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 《尚书》

【解析】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2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均出自《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 战国策

【解析】 《战国策》作为史学名著,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此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和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借用寓言阐述道理。成语“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均出自这里。

3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先秦历史散文______。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 《战国策》

【解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二、名词解释

1 《尚书》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2 “春秋三传” [华中师范大学202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春秋左氏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内容丰富;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征引了许多古代史实,从而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3 《左传》 [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 《左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全面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书的作者直书无隐,褒贬分明。本书因其记事记言,追载附载、夹叙夹议而体例完备。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三、简答题

1 简述《战国策》寓言的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战国策》 [名词解释;北京大学2025年研]

答: 在先秦散文中,《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寓言的特点主要有:

(1)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来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战国策》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战国策》中的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这类寓言俯拾皆是,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2)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营造辩丽横肆的艺术风格

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说辞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2 《苏秦始将连横》出于什么书?主要写的什么内容?对其内容你有何看法? [中国传媒大学2011、2010年研]

答: (1)《苏秦始将连横》出于《战国策》。

(2)主要内容

苏秦以“连横”说秦未成,又以“合纵”游说赵王,终于一举成名,身佩六国相印,傲视天下。苏秦朝“连横”暮“合纵”,足见战国时各国之间斗争的复杂。

(3)对《苏秦始将连横》一文的看法

《苏秦始将连横》一文主要是通过苏秦的外交活动来塑造苏秦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肖像、语言等生动细致地描写刻画出一个性格丰满,有血有肉,令人拍案叫绝的苏秦形象。苏秦这一人物形象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①苏秦是个勇于尝试的人

即使秦王已经表明不接受他的观点,他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述完整,力图说服秦王。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并不是自讨没趣,而是自信的表现,是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

②苏秦是个懂得坚持也懂得适时放弃的人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踏上一条路后会有所坚持,遇到障碍也会多试几次;但他又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那种人。他会坚持,但他更懂得放弃,而且是适时的放弃。衣服穿破,钱用完之后,再留在秦国也许只会自取其辱,自讨苦吃,所以他选择离开,可以说他是个很识时务的人。

③苏秦有强烈的成功欲望

他没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但他有很明确的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为了这个目标,他坚忍不拔,不懈努力。他的勤奋努力刻苦坚持的动力就是获取成功的信念和出人头地的决心。他学有所成之后转而说服赵王并帮助他“约从散横以抑强秦”,他的政治立场转变很快,前后的主张也不一致,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原则。

④苏秦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勇者

面对一时的失败,他不会自暴自弃,面对家人的冷漠,他也没有丧失继续奋斗的勇气。说秦失败后,普通人常常会因此一蹶不振,然而苏秦不但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刻苦努力,孤军奋战。前面的挫折和失落都只能衬托出苏秦内心高人一等的坚强和他令人佩服的隐忍和承受力。

⑤苏秦是个很实际也很圆滑的人

在当时想要成功就必须审时度势,投其所好,从苏秦针对不同国君提出不同的方案可以看出他对时代局势把握准确,为人实际而且圆滑,这种能力其实是相当难得的。在当时很难说哪个国家就是正义的,哪种立场就是正确的,所以苏秦的“见风使舵”实际上是一种智慧。

⑥出众的口才和令人叹服的语言技巧

文章中苏秦说服秦王的话语占据了较大篇幅,虽然秦王没有被说服,但是苏秦的语言艺术是值得肯定的。他先向秦王陈列出秦国的有利条件来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再举上古五帝三王的例子加以证明,并分析当时的社会现象来动摇秦王。其中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形成磅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还有典故和激将法都用得相当巧妙,语句中辞藻的堆砌和用词的恰当都能体现苏秦极具讲究的语言艺术。

至此,苏秦的整个形象已经丰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他极具才华,有雄心有谋略。他的性格既复杂又简单,既矛盾又合理。文章刻画出来的苏秦的形象血肉丰满,个性突出,是一个令人叹服的历史人物形象。

四、论述题

请论述《左传》的艺术成就。 [南京师范大学2025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左传》的叙事艺术。 [西北大学2024年研]

(2)简述《左传》的文学成就。 [华南师范大学2024年研]

(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扬州大学2017年研]

(4)试谈《左传》的叙事特征。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它被誉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其艺术成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阐述:

(1)《左传》的叙事特点

①对《春秋》的发展与创新

a.《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b.《左传》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做出道德伦理评价。这样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②写作手法与叙事角度

a.《左传》运用了倒叙与预叙的写作手法。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插叙和补叙的性质作用与之类似,不同的是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b.《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

③战争描写

《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代,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对其结果也写得很全面,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

④人物描写

a.《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段,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逄丑父等。

b.《左传》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即位前和即位后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c.《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⑤细节描写与戏剧性

a.《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琐事细节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b.大量的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左传》充满故事性。《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

⑥记言文字与叙述语言

a.《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它们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大夫谏说佳作甚多,而且由于行人身份及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文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大约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

b.《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2)《左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①在体例上,编年体的顺序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在体例上,对于战争的描写顺序,《左传》采用的是编年体的顺序,这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如《史记》纪传体的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和国别史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而《汉纪》和《资治通鉴》则是对《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②在叙事结构上,对后世史传文学和古代小说的影响

a.有完整的情节

《史记》对于《左传》中战争描写的史实有的略加改动便加以运用;有的对于特别精彩篇目,甚至不加改动直接运用,这都是由于《左传》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和生动的情节性。《左传》还奠定了古典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我国的古代小说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描写。

b.叙事方法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

古代小说常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叙述事件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这些都是《左传》中早已形成的叙事传统。

c.文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还记叙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的事件,启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为后世文学在创作上提供了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方法。

③在人物描写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a.褒贬分明的道德和伦理倾向

司马迁《史记》中有论赞和序论,作者在写人叙事中直接或间接地插入自己的主观论断或抒发个人的感慨,展示了司马迁独特的史笔和史才,这也是对《左传》的继承和发展。在战争中或战争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的写法,在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

b.对人物描写的双重手法

《左传》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及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这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后代的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人所继承,同时我国的古代小说主要是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来描写人物的性格,而较少大段地对人物的肖像和心理进行描写。

④在语言的描写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左传》词约义丰的特点使其能长久地流传;其外交辞令上的特点也为后世史学家在写史书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之处。

综上所述,《左传》无论是情节的完整性、结构安排的合理性,还是人物形象的生动性、战争描写的高超性,都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对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与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左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语言特点也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k5K2UEyIiOgSJqVQr1OZM5XeT4DFjblnfC6a5ubAxRBS+ukJBudJXh06tqMnFJx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