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一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孔子的言行而成,其编订成书应该在战国初年,今存《论语》共20篇。《论语》所载的是孔子师生课余的对话,这些对话能直接反映孔子的思想和品德。
(1)《论语》的文体与语言
①《论语》只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与学生之间简短的对话,尚不能成为独立的文章,所以只能称为语录体。
②《论语》文辞简约、意蕴丰厚,语言上表现为深厚隽永的特征,但《论语》的语言并不单调,而是富有变化的。
③《论语》继承了君子“立言”的精神,并以深厚的思想和人世情怀,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论语》的地位与影响
孔子学说经孟子、荀子和汉儒的一再阐扬,成为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文化;而《论语》的语录体形式对后世也深有影响。战国诸子,如《孟子》和《墨子》《荀子》的部分章节,以及后世的理学家的《二程粹言》《朱子语类》《传习录》等,也都采用了语录体形式。
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
(1)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弃官归隐,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而著《道德经》。
(2)《老子》五千言,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大体有韵,接近于诗歌,显示出浓郁的诗性特征。《老子》语言精练而寓意深远,善用对比方法辩证地阐明事理。
战国中期的《孟子》总体而言是以对话体为主要呈现方式,其中少量类似语录体的表述从属于对话体框架;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缜密纯熟、气势浩然的论辩文。
(1)在游说中,孟子往往能抓住对方的心理特征,循循善诱,层层推进。如《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为了使齐宣王能够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特别把自己的主张说得简单易行,强调齐宣王有能力实行这些主张。
(2)孟子还善于在论辩中使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其比喻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通俗易懂。这些比喻和寓言使得孟子的辩辞在气势磅礴、逻辑严密之外,更显得生动别致、亲切平易。《孟子》中寓言篇幅较长,叙事完整,可以算是寓意明确的独立的文章。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孟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倡“仁义”,要求保障人民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达到不饥不寒,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纲常,并把全国统一起来。
《孟子》是记述他的言行的书,共7篇,由他自己和门人共同完成。《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孟子》是语录体散文,但它不仅能较具体地记录谈话的过程,而且有不少段落能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展开论证,逐步深入,已在向独立的论说文发展,论述犀利而富于气势,更为生动。其文学成分仅次于《庄子》。这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叙事
《孟子》对谈话双方的记载,常有较为具体、灵动、引人入胜之处。如“齐桓晋文之事”一章记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
(2)抒情
《孟子》中有一部分颇具感情色彩的文章。由于感情的激动,行文也就颇具气势。有时也使用排比句以造成气势打动对方,但是仍以丰富的感情为基础。
(3)寓言
《孟子》时常会运用寓言进行论述。这种寓言有的本是短小的文学故事,如著名的讽刺性寓言“齐人有一妻一妾”。在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用寓言作为说理的辅助手段,本较常见,但运用得好的,实以《孟子》为最早。
(1)《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是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
(2)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1)孟子在儒家系统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世称为亚圣。《孟子》和《论语》一起被视为儒家的经典四书之一,被后世学者所熟知。
(2)《孟子》文章对文学史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唐宋古文运动的杰出散文家,对《孟子》充沛的文气极为推崇。
(3)《孟子》气势磅礴的行文风格、灵活机敏的论辩技巧和明快畅达的语言特色,也对后世文章有着非常大的裨益。
【名师点拨】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特色在于辩论技巧、文风及语言等,各校历年考研试题中曾多次出现,考生复习时需多加注意。
庄周是宋国蒙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近,可能年岁略小。他只担任过漆园吏这样一个小官。其思想以保全自己为第一义。在先秦学派中,与儒家、墨家、法家等从群体出发的学说不同,庄周的思想是从个体出发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为52篇。现存的西晋郭象注本《庄子》只收33篇,其中《内篇》7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则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散文中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学成分,这与庄子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庄子所要追求的境界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出家修炼或者从哲学上进行探索;而庄子选择的是从哲学上进行探索,把心作为物的主宰,让个体在物质世界上所受到的压迫和痛苦在心灵世界里转化为解放和快乐。
(1)想象
庄子尽量使他的心灵活动于无限广大的空间,遨游在无限漫长的时间之中。这样,他在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时,就表现出非常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不受时空的限制,所以又极富变化,自由灵动。这种哲学境界是他的安身立命之处,因而他的阐发又伴随着很深的迷恋,充满感情。与此相应,他的文体随着内心世界的奔驰而跳跃变动,多姿多彩。
(2)寓言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由于接受民间寓言故事的影响,在庄子笔下一切生物、无生物都会说话,而且会辩论、讲道理,这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更加形象化,这又是庄子散文浪漫主义作风的一个方面。
(3)譬喻
在庄子笔下,几乎任何情况、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作譬喻,也可以容纳譬喻。它不但譬喻多,而且运用灵活,在先秦诸子中也是最突出的。
(4)文笔灵动
其文体似断似续,有一种自由洒脱、变化多端的美感。这种文气似断而续的现象,在庄子散文的其他部分也十分常见;而且也正由于这一特色,他的行文虽然常有突兀而不符合通常所谓的规范之处,但却并不使人感到难以理解。
庄子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了他对现实的极端不满。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泯是非得丧,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庄子》一书,不但在思想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且其文章风格,也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着卓越的典范作用,古人以《庄子》和屈原作品并称为“庄骚”,认为它们是浪漫文学的先驱。后代文人在思想上或文章风格上受《庄子》影响的很多,如阮籍、李白、苏轼、袁宏道等。
【名师点拨】 《庄子》的重点在于其所运用的创作方法——“寓言”“重言”“卮言”,以及其想象虚构的手法和语言风格。需重点掌握“三言”的内涵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1)概述
《荀子》有32篇,大部分为荀子所自著。荀子的政治主张与孟子有同有不同。他不迷信天道鬼神,而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有唯物主义观点,代表荀子思想最进步的一面。
(2)特点
长于论辩,其文多长篇大论,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通篇用排偶句法,以四言韵语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采用民间说唱的形式。
(1)概述
《韩非子》为韩非子所著,有55篇,其中多有后人窜入的文章,不尽可信。韩非主张因时制宜,“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
(2)特点
①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②利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以便说明问题。
在思想内容上,先秦诸子散文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如扬雄的《法言》就是模拟《论语》而作,唐宋时期的佛教语录和理学家语录,都与《论语》一脉相承。
在文风上,先秦诸子散文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如唐宋古文家韩愈、苏轼等人的文章气势磅礴,显然受到《孟子》的影响;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中超拔的想象和奇特的意象与《庄子》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语言上,先秦诸子散文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从曹植的《髑髅赋》到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之类文章,都可以明显看出《庄子》寓言的文风色彩。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