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音的定义
语音是指人类说话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能够进行交际的声音。
(1)语音具有物理属性。
(2)语音具有生理属性。
(3)语音具有社会属性(本质属性)。
2 语音的物理属性
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
(1)音高
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快慢即指振动次数的多少,称为“频率”。
(2)音强
音强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发音体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振幅大,声音就强;反之则弱。发音体振幅大小又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语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气流冲击声带力量的强弱来决定的。语言中的重音、轻音是由于音强不同造成的。
(3)音长
音长是指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的久暂。发音体振动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
(4)音色
音色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发声体由于其材料、结构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名师点拨】 语音物理属性的四要素是常考内容,考生须牢牢把握四要素的定义,能够利用四要素进行语音分析。
3 语音的生理属性
人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情况是语音的生理基础。人的发音器官分3部分:
(1)呼吸器官,包括肺、气管、支气管、胸腔和横膈膜。肺是呼吸器官的中心,是产生语音动力的基础。
(2)喉头和声带,它们是发音的振颤体。
(3)口腔、咽腔、鼻腔,它们都是发音的共鸣器。
4 语音的社会属性
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的,这种音义的结合关系体现了语音有重要的社会属性。
1 音素——辅音、元音
(1)音素的定义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2)音素的分类
音素可以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
① 辅音,又称子音,是在发音过程中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
② 元音,又称母音,是在发音过程中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
(3)辅音和元音的主要区别
① 发辅音时
a.气流受到某个部位的阻碍;b.发音器官成阻的部位特别紧张;c.气流较强;d.声带不一定振动;e.声音一般不响亮。
② 发元音时
a.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不受阻碍;b.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c.气流较弱;d.声带振动;e.声音比辅音响亮。
2 音节
音节由音素构成,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汉语中没有音节的概念,音节是借用词;汉语音节是借用表音语系中的元音音素、辅音音素组合构成的。汉语音节通常是声母和韵母组合的拼读音节,也有两个韵母组合的拼读音节,还有单个韵母的音节;借用表音语系中的辅音音素标注汉语的声母音素,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组合标注汉语的韵母音素。
3 声母、韵母、声调
(1)声母,位于音节的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有的音节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称为“零声母”。辅音在音节开头的是声母,在音节末尾的是韵尾。
(2)韵母,位于音节的后段,主要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韵母有的由单元音或复元音构成,有的由元音带辅音构成。
(3)声调是指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4 音位
音位是人类某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辨义功能)划分出来的。
【名师点拨】 音位的三大分类:辅音音位、元音音位、声调音位。其中,辅音音位和元音音位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统称为音质音位。
1 三类记音方法
(1)用汉字记音。古代流行过直音法和反切法。直音法是用一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2)用创制于五四运动前后的“注音符号”(最早称为“注音字母”)来记音。它在给汉字注音和推广“国语”方面起过很好的作用。
(3)用罗马字拼音字母来给汉字注音,有威妥玛式方案、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简称“国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等,现在用《汉语拼音方案》。
2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是在中外前人数十种方案的基础上,特别是对注音符号、“国罗”和“北拉”进行扬弃而升华的集大成者。其基本特点是“三化”,即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采用了国际上广泛通用的拉丁字母,在字母应用方面最大限度地靠近了国际习惯。
3 国际音标
(1)定义
国际音标,又称万国音标,是一套用来标音的系统,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由国际语音学学会设计来作为口语声音的标准化标示方法。
(2)内容
国际音标遵循“一音一符,一符一音”的原则,最初用于为西方语言、非洲语言等的标音。经过多年发展,在中国语言学者赵元任等人的努力下,国际音标逐渐完善(改进了国际音标的声调符号,添入了舌尖元音音标等),已可为汉语等东方语言注音。
【名师点拨】 《汉语拼音方案》与国际音标均为本节重点,其区别和联系是很好的简答题目,考生需注意。
辅音发音的不同是由发音部位(即阻碍的部位)和发音方法(即阻碍的方法)不同决定的。
1 辅音的发音部位
普通话语音中22个辅音(包括21个声母和1个韵尾)共有7种不同的发音部位。
(1)双唇阻:发音时上下唇形成阻碍,称为双唇音,如:b、p、m。
(2)唇齿阻:发音时下唇靠向上门齿形成阻碍,称为唇齿音或齿唇音,如:f。
(3)舌尖前阻:发音时舌尖平伸和上齿背形成阻碍,称为舌尖前音,如:z、c、s。
(4)舌尖中阻:发音时舌尖与上齿龈形成阻碍,称为舌尖中音,如:d、t、n、l。
(5)舌尖后阻:发音时舌尖上翘,与硬腭最前端(即齿龈后端部分)形成阻碍,称为舌尖后音,如:zh、ch、sh、r。
(6)舌面阻:舌面前部和硬腭中部形成阻碍,称为舌面音。如j、q、x。
(7)舌根阻:舌面后部和软腭形成阻碍,称为舌根音。如g、k、h、ng。
2 辅音的发音方法
辅音的发音方法是指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可以从阻碍的方式,声带是否振动,气流的强弱等三个方面来观察。
(1)看阻碍的方式
按照发音方法中的阻碍方式可以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① 塞音:又称爆发音、破裂音,发音时,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完全紧闭,使气流通路暂时阻塞,然后突然张开,使气流爆发而出成音。如b、p、d、t、ɡ、k。
② 擦音:又称摩擦音,发音时,气流通路没有完全闭塞,但很狭窄,气流是从窄缝中挤出,因摩擦而成音。如f、h、x、sh、r、s。
③ 塞擦音:发音时,成阻时气流通路先闭塞,而后转为窄缝状态。发音开始时和塞音一样,收尾时和擦音一样。如j、q、zh、ch、z、c。
④ 鼻音:发音时,气流的口腔通路闭塞,软腭下垂,带音的气流从鼻腔流出。如m,具体称为双唇鼻音;n具体称为舌尖鼻音;nɡ具体称为舌根鼻音。
⑤ 边音:发音时,用舌头挡着口腔中央部分的气流通路,使气流从舌头的两边流出。如l。
(2)看声带是否振动
根据发辅音时声带颤动或不颤动,可将辅音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
气流呼出时,声带不颤动,因而不带音,这样发出的音称为清辅音。如f、s、b、t。相反,气流呼出时,声带颤动而带音,这样发出的音称为浊辅音。如m、n、ng、l、r等。
【名师点拨】 增订7版以注释的形式对“不带音、带音”和“清音、浊音”两组概念做了阐释,考生可适当了解。
(3)看气流的强弱
塞音、塞擦音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分别,发送气音时,肺部(声门以下)呼出的气流比较强,共有p、t、k、q、ch、c等六个;发不送气音时,肺部呼出的气流比较弱,共有b、d、ɡ、j、zh、z等六个。
普通话声母22个,其中辅音声母21个,零声母1个。
1 零声母
在普通话里有一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习惯上称它为“零声母”。普通话以i、u、ü开头的音节,如i、ia,u、ua,ü、üe等,其中的i、u、ü都有轻微摩擦,这种摩擦形成的音可以分别称为半元音[j]、[w]、[ч]。不是以i、u、ü开头的零声母音节,如an、ai等,有时前面加了一个轻微的舌面后浊擦音[ɣ]或喉塞音[ʔ]。
零声母可以写作“Ø”,一般注音不能写在韵母前头。
2 声母的发音全面描写
b[p]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p[p h ]双唇、送气、清、塞音。
m[m]双唇、浊、鼻音。
f[f]唇齿、清、擦音。
z[ts]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c[ts h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s[s]舌尖前、清、擦音。
d[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t[t h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n[n]舌尖中、浊、鼻音。
l[l]舌尖中、浊、边音。
zh[tʂ]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ch[tʂ h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sh[ʂ]舌尖后、清、擦音。
r[ʐ]舌尖后、浊、擦音。
j[tɕ]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q[tɕ h ]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
x[ɕ]舌面前、清、擦音。
ɡ[k]舌面后、不送气、清、塞音。
k[k h ]舌面后、送气、清、塞音。
h[x]舌面后、清、擦音。
1 分辨不同的声母必须从发准语音和记住字音两方面入手
(1)“发准语音”就是须懂得声母辅音的发音原理。
(2)“记住字音”就是记住哪些汉字读哪个声母。
2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需要分辨的几组声母
(1)分辨n和l。
(2)分辨zh、ch、sh和z、c、s。
(3)分辨f和h。
(4)把方言中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的z、c、s、ɡ、k、h改成j、q、x。
(5)把方言中浊音改为清音。
(6)读准普通话零声母的字。
(7)读好擦音h。
普通话的元音分为单元音(10个)和复元音(13个)两类。
1 单元音的发音
单元音是指发音时舌位、唇形、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共有三类:
(1)舌面元音
普通话的舌面元音有七个,即a、o、e、ê、i、u、ü。舌面单元音的不同主要是由不同的口形及舌位造成的。
发音时舌位可伸前缩后可抬高降低(开口度可大可小),唇形可圆可不圆。可以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观察元音:
① 看舌位的高低(开口度大小)
舌位的降低和抬高同口腔的开闭(即开口度的大小)有关,舌位越高开口度越小,舌位越低开口度越大。根据舌位的高低和开口度的大小可以把元音分为高元音(即闭元音)、半高元音(即半闭元音)、半低元音(即半开元音)、低元音(即开元音)等。
② 看舌位的前后
可以分为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如图1-1所示。
图1-1 从舌位的前后看舌面元音
③ 看唇形的圆展
可以分为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如图1-2所示。
图1-2 从唇形的圆展看舌面元音
七个舌面元音发音状况分别如下:
a[ᴀ]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o[o]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e[ɣ]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ê[ε]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i[i]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u[u]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ü[y]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2)舌尖元音
-i[ɿ]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i[ʅ]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
舌尖元音-i[ɿ]和-i[ʅ]的发音状况不同,音值也不同。这两个单元音都不形成字音,舌尖前元音-i[ɿ]只出现在辅音声母z、c、s的后面,舌尖后元音-i[ʅ]只出现在辅音声母zh、ch、sh、r的后面。它们跟舌面元音i[i]出现条件不同,舌面元音i[i]绝不出现在z、c、s和zh、ch、sh、r的后面。
(3)卷舌元音
er[ɚ]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er是个舌尖上翘带有卷舌色彩的央元音e[ə],称为卷舌元音。普通话中只有“儿、而、耳、饵、尔、二、迩”等为数有限的字是由er这个单元音形成的字音。
【名师点拨】 r用在er中不代表音素,它不是韵尾,只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考生面对音素数量的题目时要仔细分辨。
2 复元音的发音
普通话共有ɑi、ei、ɑo、ou、iɑ、ie、uɑ、uo、üe、iɑo、iou、uɑi、uei等13个复元音。
(1)定义
复元音是指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即复元音的发音是由甲元音的发音状况(开口度、舌位、唇形)快速滑向乙元音,或由乙元音再快速滑到丙元音。
(2)发音特点
从一个元音的发音状况快速向另一个元音的发音状况过渡,舌位的高低前后、口腔的开闭、唇形的圆展,都是逐渐变动的,不是突变的、跳动的,中间应该有一串过渡音;同时气流不中断,中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发的音围绕一个中心形成一个整体。
(3)复元音的分类
① 前响复元音
发前一个元音后立刻滑向后一个元音,前音响亮,后者音值含混,只表示舌位滑动的方向。共ɑi[ai]、ei[ei]、ao[ɑu]、ou[ou]四个。
② 后响复元音
发前一个开口度较小的元音立刻滑向后头开口度较大的元音,前音轻短,后音清晰响亮。共iɑ[iᴀ]、ie[iε]、uɑ[uᴀ]、uo[uo]、üe[yε]五个。
③ 中响复元音
发音时,口腔由闭到开然后再闭,有两个动程,中间元音最为响亮,前后两个元音都比较模糊。共iɑo[iɑu]、iou[iou]、uɑi[uai]、uei[uei]四个。
普通话一共有39个韵母,主要由元音或由元音加鼻辅音构成。韵母的分类如下:
1 按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进行分类
可分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简称“四呼”:
(1)开口呼。韵母开头不是i、u、ü的韵母属于开口呼。
(2)齐齿呼。韵母开头是i的韵母属于齐齿呼。
(3)合口呼。韵母开头是u的韵母属于合口呼。
(4)撮口呼。韵母开头是ü的韵母属于撮口呼。
2 按结构特点进行分类
可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鼻韵母三类。
(1)单元音韵母。由单元音形成的韵母,有10个,即a,o,e,ê,i,u,ü,-i(前),-i(后),er。
(2)复元音韵母。由复元音形成的韵母,有13个,即ɑi,ei,ɑo,ou,iɑ,ie,uɑ,uo,üe,iɑo,iou,uɑi,uei。
(3)鼻韵母。由元音和鼻辅音韵尾构成的韵母,会出现无韵头、有韵头之分,有16个,即an,ian,uan,üan,en,in,uen,ün,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3 按韵尾的情况进行分类
(1)无韵尾韵母。韵母没有韵尾的,有15个,如ɑ、er、i、iɑ、uo、uɑ、ie等。
(2)元音韵尾韵母。韵母有元音i、u作韵尾的,有8个,如ɑi、iɑo、ou、iou等。
(3)鼻音韵尾韵母。韵母有鼻音n、nɡ作韵尾的,有16个,如ɑn、onɡ等。
1 概述
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者的轻重长短并不一致。
(1)韵头,只有i、u、ü三个,都是高元音,出现在韵腹前面。发音轻而短,只表示复元音韵母发音的起点。韵头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
(2)韵腹,又称“主要元音”,是韵母的主干,比起韵头、韵尾来,声音最清晰响亮。它一般由ɑ、o、e、ê充当,i、u、ü、-i、er也可以作韵腹。所有的元音都能出现在韵腹位置上。
(3)韵尾,只限于韵腹后头的n、nɡ、i、u四个。
2 押韵和韵辙
(1)韵
韵腹加韵尾或光是韵腹(无韵尾)都可称为韵身或韵。韵文押韵的“韵”主要是指韵头后面的部分。
(2)押韵
押韵,又称压韵,是指韵文(诗、词、歌、赋、曲等)中常在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韵”的字。
(3)押韵的要求
押韵的字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不要求韵头(介音)也都相同。“韵”与“韵母”不是相同的概念。
(4)韵辙
① 含义
韵辙是指在特定的文体里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韵的字。
② 十三辙
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中押韵时广泛运用的是“十三辙”。十三辙就是十三韵。五四运动以后,人们作现代诗或民歌也有依据韵书《中华新韵》十八韵的。
③ 小辙儿
明清以来北方戏曲和曲艺的儿化韵母可以合辙押韵,分为两类,一般称为两道“小辙儿”,即“小言前儿”和“小人辰儿”。“小言前儿”包括普通话儿化韵中的ɑr、iɑr、uɑr、ɑir、uɑir、ɑnr、iɑnr、uɑnr、üɑnr;“小人辰儿”包括普通话儿化韵中的ir、ir、ür、ier、üer、eir、uir、ur、or、uor、er(指e的儿化韵)、enr、inr、unr、ünr。
包括: 分辨鼻音尾韵母;分辨i和ü;分辨o和e;分辨enɡ和onɡ;避免韵头i或u的丢失。
声调是指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主要由音高构成。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格式,由于音节的音高格式有平、升、曲、降的不同,形成表示不同意义的语素,所以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1 调值
调值就是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即声调的实际读法。现代汉语(包括各方言)的调值类型有平的、升的、降的、曲折的(包括降升的和升降的)四种。
2 调类
调类是指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同一种方言中,有几种基本调值就可以归纳成几种调类。
3 调值和调类的关系
汉语方言的声调,有着各自不同的调值和调类。
(1)两种方言调值相同的字,不一定同属相同的调类。
(2)调类相同的字,其调值也往往差异很大。
【名师点拨】 方言间的调类和调值为高频考点,考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4 五度标记法
用一根竖线作为比较线,分别为四格,分别表示“高5、半高4、中3、半低2、低1”五度,然后在比较线的左边用曲线或直线表示音节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升降幅度。如图1-3所示。
图1-3 五度标记法
普通话的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
1 阴平(第一声)
声调高而平,没有升降变化,起点、终点都在最高的5度上,调值标为55,又称为高平调,或55调。
2 阳平(第二声)
声调由中向高扬起,起点在3度,终点在5度,调值标为35,又称中升调或35调。
3 上声(第三声)
声调由次低降到最低,再升到次高。这个调型是前半段低降、后半段升高的曲折调。起点是2度,降到1度,又升到4度,调值标为214。因为先降后升,又称降升调或214调。
4 去声(第四声)
声调由最高降到最低,中间没有曲折。起点是5度,终点是1度,调值标为51,又称全降调或51调。
普通话的声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调型差别较大,不易混淆。
1 古今调类比较
普通话的调类系统来自古代汉语的调类系统。在我国南朝齐梁之间,就有人把古汉语分为四类声调,即平、上、去、入。后来语音发展变化,又按声母的清浊各分为阴调和阳调两类,清声母字归阴调,浊声母字归阳调。
(1)普通话的阴平声字,大致跟古清声母的平声字相当。
(2)阳平声字,也大致跟古浊声母的平声字相当。
(3)上声字包括古清声母上声字和部分浊声母上声字(指声母是边音、鼻音和今读零声母的阳上字)。
(4)去声字包括了古去声字和古全浊声母上声字。
(5)古代入声调类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古清声母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分别读成阴平、阳平、上声或去声,古浊声母入声字在普通话里读成去声或阳平。
2 四声平仄
古代诗词讲究“平仄”。
(1)“平”就是古代四声“平上去入”中的平声,声调平且长。
(2)“仄”就是其中上、去、入三声的总称,是不平的意思,调值有升降变化。
在古代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这两大类声调(平与不平),可使诗词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使人有音乐旋律的美感。
3 古入声字的改读
(1)古入声字演变到现在,有的方言已经消失了,有的方言还有。方言中入声字的特点:有的有塞音韵尾;有的是喉塞音。
(2)普通话是没有入声的,古入声字分归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名师点拨】 入声字的判断也常作为考点出现,考生可根据目标院校情况选择性学习。
1 音节的定义
音节是指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发音时发音器官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带调音节,但也有例外情况:
(1)儿化词:两个汉字一个音节。例如,“花儿”(huar)。
(2)合音词:一个汉字两个音节。例如,“瓩”(qianwa)。
2 音节的结构
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有:
(1)汉语的音节最多可以有四个音素,最少有一个音素。
(2)每个音节都有元音,少则一个(即韵腹),多则三个。三个元音连续排列,分别充当韵头、韵腹、韵尾。
(3)有的音节没有辅音。有辅音的音节里,辅音的位置比较固定,或者在音节开头,或者在音节末尾,没有两个辅音连续排列的形式。
(4)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汉语的音节里辅音较少,元音占绝对优势。一般说来,辅音刺耳,元音悦耳,再加上音节有高扬转降的声调变化,因此,汉语音节富有音乐性。
【名师点拨】 真题中会以具体的音节分析来考查韵母的结构,考生应该灵活掌握。
拼音就是由声母、韵母及韵母中包含的声调所构成的一个音节。
1 拼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声母要用本音。
(2)声母、韵母之间不要有停顿。
(3)要念准韵头。
2 拼音的方法
(1)双拼法
① 声韵双拼法,即用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进行拼音(韵母部分都带声调,下同)。
② 声介与韵合拼法,即先把声母和韵头拼合,然后跟韵进行拼音。这种拼法只适用于有韵头的音节。
(2)三拼法
用声母、韵头、韵身三部分进行连读。这种方法也只适用于有韵头的音节。
(3)整体认读法
整体认读法是先做好发声母的准备,然后读带声调的韵母。
3 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
表1-1 普通话声韵配合简表
“+”表示全部或局部声韵能相拼,空白表示不能相拼。
(1)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拼合规律
① 双唇音b、p、m基本上只能和开口呼、齐齿呼的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单韵母u,不和撮口呼韵母配合。
② 唇齿音f基本上只能和开口呼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也只限于单韵母u。在全部声母中,f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窄。
③ 舌尖音d、t和n、l,虽然发音部位相同,但配合关系却有差别。d、t不能和撮口呼韵母配合,n、l则可以。
④ 舌根音g、k、h;舌尖后音zh、ch、sh、r;舌尖前音z、c、s这三套声母的配合关系是相同的,只能和开、合二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齐、撮二呼的韵母配合。
⑤ 舌面音j、q、x这一套声母和上面三套声母正好相反,只能和齐、撮二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开、合二呼的韵母配合。
⑥ 能和开口呼韵母配合的声母最多;能和撮口呼配合的声母最少;能和全部四呼韵母配合的只限于n、l以及零声母ø。
(2)从韵母出发得出普通话声韵拼合的另一些规律
① 韵母o专同唇音声母b、p、m、f配合,不同其他声母配合;而uo、e则专同非唇音声母配合,不同唇音声母配合。
② -i[ɿ]、-i[ʅ]和i[i]这三个韵母和声母的配合也是相互补充的:-i[ɿ]只和舌尖前音声母z、c、s配合,-i[ʅ]只和舌尖后音声母zh、ch、sh、r配合,i[i]只和这两类声母以外的声母配合。
③ ong和ueng读音十分相近,但这两个韵母各有自己使用的条件:ueng只和零声母配合,ong只和零声母以外的声母配合。
【名师点拨】 声韵拼合规律是本章重点之一,考查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生应结合具体音节来理解掌握。
《汉语拼音方案》对普通话音节的拼写有如下具体的规定:
1 隔音字母y、w的用法
汉语拼音字母y(读ya)和w(读wa)是隔音字母。它只起避免音节界限发生混淆的作用。
(1)韵母表中i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如果i不是韵腹,就把i改为y;如果i是韵腹,就在i前面加上y。
(2)韵母表中u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如果u是韵头,就把u改成w;如果u是韵腹,就在u前面加上w。
(3)韵母表中ü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不论ü后面有没有别的元音,一律要在ü前面加y。加y后,ü上两点要省写。
2 隔音符号的用法
“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就要用隔音符号“’”隔开。
3 省写
(1)韵母iou,uei,uen的省写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iou,uei,uen前面加辅音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
(2)ü上两点的省略
① ü跟n、l以外的声母相拼时都省写两点。
② 韵母ü单独出现在声母n、l后面时不能省写是因为如果省了,这些音节就会发生混淆。
③ 声母j、q、x不能跟合口呼韵母相拼,省写了两点也不会误认为是合口呼的韵母“u”,音节不致发生混淆。
4 标调法
(1)声调符号一般要标在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即韵腹)上。
(2)在iu、ui这两个韵母中,声调符号规定标在后面的u或i上面,因为-iu、-ui是iou、uei的省写形式,其韵腹o、ê与韵尾u、i结合紧密。
(3)调号恰巧标在i的上面,那么i上的小点要省去。
(4)轻声音节不标调。
5 拼音的连写和大写
(1)同一个词的音节要连写,词与词一般分写。句子或诗行开头的字母要用大写。
(2)专用名词和专用短语中的每个词开头字母要大写。
(3)标题中的字母可以每个词开头的字母大写,也可以全部大写;为了简明美观,有时可以省略声调符号。
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起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这种声调的变化称为变调。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下列几种:
1 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末尾调值不变,在下列情况中调值变成35或21(也可记作211)。
(1)两个上声紧相连,前一个调值从214变成35,如理想、美满、友好、水井、处理。
要注意,在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的字音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① 214+轻声→35+轻声。例如:捧起、等等、哪里、老鼠。
② 214+轻声→21+轻声。主要有三种情况:
a.表示亲属称谓上声字重叠时,例如,姐姐、奶奶。
b.上声+“子”,除“法子”之外,例如,嫂子、毯子。
c.一批口语词,例如,耳朵、宝宝。
(2)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的变调可分两种:
① 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则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214+214)+214→35+35+214。例如:展览馆、手写体。
② 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则前两音节有21+35的变化。
214+(214+214)→21+35+214。例如:有理想、很勇敢。
(3)三个以上上声字相连,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如“美好/理想”划分两段,念成35+21+35+214。
(4)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
2 “一、不”的变调
“一”的本调是阴平,“不”的本调是去声。读为本调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念、出现在词句末尾或表示序数。“一”和“不”的变调规律大体上相同:
(1)在去声前面变读为35,接近阳平。
(2)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变读为去声,“不”仍读去声。
(3)夹在三音节词语中间时,口语中常常读为轻声。
除了以上两类变调之外,还有两类变调要注意:一是去声在去声之前,第一个去声要读成半去[53];二是形容词的重叠,总的原则是重叠音节要读成阴平。
3 “七、八”的变调
“七”和“八”本调是阴平,在去声之前可以读成阳平。“七”和“八”属于自由音变,而“一”和“不”则是强制性的不自由音变。
1 性质和作用
(1)定义
普通话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它的声调,可是在词或句子里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较轻、较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
(2)性质
轻声的性质跟一般的声调很不相同,一般声调的性质主要决定于音高,轻声则主要决定于音强(“较轻”)和音长(“较短”)。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
(3)作用
普通话里有一些词或词组靠轻声音节与非轻声音节区别意义和词性。
2 轻声的影响
(1)轻声不仅引起音高的变化,还会引起音色的变化。
(2)轻声有时对声母发生影响,对韵母的影响更加明显。轻声音节的元音比较含混,往往向央元音靠近,有的变成了央元音。
3 变读轻声的规律
普通话里大多数轻声都同词汇、语法上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下列一些成分在普通话里都读成轻声:
(1)“吧、吗、呢、啊”等语气词。
(2)助词“的、地、得、着、了、过、们”。
(3)名词的后缀“子、儿、头”。
(4)某些量词。
(5)方位词或语素。
(6)表示趋向的动词。
(7)重叠动词的末一个音节。
(8)作宾语的人称代词。
(9)口语中常用的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要读成轻声。
1 定义
“儿化”是指在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称为“儿化韵”。例如,普通话念“花儿”时,“儿”只表示念到“花”这个音节的韵腹时,随即加上一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带上卷舌音“儿”的音色。“儿”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一个音素,仅是一个表卷舌动作的符号。
2 儿化韵的发音
(1)儿化的发音特点
韵母儿化时的主要特点是翘舌作用,即舌头向上翘起的发音。从生理角度说,韵母自身的发音趋势和这种舌头上抬的动作是否一致是决定韵母儿化时有无音变的关键。
(2)音变规律
表1-2 儿化音变化规律简表
儿化韵母音变的结果伴随脱落、增音、更换和同化等现象。音变主要表现在韵尾,其次是韵腹,对韵头、声母无影响。
3 儿化的作用
(1)区别词义。有的词儿化后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头(脑袋)→头儿(领头的)。
(2)区分词性。兼动、名两类的词或形容词,儿化后就固定为名词;有的名词、动词儿化后借用为量词。例如,画(v/n)→画儿(n)、堆(v)→一堆儿(量词)。
(3)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例如,小河儿,小皮球儿。
【名师点拨】 轻声、儿化是本章重点,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为简答题。考生应熟练掌握其含义、规律、作用以及相应例子。
语气词“啊”ā[ᴀ 55 ]发音时往往受前字读音的影响而产生音变。如表1-3所示。
表1-3 语气词“啊”音变规律表
【名师点拨】 “啊”音变为高频考点,经常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1 音位及其归纳方法
(1)音位的性质
音位是指语言里能够区别词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一个音素一般也就是一个音位。
(2)归纳音位的方法
从区别意义的功能出发,对客观记录下来的音素进行整理,把没有区别意义功能的音素加以归并,得出来的结果,就是音位。
(3)音位的分类
① 从辅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称为“辅音音位”。
② 从元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称为“元音音位”。
③ 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称为“音质音位”。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故又称“音段音位”。
④ 从声调中归纳出来的音位称为“声调音位”,简称“调位”。声调音位(即调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而音高不是音质,故属于“非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故又称“超音段音位”。
2 音位变体
(1)定义
音位变体,又称同位异音,是一个音位的多个实际变体。有一些音素永远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出现,这种彼此有互补关系的音素就可以把它们归成一类,作为一个音位的不同变体。
(2)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
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音位变体的分类
音位变体可分成“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
① “条件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
② “自由变体”:没有环境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
3 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
语音的互补原则、对立原则、音感差异原则和经济原则是归纳音位的四个重要标准,其具体表现如下:
(1)互补原则
互补分布是归纳音位的一项重要标准,要求处于同一音位中的音素必须处在互补关系中,其说的是音位变体的分布状况。音位的不同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互相补充的,这就称作“互补分布”。
例如,普通话中/a/的音位变体[a]、[ɑ]、[ᴀ]、[ε]就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凡是处于互补分布中的语音差异一般不能造成音位的对立,因而互补分也是归纳音位的一项重要的语音标准。
(2)对立原则
两个音素在周围的音都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独立承担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则两个音素就处于对立关系中。而在一语言中处于对立关系中的音素,就可以归纳为不同的音位,所以,语音的对立原则是音位归纳的重要原则之一。
例如,在汉语里,[p]和[ph]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如“标”[piau]和“飘”[phiau]语音上的不同仅仅在于前者是不送气的[p],后者是送气的[ph],汉语母语者就可以听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词。因此,处于对立原则中的两个音则可以化入不同的音位中。
(3)音感差异原则
归纳音位时除了要遵循互补原则外,还要注意音素的音感类型。由于在各种语言里形成互补分布的原因和情况不完全一样,所以有的音虽然处于互补分布中,但是当地人听起来差异过大,这样的音也不宜归纳为同一音位。
例如,普通话中的[m]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作声母,[ŋ]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作韵尾。这两个音是处于互补分布状况的,但它们在北京人的音感中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仍应分别归纳为[m]、[ŋ]两个音位。这就是说,在运用互补分布来归纳音位的时候,还应根据当地人们的音感。音感差异也是归纳音位重要的语音标准。
(4)经济原则
在音位归纳中还要遵循经济原则,在满足交际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控制音位的数量,减少学习者负担。
例如,在汉语里,“哀”[ai]、“安”[an]、“啊”[a]、“昂”[aŋ]中的元音[a],发音实际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些差别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被归纳为一个音位/a/。如果把这些不同的发音都分别设立为不同的音位,那么汉语的音位系统就会变得非常复杂,而遵循经济原则将其归纳为一个音位,既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又使语音系统更加经济高效。
总之,归纳音位必须在同一语音系统中进行,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有细微差别的辅音、元音是很多的,但是用来书写它的字母却越少越便于使用,用有限的字母去代表许多不同的辅音、元音,就要运用音位理论。
1 普通话元音音位
普通话元音共有/a/、/o/、/ə/、/e/、/i/、/u/、/y/、/ɿ/、/ʅ/、/ɚ/十个音位,这十个元音音位的主要音位变体和出现条件简要地介绍如下:
(1)/a/主要音位变体有[a]、[ᴀ]、[ɑ]、[ɛ]
① [a]前低不圆唇舌面元音。出现在韵尾-i、-n之前,在韵母ɑn、ɑi、uɑn、uɑi中作主要元音。
② [ᴀ]央低不圆唇舌面元音。出现在零韵尾时,在韵母ɑ、iɑ、uɑ中作主要元音。
③ [ɑ]后低不圆唇舌面元音。出现在韵尾-nɡ、u前,在韵母ɑnɡ、iɑnɡ、uɑnɡ、ɑo、iɑo中作主要元音。
④ [ɛ]前半低不圆唇舌面元音。出现在韵头i和韵尾n之间,在韵母iɑn里作主要元音。
(2)/o/的主要音位变体有[o]、[o c ]
① [o]后中圆唇舌面元音。出现在唇音声母后头。
② [o c ]后半高圆唇舌面元音。出现在复韵母中作韵腹。
(3)/ə/的主要音位变体有[ɣ]、[ə]
① [ɣ]后半高不圆唇舌面元音。出现在单韵母中。
② [ə]央中不圆唇舌面元音。出现在鼻韵尾中,或在轻音节中作韵腹。
(4)/e/的主要音位变体有[e]、[ε]
① [e]前半高不圆唇舌面元音。出现在韵尾[-i]前,在ei、uei两韵母中作主要元音。
② [ε]前中高不圆唇舌面元音。作韵腹,无韵尾时,在ie、üe两韵母中作主要元音。
【名师点拨】 普通话音位中最重要的就是/a/、/ə/、/e/的音位变体。
(5)/i/的主要的音位变体有[i]、[I]、[j]
① [i]前高不圆唇舌面元音。出现在i、in、inɡ三个韵母中作主要元音。
② [I]前次高不圆唇舌面元音。出现在ɑi、ei、uɑi、uei四个韵母中作韵尾。
③ [j]前高不圆唇舌面半元音。出现在齐齿呼韵母iɑ、ie、iɑo、iou、iɑn、iɑnɡ的零声母音节中作韵头。
(6)/u/主要音位变体有[u]、[ʊ]、[w]、[ʋ]
① [u]后高圆唇舌面元音。作韵腹,例如:古[ku]、工[kuŋ]。
② [ʊ]双唇舌面半元音。作韵尾,例如:好[xɑʊ]、后[xoʊ]。
③ [w]后次高圆唇舌面元音。作韵头(零声母),例如:完[wan]、[ʋan]。
④ [ʋ]唇齿舌面半元音。作韵头(零声母),例如:为[wei]、[ʋei]。
(7)/y/的主要音位变体有[y]、[ч]
① [y]前高圆唇舌面元音。出现在ü、ün两韵母非零声母音节中作主要元音。
② [ч]前次高圆唇舌面元音。出现在üe、üɑn两韵母非零声母音节中作韵头。
(8)/ɿ/的音位变体只有/ɿ/
[ɿ]前高不圆唇舌尖元音。出现在辅音声母z、c、s后边作韵母。
(9)/ʅ/的音位变体只有/ʅ/
[ʅ]后高不圆唇舌尖元音,出现在辅音声母zh、ch、sh、r后边作韵母。
(10)[ɚ]音位的音位变体有[ɚ]和[ɐr]
① [ɚ]央中卷舌元音,出现在阳平、上声音节中。
② [ɐr]次低卷舌元音,出现在去声音节中。
2 普通话辅音音位
普通话里共有二十二个辅音音位(包括二十一个辅音声母,一个辅音韵尾),即/p/、/p h /、/m/、/f/、/t/、/t h /、/n/、/l/、/k/、/k h /、/ŋ/、/x/、/tɕ/、/tɕʻ/、/ɕ/、/tʂ/、/tʂ h /、/ʂʻ/、/ʐ/、/ts/、/ts h /、/s/。
(1)/f/和/ŋ/以外辅音的变体
除/f/和/ŋ/以外,所有的辅音音位在圆唇元音之前,由于同化作用的影响,都会因为唇化作用产生一个圆唇的音位变体(圆唇化声母)。
(2)不送气清塞音和不送气清塞擦音的变体
普通话里的不送气清塞音和不送气清塞擦音,在轻音音节里,由于前后浊音的影响,往往产生相应的浊辅音变体。
(3)舌尖音的变体
舌尖音与齐齿呼或撮口呼韵母相拼时,由于受后接元音[i]或[y]的逆同化作用的影响,舌面接触部位向硬腭靠拢,因腭化而产生相应的音位变体。国际音标用[j]表示辅音腭化。
(4)舌根音的变体
舌根音往往因为后接的是前元音,因而产生发音部位前移的变体。
(5)/r/的变体
/r/有两个音位变体:
① [ʐ]:在音节开首充当声母。
② [-r]:出现在卷舌韵和儿化韵的音节末尾卷舌成分[-r]就是小于一个音素的音位变体。
(6)/n/的变体
普通话里辅音音位变体最多的是/n/音位,因为它在声韵配合关系上四呼俱全,而且是唯一既可以出现在音节开首充当声母,又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尾,充当韵尾的辅音音位。
3 普通话声调音位
普通话共有四个调位,调位符号可以分别用数码/1/、/2/、/3/、/4/,也可以写作/55/、/35/、/214/、/51/,来代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1)/1/只有一个变体[55]。
(2)/2/只有一个变体[35]。
(3)/3/的音位变体有[214]、[35]、[21]:
① [214]:出现在音节后面有停顿时。
② [21]:出现在调位/1/、/2/、/4/之前。
③ [35]:出现在调位/3/之前。
(4)/4/的变体有[51]、[53]。
① [51]:出现在单字的读音或非去声音节前的重读音节。
② [53]:出现在连读的去声音节前的词语中。
要朗读得好,应该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应该掌握朗读所需要的表达技巧,注意句中的声音的快慢、轻重、高低的变化以及停顿。
语调,即说话的腔调,是指一句话里快慢轻重的配置和变化。
1 停顿
(1)含义
停顿是指说话或朗读时,段落之间,语句中间、后头出现的间歇。
(2)出现原因
① 一方面出于人的生理上或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停下来换换气或使结构层次分明。
② 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让听者有时间领会说话或朗读的内容。
(3)停顿的影响
说话的时候,总是要求各节拍群所用的时间不要相差太多,音节多的节拍群说得快一些,音节少的节拍群说得慢一些,这样一句话的各个节拍群有快有慢,听起来就不那么单调了。
(4)停顿的类型
① 换气停顿
为了满足人们正常的换气需要而进行的停顿。
② 语法停顿
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当。
③ 逻辑停顿
又称强调停顿,即在朗读过程中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强调某一观点或概念,突出某一事物或现象,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做适当的停顿。
④ 心理停顿
即感情停顿,没有固定模式。
2 重音
(1)含义
重音是指朗读、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2)特点
重音的特点表现在扩大音域和延续时间上,同时增加强度,因而听起来特别清晰完整,即使耳语时也可以听清楚重音在哪儿。
(3)分类
① 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称作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主要规律有:
a.一般短句子里谓语部分常念语法重音。
b.名词前面的定语常念语法重音。
c.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状语常念语法重音。
d.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念语法重音。
e.有些代词要念语法重音。
② 逻辑重音
由具体上下文语义与特定的语境所规定的重音。逻辑重音只能出现在语句中,不能出现在无独立表达功能的词与短语中。逻辑重音旨在强调,在重音的力度上明显强于语法重音。
3 句调
句调是指整句话的音高升降的变化,是语句音高运动的模式。
(1)句调的四种形式
① 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
② 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常用来表示陈述、感叹、请求等语气。
③ 平调。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叙述等语气。
④ 曲折调。说话时句调的高低有曲折变化。曲折调大多用来表示讥讽、嘲笑、埋怨等复杂的语气。
句调不仅有区别语气的作用,而且有表达情感与语义分寸的作用,所以它不但与音高有关系,而且与音长、音强也有密切的关系。
(2)句调对字调的影响
句调往往影响字调,使字调的调值改变。这里有种种情况,现在分别说明于下:
① 句调上升:如果字调也是上升的,就使字调升得更高;如果字调是平的,就使字调后部上升;如果字调是降的,就变成降升。
② 句调下降:如果字调是降调,就降得更低;如果字调是平调,就变成平降调;如果字调是升调,就变成升降调。
语音的规范化,主要是根据语音发展的规律来确立和推广标准音。
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1 产生异读的原因
(1)有些是由于读书音(文读)和口语音(白读)的分歧造成的。
(2)有的异读是受方言读音的影响。
(3)有些异读是误读造成的。
(4)还有一些异读是北京语音自己特殊的发展,异读的来源既然如此复杂,审音的标准就不能定得太简单。
2 异读词读音的审订原则
为了解决异读词的问题,1956年专门成立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拟定了异读词读音的审订原则:
(1)审音以词为对象,不以字为对象。
(2)审音的标准,根据北京音系。但这不等于是每一个字都以北京话的读法为规范。
(3)四呼不同的异读字,原则上以符合语音发展规律的为准。
(4)古代清声母的入声字在北京话里声调如果有异读。而其中有一个是阴平,原则上就采用阴平的读法
1 普通话标准音
中国普通话标准语音采集地是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镇金沟屯村、巴克什营镇、火斗山镇,其中金沟屯村语言应用最多。1953年,国家语音工作人员曾先后两次来到河北省滦平县进行普通话标准音采集。普通话是根据从滦平采集的语音来最后定的标准。
2 对不同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语音的要求
(1)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并不是说每一个轻声字,每一个儿化词都非完全依照北京音来读不可,而是声、韵、调三方面要求发音正确。
(2)不能满足于学得“差不多”,让人能听懂就好。如果语音中不正确的地方太多,就会成为交际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