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3.1 复习笔记

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1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1)甲骨文是最早的祭祀文献,由巫史刻录在龟甲或兽骨上,内容往往是祭占过程,或祷祝内容、结果。

(2)钟鼎铭文是一种雕刻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往往是为了纪念重大的事件而铸造的,如受到册封、嘉奖、赏赐等,所以会在这些器皿上刻上述功受赏等文字。

2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1)《尚书》

①今存《尚书》共58篇,除33篇为今古文《尚书》所共有之外,其余都是东晋人所伪造的《古文尚书》,不可信。总之,《尚书》是后世儒家的政治理想,不能看作真正的虞夏史料。

②《尚书》中的《商书》是殷商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散文,可靠者有二十篇,除《文侯之命》《秦誓》外,都是西周初期的文献。

(2)《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2年。《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后世新闻标题,只是片段记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春秋》的主要思想倾向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称为“春秋笔法”。

二、《左传》

1 《左传》的成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13年。《春秋》仅仅是最简括的历史大事记,《左传》在《春秋》简略记事的基础上,展现了更多、更细致、更完整的历史事实。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叙事作品,也是先秦史传作品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2 《左传》的叙事特征

(1)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毫无选择,平铺直叙。

(2)善于写战事,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三大战役:长勺之战、城濮之战、邺城之战)写得最出色。它们的特点首先是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因此写战争并不单写军事行动,常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其次是在叙述战斗的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逼真。

(3)仍保留了不少早期散文的痕迹,即由于过分浓缩而致费解。这样影响了读者的自由欣赏乃至阅读快感,导致文章感染力的下降。

【名师点拨】 《左传》被誉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考生需掌握其叙事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左传》的语言特征

(1)《左传》记言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左传》中所记行人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温文尔雅。

(2)《左传》所记人物对话语言也很有特色,其不但是事件发展的有机部分,也能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

(3)《左传》本身的叙述语言,一方面继承了《春秋》辞约义丰的特点;另一方面,《左传》叙述语言又有着浅近、平实而富有表现力的特征。

(4)《左传》除多用准确、生动的描写外,还多用比喻,如“风马牛不相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

《左传》语言达到了先秦的最高水平,并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国语》

1 《国语》简介

(1)作者

《报任安书》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后人疑之,现在一般认为《国语》写于战国初期,作者不详。

(2)主要内容

《国语》所记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的史事,以“国”为目,所以称为《国语》。它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涉及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3)记事时间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讫战国初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前后五百余年。

2 《国语》的特点

(1)记言文字的特点

对话生动,或具有趣味性,以《晋语》中记晋公子重耳离开齐国的一段为代表;或兼具讽刺意味,最有代表性的是《晋语》所载叔向对晋平公的讽谏;或经过适当的夸张而颇具诱惑力,以越臣文种在越国与吴国作战失败后代越王向吴王求和的一段话为代表。

这些特色可以使对话生动有力,与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具有相通之处。此类对话在《国语》中较多地出现,也就意味着文学成分的增加。

(2)记事文字的特点

《国语》虽无《左传》那种总揽全局的记叙,有时却较能注意细节的交代和叙述的周密,可以晋重耳离开齐国的一段为例;间或也能渲染气氛,可以《吴语》中记吴晋争长,夫差陈兵而得为盟主的一段为例。

(3)缺陷

①《国语》的记言常有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之处,作为历史著作的一种形式无可厚非,但其实不符合于文学性的要求。

②为了文字的精练而过于浓缩,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总之,由于《国语》以记言为主,虽然叙事和刻画人物有一定特色,但文学成就比《左传》还是稍逊一筹。

四、《战国策》

1 《战国策》的概述

《战国策》共33卷,上接春秋,下讫秦并六国。采用分国记事的方法,记录了发生在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中的策士活动和当时的军政大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战国策》主要出自战国末期至秦汉间策士之手,由西汉刘向整理编次,最后定名为《战国策》。

2 《战国策》的思想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儒家思想,战国策士大多是一些朝秦暮楚的功名利禄之徒。他们在人生观上强调功名富贵,在策略上强调趋利避害,崇尚谋略诡计,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

3 《战国策》的文学性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战国策》是文学成分最多的一部。此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的描写

①对游士的描写

《战国策》比《左传》《国语》更注意写人物。因为这是一部以战国游士为中心的历史故事集,重点在游士的言行,以突出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力量,因而对游士的描写比较生动。如《秦策一》描写苏秦在失意时和得意时的情形对照。

②对游士以外的人物的描写

要写好游士,显出其力量,也不能把对方写得如同木偶。因此,对写游士以外的人物,《战国策》也给予一定的重视。在这方面,《战国策》很注意人物话语的运用,有时用独白,有时用对话。凡用得较为成功的,都有助于表现人物感情或精神风貌。如《魏策》所记的唐且与秦王的对话。

(2)叙述事件的过程

《战国策》在叙述事件的过程时,较《左传》《国语》更注意细节的描写。因为《左传》《国语》的细节描写往往只注重在一两件小事情上;而《战国策》则会以将近一半的篇幅去写中心事件的陪衬,从而使整个过程显得生动而富于趣味性。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

(3)写作手法的运用

《战国策》善用夸张、排比,行文恣纵而明晰,因而比《左传》《国语》更富文采。《左传》《国语》都不能避免由于过于简化而造成费解的某些缺陷,这在《战国策》中已基本不再出现。

(4)寓言的运用

《战国策》中还有不少寓言,这是游士为加强自己言辞的说服力而加以运用的,后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4 《战国策》的影响

(1)《战国策》语言中广泛使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及汪洋华丽的风格,甚至有些说辞有意识地押韵,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汉赋的形成。

(2)西汉散文更是直接承继了战国策士文风,并创造出巨大的文学成就。西汉文学家如贾谊、晁错、司马迁等,都继承了《战国策》文章的风格。

(3)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苏洵、苏轼也都自觉从《战国策》中汲取文学营养。

五、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1)体例

汉代司马迁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出《史记》纪传体这一全新的体例;《汉纪》《资治通鉴》等直接继承了《春秋》《左传》等编年体体例。

(2)写作技巧

《左传》开创的既叙述故事,又刻画人物形象的写史传统被后世史家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

(3)叙事艺术

《左传》的叙事艺术如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视,对历史事件故事化的描写等,在后代史传文学中都有充分体现。

(4)语言风格

《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为后代史家所继承;《战国策》辩丽横肆的语言风格对《史记》的奇谲文风有着明显的影响。

2 散文创作的楷模

在散文史上,先秦叙事散文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学习对象。如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

3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有着重大作用。

(1)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如以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结果的完整描写,并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追叙事件的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等。

(2)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3)先秦叙事散文在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并且,《左传》《国语》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对事件进行的评述,在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

(4)我国古代小说和戏剧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C65PVI++R62oyymg/dlNnzJQ0VYIHItRYN6M1QfMQ+3mtDPxzmDf+h1lTWXTE8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