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南皮才子
——张之洞的家学渊源与翰苑清流

晚清的中国,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列强环伺、内忧外患的重重危机之下,一批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力图通过各种方式挽救危亡,探索国家富强之路。张之洞,便是这其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才学、清廉的操守、宏大的建树以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理解这位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复杂历史人物,我们需从其家学渊源和早年翰苑生涯入手,探寻其思想的萌芽与人格的塑造。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但他于公元一八三七年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其父张瑛时任贵州知府。张家是累世的官宦兼书香门第,家学深厚,这为张之洞的早期教育提供了优渥的环境。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和记忆力,被誉为“神童”。与许多历经科场坎坷的士子不同,张之洞的科举之路可谓一帆风顺。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年),年仅十六岁的他便考中顺天府乡试解元(第一名举人)。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二十七岁的张之洞更是高中进士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这一耀眼的科举成就,不仅为他带来了极高的声望,也为他日后在官场的迅速擢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入值翰林院后,张之洞迅速成为京城官场上一颗引人注目的新星。他不仅学问渊博,文采斐然,更以其正直敢言、不畏权贵的品格,成为当时著名的“清流派”健将之一。“清流派”是晚清官场中一批主张整顿吏治、抵御外侮、坚守儒家道德的官员群体,他们往往对朝政弊端和社会问题进行尖锐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张之洞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和犀利的笔锋,频频上疏言事,弹劾贪官污吏,议论国家大政,其奏疏往往文辞激切,论证严密,在朝野之间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他曾就崇厚擅订《里瓦几亚条约》一事上疏力争,主张严惩误国之臣,维护国家主权,展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担当。

在翰林院及早期京官生涯中,张之洞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看法。他痛感国家积贫积弱,外患日深,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图存自强。然而,此时的他,其思想仍主要局限于传统的儒家经世致用范畴,对于西方文明的认识尚不深入。他的改革主张,更多地体现在整顿吏治、严肃纲纪、激励士气等方面。他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认为“世道之坏,皆因人心之坏”,主张通过恢复和弘扬儒家传统道德来挽救世风。

这一时期,张之洞在北京的政治和文化圈中也建立了广泛的人脉。他与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官员如李鸿藻、翁同龢、宝鋆等人都有交往,相互切磋学问,议论时政。这些交往,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为他日后在地方和中央施展抱负,积累了人际资源。同时,他清正廉洁、不慕荣利的品格,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被时人视为官场的“楷模”。

然而,“清流”官员虽然敢于直言,议论风生,但在实际的政治操作和地方治理方面,往往缺乏经验。张之洞虽然才华横溢,但在京城任职多年,也难免沾染一些“书生议政”的习气。他渴望能够亲身参与到地方的实际治理中,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历史也很快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张之洞的早年岁月,是以一个才华横溢的“南皮才子”和正直敢言的“翰苑清流”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深厚的家学渊源、一帆风顺的科举之路、在翰林院的历练以及“清流派”的政治实践,共同塑造了他早期的思想品格和政治声望。这段经历,不仅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人脉,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经世济民的责任感,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封疆大吏、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以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集大成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传奇人生,正从这翰墨飘香的京城,一步步走向波澜壮阔的时代舞台。 777/1AmqAgTXdPOHj4oCuS3UyphIh6IlZKfRzg9U7gzGAK1Y68wetMG78Ggty3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