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 甲某长期通过网络在线直播手绘百元人民币技艺。由于其手绘逼真,有观众在直播间打赏,甲获利巨大。对于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 [2024年法硕(非法学)真题]

A.不构成犯罪

B.非法经营罪

C.伪造货币罪

D.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答案】 A

【解析】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实质特征。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本题中,甲的行为是合法的直播行为, 不构成犯罪

B项,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本题中,甲直播手绘百元人民币技艺的行为 不能认定为扰乱市场秩序 ,不构成非法经营罪。

C项,甲在直播间手绘百元人民币,目的是展示其手绘技艺来获得打赏,而 非将假币投入市场获利 ,不构成伪造货币罪。

D项,甲只是直播手绘百元人民币的技艺,属于炫技行为, 不符合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行为方式,不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2 下列对于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解,正确的是(  )。 [2022年法硕(非法学)真题]

A.刑法总则规定了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

B.刑法分则中的犯罪主观方面仅包括故意和过失

C.法条竞合的数罪具备完全相同的犯罪构成要件

D.因果关系是所有犯罪都必须具备的犯罪构成要件

【答案】 A

【解析】 A项, 刑法总则 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 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 、刑罚的种类、各种具体刑事法律制度及其适用条件的一般性规定。刑法分则则对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后果进行了规定。

B项, 犯罪主观方面 ,是犯罪行为人对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 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 等心理因素。

C项, 法条竞合 ,是指刑法中有一些条文之间在内容上存在重复或交叉的情况。法条竞合的各罪之间,其犯罪 构成要件并不完全一致 ,只是 存在重复或交叉 ,如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

D项,我国采用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即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刑法中的 因果关系 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只有以 造成实害结果 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才需要 具备因果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 关于社会危害性的说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24年法硕(法学、非法学)真题]

A.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就不应该被规定为犯罪

B.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统一

C.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严重程度,是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根本性区别

D.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的特性

【答案】 ABCD

【解析】 ACD三项,犯罪是具有 严重社会危害性 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的特性。严重社会危害性,是指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重要利益的侵害。社会危害性达到 严重程度 才属于刑事犯罪,社会危害性的严重程度是 区分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标准

B项,社会危害性是由一系列 主客观因素综合而成 的,包括犯罪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等。

2 下列对于我国《刑法》第13条中“……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理解,正确的有(  )。 [2019年法硕(法学)真题]

A.避免给轻微的违法行为打上“犯罪”的标记

B.表明认定犯罪需要正确“定性”及合理“定量”

C.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

D.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以集中力量惩罚“严重违法行为”

【答案】 ABCD

【解析】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其 既有定性要求又有定量要求 ,对于合理认定犯罪、处罚犯罪有重要意义。该犯罪定义不仅从性质上明确了犯罪具有危害性和违法性,而且还设置了定量要求即“但书”。“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 宏观标准 ;可以缩小犯罪或刑事处罚的范围, 避免 给一些轻微的危害行为(或违法行为)打上犯罪的标记,有利于行为人改过自新;可以合理配置司法资源、 集中力量惩罚严重的违法行为

三、概念题

1 犯罪的实质概念 [广西民大2023年研]

相关试题: 犯罪的形式概念与犯罪的实质概念 [宁波大学2019年研]

答: (1)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仅从法律特征上界定犯罪,认为犯罪是违反刑法规定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其核心在于罪刑法定,不探究立法背后的社会或伦理原因。

(2)犯罪的实质概念,是指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或反社会性本质界定犯罪,强调行为对统治关系、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侵害。其核心在于揭示“为何某种行为被规定为犯罪”。

(3)二者的联系:其共同目标均用于界定犯罪,为刑事立法和司法提供依据。二者成互补关系:形式概念为司法提供明确标准(依法定罪);实质概念为立法提供正当化依据(何种行为应入罪)。现代刑法趋势上,多数国家采用“形式+实质”结合模式来下定义,如我国刑法第13条。

(4)二者的区别:

①核心标准不同。形式概念强调刑法明文规定(合法性);实质概念强调社会危害性(正当性)。

②功能侧重不同。形式概念侧重于规范司法适用(如何定罪);实质概念侧重于立法指导(为何入罪)。

③理论来源不同。形式概念来源于古典刑法学派(贝卡里亚、费尔巴哈);实质概念来源于社会学派(李斯特)、马克思主义刑法观。

④典型立法不同。大陆法系(如法国、德国刑法典)常采用形式概念立法模式;社会主义法系(如苏联刑法典)则采用实质概念立法模式。

⑤优点不同。形式概念明确、可操作,保障人权(罪刑法定);实质概念揭示犯罪本质,避免机械司法

⑥局限不同。形式概念可能忽视个案正义;实质概念易导致司法擅断(如“口袋罪”)

综上,形式概念是“法律上的犯罪”,强调规范违反;实质概念是“本质上的犯罪”,强调社会危害。二者不可偏废:现代刑法需兼顾合法性(形式)与合理性(实质),以实现法治与人权保障的统一。

2 犯罪构成 [浙财大2020年研;浙商大2016年研;人大2013年研;武大2012年研]

答: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并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全部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整体。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具体法律标准,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其基本特征有:①法定性。犯罪构成的要件须由刑法明文规定。②决定性。犯罪构成的要件是那些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起决定作用、为犯罪成立所必需的事实特征。③统一性。犯罪构成是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四、简答题

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天津商大2019年研]

相关试题: 简述犯罪构成的特征。 [东北财大2010年研]

答: (1)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并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全部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整体。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具体法律标准,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2)犯罪构成的基本特征:

①法定性。犯罪构成的要件须由刑法明文规定。这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确保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一致。刑法总则规定一般要件,刑法分则规定具体要件。

②决定性。犯罪构成的要件是那些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起决定作用、为犯罪成立所必需的事实特征。这些要件是从同类案件事实中抽象出的共性内容。认定犯罪只需看行为是否符合构成要件,要区分构成要件事实与其他案件事实。

③统一性。犯罪构成是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其中,“客观”要件包括犯罪客体与犯罪客观要件,“主观”要件包括犯罪主体与犯罪主观要件。这些要件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犯罪行为本身的主客观统一性决定了犯罪构成的这一特性。

五、论述题

1 论述犯罪的基本特征。 [华南理工2022年研;2018年法硕(法学)真题;中山大学2016年研]

相关试题:

(1)什么是犯罪?请谈谈犯罪的基本特征。 [简答题,浙工大2021年研]

(2)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 [简答题,广东财大2018年研]

(3)简述决定社会危害性轻重大小的因素。 [简答题,东北财大2010年研]

答: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据此,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根据《刑法》第13条规定,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1)严重社会危害性,即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是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犯罪的实质内容。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的特性,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统一。影响社会危害性的决定因素包括行为侵犯的客体(如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大)、行为的手段后果及时间地点、行为人的情况及其主观因素。考察时要用历史、发展、全面的观点,综合主客观情况。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刑事违法性,即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这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其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刑事违法性也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当行为既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又触犯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时,才能被认定为犯罪。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3)应受刑罚惩罚性,即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一切犯罪都应具备应受处罚性,否则就不能成为犯罪。例如,“不应受处罚”的犯罪就不是犯罪,而“不需要受处罚”仍构成犯罪。前者是指行为不构成犯罪,故而不存在应受惩罚的问题;后者是指行为已构成犯罪,但考虑到具体情况,如犯罪情节轻微,或有自首、立功等表现,免予刑事处罚。

犯罪的这三个特征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缺一不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应受刑罚惩罚性是行为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事法律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 试述我国犯罪构成的模式选择及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改进。 [广西民大2024年研]

相关试题: 试论我国犯罪构成的基本要素。 [中山大学2016年研]

答: (1)犯罪构成理论的主要模式及评析:

①三阶层构成要件理论(德日):

a.内容: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

b.特点:逻辑严密,层次递进,从外表到内在、从客观到主观。

c.优点:有助于人权保障,维护法律适用的安全性。

d.缺点:体系复杂,实际操作中可能偏离司法实践。

②双层次犯罪成立理论(英美法系):

a.内容:第一层次为犯罪本体要件(行为和意图),第二层次为责任充足要件(合法抗辩事由)。

b.特点:程序性强,侧重人权保障。

c.优点:控辩双方对抗机制有利于罪刑法定原则。

d.缺点:缺乏深入理论分析,违法性判断标准不明确。

③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苏联):

a.内容: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b.特点:主客观相结合,反映社会危害性。

c.优点:逻辑结构严密,便于司法实践操作。

d.缺点:容易混淆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存在有罪推定可能性。

(2)我国犯罪构成的模式选择:

我国通行观点认为,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规定的,说明某一具体行为社会危害性及其危害程度已构成犯罪的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总和。即我国采用的是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认为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该理论脱胎于苏联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引进,经过数十年发展,形成中国特色,具有历史、现实和内在合理性,在刑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优点是:符合中国国情,契合中国的诉讼模式,逻辑严密,契合认识规律。

(3)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改进:

①增强阶层性。强调先客观后主观、先形式后实质的层次递进。即在认定犯罪时,先考察客观方面的要件(如行为、结果),再考察主观方面的要件(如故意、过失);先判断行为是否符合形式上的要件,再判断其是否具有实质的社会危害性。

②吸收合理之处。借鉴三阶层理论和双层次理论的合理之处,推动四要件理论发展、完善。

a.借鉴三阶层理论。引入违法性阻却事由,使违法性的判断更明确,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强化违法性判断,确保行为不仅符合构成要件,还须具有违法性。

b.借鉴双层次理论。强化程序正义,注重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抗辩事由的认定,保障被告人的权利;细化责任评价,即在责任充足要件中,详细考察行为人的责任能力和责任状态。

③保持通说地位。四要件理论在刑法学界、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占主导地位,避免引起混乱。

a.尊重历史。继续传承和发展四要件理论,保持其在中国刑法学界的主导地位。

b.与时俱进。结合司法实践,不断优化和完善四要件理论,使其更符合现代法治要求。

通过这些改进,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能够在保持其传统优势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现代刑法学的发展需求,提高犯罪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zdFqwcT2QgLxYD3tX3dzfjQ2yMQOD5JpiS/QGCgynRRT0T6YK1SVWp/adChtmx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