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诗经》

2.1 复习笔记

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 《诗经》的编定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诗歌305篇。《诗经》既有来自贵族士大夫阶层的诗,也有来自普通百姓的歌谣,其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和感情因素十分复杂,既有民族历史、朝廷礼仪、战争宴饮,也有家庭生活、田野劳作和爱情吟唱,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2)《诗经》的编集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是“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①献诗。周代公卿士人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有史籍可考。

②采诗。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③删诗。《诗经》编集成书,汉人认为是经过孔子删定的,但这一说法是不可信的。

2 体制

从体制上说,《诗经》按可分为风、雅、颂3类。

(1)风

《风》分为《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5类。

《周南》《召南》为周的“南国”之诗,《王风》为东周政府所在地雒邑一带的诗歌,余均为诸侯国之诗。故《风》又称《国风》。

《毛诗序》解释,“风”有“风化”“风刺”之义,是在上者对下进行教化,在下者对上进行谏诫、讥刺的作品;但后世研究者信从朱熹之说,认为“风”为“风土”之意,《风》所收为“民俗歌谣之诗”。

(2)雅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①大雅

共31篇,在周初社会繁荣时期适应统治阶级歌颂太平的需要而产生。在内容上偏向对祖先与神的颂扬,注意对社会生活,主要是对统治阶级生活的描写。极力宣扬神权和君权,并带有教训规谏之意。

②小雅

共74篇,在周室衰微到平王东迁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作者大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社会变革中社会地位的变化使他们对现实、对本阶级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因而,他们的创作具有较深刻的社会内容。

(3)颂

颂是指王室宗庙祭祀时用的音乐。颂诗分为周颂、鲁颂、商颂3个部分。共40篇。

①商颂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②周颂

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

③鲁颂

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全是颂美鲁僖公之作。

二、《诗经》的内容

《诗经》是上古时代的诗歌总集,从它的产生角度来说,是西周到春秋时代各社会阶层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俗风情和个体情感交相辉映的历史画卷。

1 婚姻爱情诗

《诗经》大多数诗歌,尤其是“国风”中的诗反映的主要是民间生活,因此有很多爱情婚姻的咏唱。如《诗经》第一首《周南·关雎》是一首爱情和婚姻的颂辞。《秦风·蒹葭》是一个绝望的情人的歌谣,是一首隽永哀婉的伤情之作。

2 农事诗

《豳风·七月》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四季农事的进展过程,表达了农民对收获的向往,透露出中国文化传统中和顺自足的农业精神。同样在《雅》《颂》中的农事诗中,也能看到周贵族阶层对农事的倚重,反映了周人对农事精神的独特理解。

3 燕飨诗

《诗经》中还有一些诗歌反映了贵族臣僚以及下层官吏的生活,主要是燕飨、战争和仕宦生涯等。如《小雅·伐木》是一首宴饮诗,诗中描述了燕飨的丰盛场面,吟唱了主人对朋友的殷切召唤,以及朋友聚饮的欢乐心情。《小雅·鹿鸣》是一首天子宴群臣嘉宾的诗,后被广泛运用于贵族宴会宾客之时。

4 怨刺诗

《诗经》中还有不少反映社会不公、表达对现实不满的诗篇。如《魏风·伐檀》对统治者不劳而获进行了尖锐的质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硕鼠》表达了远离大鼠的决心。全篇用比喻,“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毛诗序》)。“二雅”中一些怨刺诗,如《民劳》《板》《荡》《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巧言》《巷伯》等,都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周室衰微、社会动荡不宁的现实。

5 宗庙祭祀诗

《诗经》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颂扬祖先的文功武德,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和景仰之情。如《大雅》中有几首诗赞颂了对周族历史有特殊贡献的几位先祖,其内容基本构成了周族的发展轨迹,所以又被后人称作周族的史诗。其他的还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诗经》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广泛。《诗经》在情感表达上以淳朴的现实感受为主,基本没有情感的放纵和泛滥,显得厚实而淳朴。诗歌的感情倾向也是积极的,即使是在面对着无可挽回的逆境时,诗人也没有放弃追求和责任感,表现了敢于承担、不屈不挠的勇气。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

1 《诗经》的形式

《诗经》的体制形式,与它的仪式功能有相当大的关系。

(1)《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通常是两个双音节词构成一个二节拍的节奏,四句为一章,一首诗由数章构成。大部分诗歌都给人端庄、整饬而又舒缓悠扬的感受。这种特点符合仪式的需要。《诗经》尤其是“国风”中也常杂以二言到八言的诗句,于整齐中显得参差,同时也丰富了《诗经》的韵律。

(2)《诗经》诗、乐一体,所有的诗原本都是配乐的,显示出音乐性的特点。

①重章叠句

a.同一首诗的不同章节,意义相近,句式相同,有些只是文字稍加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复沓,或称联章复沓。

b.《诗经》中的复沓方式是多样的,除全诗中每一章都复沓外,还有部分章复沓,部分章不复沓的;也有一首诗中分成两个或几个复沓的。形成复沓的章与章之间,所重复的诗句也有多少的不同,有的只是首句,有的差不多包括全章,只是个别字的改易。

②构词方式

a.《诗经》中的叠字和双声叠韵是利用音节的流利和谐以制造音乐效果的表现形式。

b.《诗经》中的押韵方式较为宽松,而且形式多样,有一韵到底,也有中途换韵;有的诗是逐句押韵,有的诗是隔句押韵。一般说来,风诗、雅诗的韵脚较为绵密,显得节奏较为繁急,而颂诗的押韵则较为宽松,甚至有无韵的情况。

2 《诗经》的手法

(1)“赋”

“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对事物或行为作直接的铺陈描述。

①《豳风·七月》按月对农夫生活的记录和描述,就是采用了赋的手法。

②“赋”除了记事外,也可用于抒情。

(2)“比”

“比”即比喻。运用诗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①如《卫风·淇奥》形容君子的风度姿态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中“切磋”“琢磨”,是指精心加工象牙和美玉,此处即以精美的象牙和美玉来比喻君子的雅致和高贵。

②《诗经》还有整首诗只吟咏喻体,而本体并不出现,这被称为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全诗通过对贪婪的老鼠的谴责,来表达对剥削者的厌恶之情。

(3)“兴”

“兴”即一些出现在诗歌或诗歌中某一章开头的意象,这些意象和诗歌的主题在外表上看来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仔细琢磨则能从很多兴象中感受到它和诗歌主题或显或隐的联系。

①这种联系可能表现为一种隐约的象征关系,《周南·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雎鸠是双栖双宿的鸟,它与本诗歌的爱情婚姻主题有象征的关系。

②“兴象”也可能有着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渲染出一片萧瑟、凄婉的气氛,和诗中所表达的悲伤情感交融为一体。

③有些还难以感受到联系的兴象,就被人们认为是诗人触物为之,在诗歌开头起确定节奏和韵脚的作用。

【名师点拨】 《诗经》的重点在于“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解释“六义”在历年试题中多次出现。考生需要对此极为熟悉,掌握其概念并能结合作品分析其在《诗经》中的运用。此外,考生也需掌握《诗经》的内容及其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

四、《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地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2 影响

(1)《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2)《诗经》以鲜明的事实证明真正的诗歌首先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它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增加了新的血液,有了新的进展。

(3)《诗经》的不少雅诗和颂诗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被后世文人继承下来,用以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明”,成为他们献媚求宠的手段。 C65PVI++R62oyymg/dlNnzJQ0VYIHItRYN6M1QfMQ+3mtDPxzmDf+h1lTWXTE8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