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试题: 现存《诗经》有305篇,除此之外,还有六篇有目无词的_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 笙诗
【解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为《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相关试题: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______。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的______篇。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研]
【答案】 《诗经·小雅·采薇》
【解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小雅·采薇》里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离开故乡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今回想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时间,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答案】 《诗经·王风·黍离》
【解析】 《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3000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
【答案】 氓
【解析】 《卫风·氓》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相关试题: 《诗经》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与______、______、______合称。 [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 赋;比;兴
【解析】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答案】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鲁之毛亨和赵之毛苌
【解析】 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鲁之毛亨和赵之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在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答案】 《诗经·小雅·鹿鸣》
【解析】 《鹿鸣》是《诗经·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饮诗。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3章,每章8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祝其乐融融的情状。
答: 《毛诗大序》是指“毛诗”中《关雎》题解之后作者所作的关于《诗经》的总的序言,也叫《诗大序》或《毛诗序》,作者尚有争议。《毛诗大序》总结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诗经》的理论主张。它阐述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进一步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明确揭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之间的关系。《毛诗大序》把《诗经》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概括为风、雅、颂、赋、比、兴“六义”,还强调了诗歌的社会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毛诗大序》是一篇具有开创意义的诗歌理论专论文章,对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试题:
(1)风雅颂 [首都师范大学2018年研]
(2)赋比兴 [浙江大学2024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24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研;华中科技大学2023年研;四川师范大学2023年研]
答: 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打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
答: “四始”是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篇的诗,分别是《关雎》《文王》《鹿鸣》《清庙》。“六义”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作“六义”。“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分的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具体内容众说纷纭,其中,朱熹之说较为人们所接受。
答: 《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名篇,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诗。全诗共分八章,每章各11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七月》全诗语言朴实无华,采用铺叙的手法写成,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其主要内容是描写我国上古时代农民受到剥削压迫的情况,他们终年辛勤劳动,而绝大部分的劳动是为“公”的,最好的生产果实都被统治者占去,自己却得不到温饱,过着悲惨的生活。
相关试题: 三家诗 [复旦大学2010年研]
答: 四家诗是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兴盛一时。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相关试题: 简要介绍《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中国海洋大学2024年研]
答: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它主要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情景,对民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表达了同情与愤慨,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深刻的讽刺。赋、比、兴是《诗经》三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许多篇章中都有灵活的运用,对构造诗歌意象、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了很大作用。
(1)《诗经》中“赋”的表现手法
“赋”的本义是贡赋,即“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为语言文字的排列。从此,“赋”就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直接铺陈”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
《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示、无所申诉的苦衷、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仍令人动容。全诗以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口吻道出,一边叙事一边抒情,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充分体现了怨妇的矛盾心理,这一手法不仅为后代许多类似题材的诗歌创作所继承,并对我国叙事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诗经》中“比”的表现手法
“比”不是单纯的比喻,还包括比拟、借代、夸张等,就如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如在《氓》中以“桑树叶”比喻女子容颜的变化,或以桑叶之浓密比喻男女双方的爱之浓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此句表现了女子年轻时的容颜,也正是二人热恋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此句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这既是女子容颜的变化,亦是男子情感的变化。“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就会迷醉,爱情是美好的,多迷恋就容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尤可解脱,女子一旦坠入爱河,便无法逃离,这些发人深省的语言以女性的口吻娓娓道来,以自然之物设喻,浑然天成。
(3)《诗经》中“兴”的表现手法
“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其作用是含蓄、蕴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感情寄寓在形象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为形象所感染,会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舍去景物,不过是说“去时是春天,回时是冬天”,则意味索然。
在有些篇章中,“兴”只是一种发端,与下文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表现出思绪的无端漂移,如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这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很难发现有实际上的意义联系;而在另一些篇章中,“兴”有一定的象征义,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僵硬的,而是微妙的,比如《关雎》的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其中就隐隐透露出求偶的主题。这种手法因其微妙之处而受到古代诗人的喜爱,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独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