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冲龄践祚
——少年天子的磨砺与亲政之路

在中国漫长的帝制时代,涌现过无数君临天下的帝王,但若论及在位时间之长、文治武功之盛、个人魅力之独特,以及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的辉煌局面。然而,这位“千古一帝”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早年冲龄践祚,历经磨砺,最终智擒权臣,真正掌握国家大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励志故事。

康熙皇帝,名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其母为汉族佟佳氏(后被追封为孝康章皇后)。顺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英年早逝。弥留之际,他遗诏立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即皇帝位,并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顾命大臣辅政。一个年幼的君主,面对着一个刚刚入主中原不久、根基未稳的庞大帝国,以及四位手握重权、各怀心思的辅政大臣,其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

在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逐渐凭借其战功卓著、资历深厚以及心狠手辣的手段,排斥异己,独揽大权,甚至不将年幼的康熙皇帝放在眼里,其专横跋扈之势,已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索尼年老多病,难以制衡;苏克萨哈则因与鳌拜有隙而遭到残酷迫害;遏必隆则首鼠两端,依附于鳌拜。朝政大权,几乎尽落鳌拜一人之手。

面对鳌拜的专权,年少的康熙皇帝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早熟、隐忍和智慧。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不宜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因此表面上对鳌拜恭敬有加,甚至对其一些越轨行为也加以容忍,暗中则积蓄力量,观察时局,等待时机。在这段韬光养晦的岁月里,康熙皇帝得到了其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悉心教导和鼎力支持。孝庄太后是一位极富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的女性,她在稳定朝局、培养和辅佐康熙皇帝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教导康熙要以国事为重,要勤奋学习,要团结满汉大臣,要善于运用权谋。

在祖母的教导和自身的努力下,康熙皇帝勤奋学习儒家经典、经史子集以及满蒙语文,并对西方的科学知识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天资聪颖,记忆力超群,学业进步神速。通过学习,他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政治判断力。他还利用一切机会,秘密联络和培养忠于自己的力量,如索额图(索尼之子)等人,为日后清除鳌拜集团做准备。

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年仅十六岁(虚岁)的康熙皇帝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采取果断措施,铲除鳌拜及其党羽。他巧妙地利用鳌拜入宫觐见之机,以一群身边练习“布库”(满语,即摔跤)的少年侍卫为掩护,出其不意地将鳌拜擒获。随后,他迅速宣布鳌拜的三十条罪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并下令将鳌拜革职拘禁(鳌拜不久后死于狱中)。

智擒鳌拜,是康熙皇帝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它标志着康熙皇帝开始真正摆脱辅政大臣的控制,将国家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了亲政。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康熙皇帝的政治胆略、权谋智慧和决断能力,也为他日后施展更大的政治抱负,开创辉煌的“康熙盛世”,扫清了道路。

可以说,康熙皇帝的少年时代,是在复杂的宫廷斗争和严峻的政治考验中度过的。冲龄践祚的艰难,权臣当道的压力,以及来自祖母的悉心教导,共同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沉稳冷静的性格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这段早年的经历,不仅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统治经验,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代英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度过了亲政前的重重危机,开启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 pF1Rbst+e2LurG8AEfmwMfa31IyGBQRrcuYo5Qvw/DKXltfJUwQtpYtVYRuOKS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