来概括“楚辞”的特点,以屈原为主体的“楚辞”的内在特征是与楚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楚国自然条件的影响。

(2)楚国的消费意识和生产水平的影响。

(3)楚国“信巫鬼,重淫祀”风气的影响。

(4)楚国诗文的影响。

2 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往来频繁,同时也加强了文化之间的交流,楚国在当时不断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这不但使屈原的作品在政治思想上与黄河流域的文化存在若干联系,更使它们在艺术形式上于继承楚文化传统的同时吸取了《诗经》的许多特点,并加以发展。

(1)引入了《诗》《书》等文化典籍。

(2)楚悼王任用卫国左氏人吴起为令尹,吴起是兵家,但他曾经是儒家曾参的学生,其政治思想中有强调“德”的一面。吴起的得以重用,对中原文化渗透到楚国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1 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是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博闻强记,善于外交辞令。他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抱有进步的政治理想,却遭到群小的排挤与打击。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2 屈原的作品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是25篇,这可能是刘向校定的篇数。它的具体篇目,据王逸《楚辞章句》为《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25篇。

3 屈原的思想

(1)屈原出于宗族感情,站在维护楚国的立场,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这不仅符合楚国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

(2)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泻出来。他的《离骚》《九歌》《天问》《招魂》《九章》等,都印记着他一生的心迹。

三、《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1 内容

(1)《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为实现理想进行的不懈斗争。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以往历史的回溯,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2)《离骚》展现了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的人格。

(3)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腐朽和反动势力的嚣张跋扈。

2 《离骚》的艺术特色

《离骚》的主要特色,在于感情的强烈、想象的丰富、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和结构的宏伟;而这四点,又是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割的。

(1)感情的强烈

感情的强烈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自信和自尊上。与这种自信自尊同时存在的,是对于生命的珍惜。自信、自尊和自珍在作品里是密切结合的,诗中所表现的那些强烈的感情都是从此出发的。

(2)丰富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

《离骚》的丰富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都是与其强烈的感情相联系的。

①只有采用象征的手法,才能把实际生活中复杂的过程寓多于一地加以表现,从而把感情突出与强化,也才能创造出种种在实际生活中根本难以存在的过程,用以寄托其感情并使之深刻而鲜明。

②象征手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丰富的想象。作品里不但出现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的材料,而且这一切都被组织在种种具体、细致的虚构过程之中,从而使作品里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的形象具有鲜明的魅力。

(3)结构宏伟而严密

感情的强烈、想象的丰富、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决定了《离骚》结构的宏大。《离骚》全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三大部分一气贯通,衔接紧密。除了三大部分的紧密联系以外,在每一大部分内的各小段之间,不但接榫密切,而且配置适当,繁简得宜。

①第一部分主要写屈原与楚国统治集团的矛盾,从其出生写到与楚国当权派的矛盾日益尖锐、不可调和为止。逐步开展,脉络分明。

②第二部分写屈原决意背离楚国统治集团,到别国去寻求自己政治理想的实现,同时仍要坚持自己的政治节操。这部分又可分作四小段,是理解《离骚》全篇的关键:

a.第一小段写自己的决心。

b.第二小段以“悔相道之不察兮”开始,说明他已决心改变自己以前的做法,将要去国外从事新的追求;但虽去国外追求,仍将坚持自己的节操。

c.第三小段从“女嬃之婵媛兮”起,写女嬃对他的指责。女嬃认为,他如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必然不能得到好结果。

d.第四小段自“依前圣以节中兮”起,写屈原受到女嬃指责后,向虞舜陈词。集中地论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原则的正确性,以及自己愿意为此而牺牲的决心。这一小段纯属虚构。

③第三部分写新的追求及其失败,完全出于想象。可分作两大段:

a.第一大段追述其想象中的已经历过的失败,其中包括欲上天庭而遭帝阍拒绝,三次“求女”都没有结果,故以“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四句结束这一大段,并引起下文。说明他的这一轮追求虽然失败,但绝不就此甘心。

b.第二大段写他接着又先后向灵氛、巫咸请教。因他以前的三次求女都不是亲自前往的,所以灵氛、巫咸都劝他自己直接到国外去。他经过反复考虑,终于出发了,而且情绪高涨;但到最后,还是舍不得离开故乡;而他又知道在故国已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只好投水而死。

3 《离骚》的形式特点

(1)《离骚》是屈原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其句式较《诗经》更为自由而且富于变化,往往是在四言或六言句式中增加一个语气助词“兮”字,就构成了五言或七言句式,显得委婉缠绵。这种新的诗歌形式,对塑造复杂的艺术形象,抒发更加幽深、激烈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练,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形成独特的造句特色。

四、《九歌》《九章》及其他作品

1 《九歌》

(1)概述

《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后经屈原对其中过于俚俗之处加以改订,而保留下来。《九歌》共11篇,作为一组祭祀歌谣,每篇祭一神,它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河神)、《山鬼》(山神)、《国殇》和《礼魂》。

(2)主题

①爱情主题

《九歌》中,除《东皇太一》《国殇》《礼魂》外,其他各篇都以描写相思之情见长。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一句,被王世贞许为“千古情语之祖”。“二湘”诗抒写相见未果,缠绵悱恻,非常感人。《山鬼》也是一篇爱情的绝唱。

②祭祀主题

《国殇》在《九歌》中是比较特殊的,它通过对死者的赞颂来达到祭祀人鬼的目的。

2 《九章》

《九章》共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并非一时之作,其中也许有少数早于《离骚》。在《九章》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涉江》《哀郢》《怀沙》三篇。《涉江》在《哀郢》之前,《怀沙》则在这两篇之后。

(1)《涉江》

《涉江》讲述的是屈原经由鄂渚而至辰阳的行程及感想。一般认为他这次是放逐出去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对自然景色的较为集中而生动的描绘,同时用景色来进一步烘托其坚强不屈的形象。

(2)《哀郢》

中国文学史上写到国破家亡的情况的,以《哀郢》为最早。

①主要内容

《哀郢》所写,大概是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首都后作者向东流亡的经历。

②感情色彩

作品中洋溢对郢都的眷恋之情和为国家前途的忧虑,这也是《哀郢》最动人的地方。《哀郢》整篇都是眷恋和忧虑的倾诉,而且都很真实、深切。这里当然具有爱国思想,但这种爱国思想在作品里已经化为深挚的感情,所以能打动读者的心。

(3)《怀沙》

《怀沙》是屈原的绝命辞。他在写此篇时,死志已很坚决。正因为面对着死亡,《怀沙》的感情以沉痛为主。屈原在《怀沙》中仍然存在着对国事的关心,也仍然有对“党人”的批判,但对这一切都已不似以前激动。描写临死前的悲痛,以《怀沙》最早。

3 《天问》

(1)《天问》与《离骚》的写作时间大致相近。作者就自然界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众多疑问。

(2)《天问》体现了屈原的怀疑精神和科学精神;但作为文学作品,《天问》在感情上打动人之处实不多,只有最后几句“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含有较深沉的感情。

4 《招魂》

《招魂》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的。全文以中间巫阳招魂词为主体,前有叙文,后有乱辞。

(1)招魂辞最突出的特点是每隔一句用一个“些”字做语尾。可见,诗人把民间流行的习惯语言引入自己的创作中。

(2)诗人采用民间招魂的形式,极力描写四方上下的险恶和故乡居室、饮食、音乐之美,不仅赖以坚定自己不肯离开祖国的意志,寄托他对故乡的热爱,甚至流露了重返故都再得进用的愿望。

(3)《招魂》在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叙丰富,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它的铺叙方法对后来汉赋的创作有直接影响。

【名师点拨】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需重点了解其生平及代表作品,掌握《离骚》的思想内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影响

1 宋玉等楚辞作家

(1)宋玉作品

宋玉是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其生活年代应该与屈原同时而稍晚,是“屈原弟子”,曾为“楚大夫”,《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辞赋作品16篇。其作品主要收录在《楚辞》《文选》中,主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6篇。

(2)《九辩》

《九辩》是宋玉楚辞体作品的代表作。“辩”是乐段的意思,“九辩”表明其乐段之多,需反复演奏。这首诗在内容上接近《离骚》,它也包括这些主题:对自己蒙怨失职、生不逢时的悲愤,对理想和坚贞品格的坚持,对楚国政治黑暗的忧虑,希望楚王能幡然悔悟。情感基调哀怨、凄婉,尤其是即景抒情的描写十分动人,对秋景的描写被视为“悲秋之祖”,可见其影响之远。

(3)其他作品

《高唐赋》和《神女赋》分别写楚怀王和楚襄王梦遇神女的故事。这两篇赋基本不具有现实意义,而以文辞娱情为主,显示了文人开始关注形式的趣味。《高唐赋》中关于高唐景物的描写,《神女赋》中关于女神形貌的描写,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宋玉作品虽然在思想情感上不如屈原,但在文辞的整饬优美等方面对屈原有所发展,其文以华丽的铺陈和精细的描摹著称,直接影响了汉赋的形成。

2 屈原的影响

屈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1)形成了与《诗经》风格不同的传统,感情丰富而热烈

《诗经》中的作品在抒情方面是内敛的,特别在写及纯属个人的感情时,一般相当克制,屈原的作品则感情丰富而热烈。尽管他的政治理想是为了群体,但他在表示自己的反抗时,又往往只说自身。屈原的作品形成了与《诗经》风格不同的传统,这种传统被李白继承并推到新的高度。

(2)屈原对我国诗歌在艺术创造上的演进起了巨大的作用

屈原一面继承了《诗经》的不少优点,如象征、比喻、想象和对比手法等,但又有所发展,在象征和想象方面尤为突出。在《诗经》中偶尔出现的、在小范围内使用的想象,在《离骚》中成了作品的绝大部分篇幅所赖以产生的前提;象征手法在屈原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诗经》在艺术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问题,例如作品的结构、对客观对象的描绘等,在屈原的作品中获得了程度不同的进展。

(3)屈原作品对生活中的美的事物进行较集中的铺叙

屈原的作品已开始对生活中的美的事物进行较集中的铺叙,包括宫室、音乐、自然景色、美丽的女性等,这在《招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且在这些铺叙中又已有了若干较细腻的描写。这是汉代体物大赋的先声,对文学向审美方向的倾斜起到积极的作用。

(4)屈原的作品发展得丰富多彩

屈原作品的句式虽然源自楚国原已存在的民间歌曲,但发展得丰富多彩。由此不但形成了“骚体”,在后世继续发挥作用,而且也影响了后来的“楚歌体”作品。 yGL2wD9MWJeIw3zkgL9+PZrJbkraESsJ8/FZK9bqaxkQXFacbt9V44zqCyKKy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