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天朝旧梦与西风东渐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世界

要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我们必须首先将目光投向十九世纪上半叶,审视当时东西方两个主要“主角”——大清帝国与大英帝国——各自所处的世界及其相互关系。一方是沉浸在“天朝上国”旧梦之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东方农业大国;另一方则是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凭借强大海军和商业野心积极向全球扩张的西方海洋霸主。这两个在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的帝国,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碰撞,最终不可避免地引爆了一场深刻改变中国乃至世界格局的战争。

十九世纪初的大清帝国,正处于其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的余晖之下,但也已显露出诸多内忧外患的端倪。在内部,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官僚体系腐败滋生,行政效率低下,军队也日渐废弛。在思想文化上,统治者依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观念,视中国为世界的中心,对外部世界的变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警惕。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长期实行严格的限制政策,仅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并设立“十三行”作为中外贸易的垄断中介。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但也严重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则呈现出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的生产力发展,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号称“世界工厂”。蒸汽机、纺织机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英国能够生产出大量廉价的工业品,迫切需要开辟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和获取更充足的原材料。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和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英国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试图将其商业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早期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国的毛纺织品、金属制品等工业品的需求却十分有限。这导致了大量的白银从英国流入中国,造成了英国严重的贸易逆差。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商人,特别是实力雄厚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寻找能够打开中国市场销路的商品。

在文化观念上,中英两国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隔阂。清朝统治者以“天朝”自居,视其他国家为“藩属”或“蛮夷”,在对外交往中往往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之礼,这与西方国家主张的主权平等观念格格不入。英国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和阿美士德使团(1816年)的访华,都因礼仪等问题而未能达成预期的外交和通商目标,反而加深了双方的误解。

清政府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极为有限。许多官员对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科技等情况一无所知,甚至抱有荒诞的想象。这种信息上的闭塞和认知上的偏差,使得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时,往往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应对。

在这种“天朝旧梦”与“西风东渐”的巨大反差之下,中英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积累。英国商人对中国市场的渴望,对贸易逆差的不满,以及对清政府贸易限制政策的抵触,与清朝统治者维护传统朝贡体系、抵制外来影响的固执立场,形成了难以调和的冲突。而最终引爆这场冲突的导火索,便是臭名昭著的鸦片贸易。这个潜藏在贸易失衡背后的巨大阴影,正一步步将古老的中华帝国拖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之中。 GfP7CTHYwM6GBQJY850Ev2ahb0zI9xGT0UZHzaNJoEe6+NycsV4zu4mXemRYhw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