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需要哲学,领导干部需要哲学思维。习近平对学哲学具有高度自觉,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学哲学、用哲学。这种哲学自觉,可以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来观察,这就是政治的诉求和文化的基因。
从政治方面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其基本意识形态。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哲学是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逻辑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其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发展。这一客观逻辑决定了,任何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都要有哲学自觉,都要不断学哲学、用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尤其是中央领导集体的一项重要责任。
从文化方面看,中西文化中都深深埋藏着“哲学王”这一理念基因。西方的“哲学王”是带领人走向洞外,中华文化的“哲学王”是“引导人走向物我合一”,其理念更为深刻。哲学在当今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担负着如何引导中国社会“跳出物质主义的现代化困境,走向无私大公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重任。
令人欣喜的是,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表明,当前中国,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高度重视哲学思维,更力图在行动上实践之。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分析习近平的哲学自觉。
第一,为什么重视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深刻把握“自然经济·人与自然交换→商品经济·人与人交换→产品经济·人与社会直接交换”这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链条,深刻领悟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私→私·公→大公无私”,就能体会到什么是哲学的实质。为什么,因为这些问题直接关联着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真相和至善之道。领悟了这些问题,也就自然看到了本原、真相和至善之道。可见,领导者学习哲学,其要义就是对上述问题进行体悟。如何领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我们只要体悟出“去我—忘我—无我”这一“心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领会生命发展和人生本质的精髓;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深刻理解“私有→阶级私有·国家公有→社会大公”这一社会发展的深层逻辑,就能领会人类发展的本质。为什么?因为领导者如何用哲学,最本质的就是要领会和牢记“大公无私”,这是世界的本原之道,是一种规律。人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会主宰自己,否则,人永远会被规律牵着走。
第二,怎样重视哲学?习近平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全面看待前进道路上的主流和支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错综复杂的世界变化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理想信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为什么?因为只有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搞对头,才能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把学哲学、用哲学上升到执政党建设的高度,强调“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如何学哲学、用哲学?从中央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观点”。
什么是学“立场”?针对领导干部,中央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二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前者旨在解决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正确定位中国,如何解决中国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历史和现实等之重大关系问题。中央提出:要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我所用。而就后者(马克思主义立场)来说,则旨在解决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道路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中央有两个共识: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具有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支撑;二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三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什么是学“观点”?针对领导干部,中央主要强调四个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基本矛盾分析法、物质生产的决定性、人民群众观,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针对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旨在让领导干部意识到,我们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取决于我们在制定时能否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基本矛盾分析法,旨在让领导干部意识到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必然性,并进而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实践框架的科学性,增强领导干部对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自信和自觉。物质生产的决定性这一观点,旨在让领导干部认识到如何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框架为共识,可以使领导干部在处理和解决矛盾时有清晰的操作指南。人民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群众路线,旨在解决我们党在新的执政条件下,如何获得社会持久支持,从而领导社会各种力量以推进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迈进这一关涉社会主义命运的核心问题。人民群众观,以“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践原则和要求,使得领导干部更易于在实践中把握和执行群众观点及其背后的哲学理念。
第三,重视哲学的什么方面?重视哲学的方法和思维。这集中体现在中央要求领导干部学哲学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思维”。为什么?因为一定意义上,哲学就是方法论,是专门研究方法的学问。这决定了哲学的方法和思维很深刻也很卓越。这种深刻和卓越体现在哲学看世界的三个特征上。一是,哲学用“顶层视野”看世界,体现为哲学看问题很有高度、很全面、很系统。二是,哲学思考问题表现出“战略思维”特征,即它看问题的时间尺度很大,体现为可以看几年、几十年乃至千万年以后的趋势。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历史分析后认为,无论时间多长,在逻辑上,人类只有三个时代,即自然经济时代、商品经济时代、产品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归宿一定是共产主义,由此可见其时间尺度之宏大。三是,哲学考虑问题具有“终极关怀”之特征,即它不关心有限的、具体的、个性的存在,它关心的是无限的、永恒的、共性的存在。例如,哲学对生命的认知,不仅仅看生是什么,死是什么,还看“生和死”之间的历程,由此,它看到了生命的周期性和完整性。简言之,与其他学问相比,哲学思维因为具有高度、广度和深度,所以具有一种独到的、顶级性优势。因为这一优势,哲学思维在所有思想方法体系中,变得不容易被人学到学会。因为难能,所以更显可贵。因为可贵,所以,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搞对头”。
那么,如何“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搞对头”呢?针对领导干部,习近平提出五个思维原则,即“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和“辩证思维”,其中,除了辩证思维是针对工作方法的,其余四个都是围绕改革这一重大问题的。总体看,它们以改革为核心,分为两个圈层和不同层次:第一圈层是针对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这一思维体系,第二圈层是针对具体工作方法的“辩证思维”。
首先,关于第一圈层,即针对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思维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改革的不同层次问题,提出四大思维。战略思维,是针对如何对当前改革进行定位这一重大问题的。从大尺度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要完成既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更要担当起“全面深化改革”使命。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反复告诫领导干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其目的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从战略尺度来看改革,从“两个一百年”的时间框架内来认识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地位。如果说,战略思维是从“高度”上看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这一伟大事业的,那么,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则是从“整体性”和“时代性”上看的。这是因为,系统思维针对的是关于改革的总体性和关联性问题。习近平反复强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领导干部既要驾驭总体进程又要把握每一阶段,既要善谋全局又要能抓一域,因此,系统思维,就是要解决关于改革这一伟大事业的总体进程和每一阶段、全局和一域、总体性和关联性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的思维原则。而所谓创新思维,则源于改革具有时代性,今天的改革不同于昨天的改革,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自觉实现与时俱进,那就需要创新。因此,创新思维是解决改革的与时俱进问题的思维原则。而所谓底线思维,则是针对改革要有边界约束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从理论上说,任何事物都有边界,超出边界,该事物就不成其为自身。改革,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同样具有边界。在改革中保持社会主义的边界,这是改革的“方向边界”;在改革中保持力度、节奏、领域等方面的可控性,这是改革的“操作边界”。前者属于政治纪律问题,后者属于领导能力范畴。合起来看,关于针对改革的思维方法,体现出这样的层次关联:历史定位(战略思维)—关键框架(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操作规范(底线思维)。
其次,关于第二圈层,即针对具体工作方法的“辩证思维”。在操作意义上,哲学认识世界具有辩证性,这主要体现在哲学用矛盾的观点看世界。在这里,矛盾观点的基本框架是:任何事物的构成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都处于矛盾群中,任何矛盾都具有过程性。第一点决定了,人们要看清问题,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否则就会背离真相。第二点决定了,人们要做好事情,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所不为就是不要个个都抓,不要四面出击。第三点决定了,人们在判断和认识问题时,不要停留于表面,不要局限于片面和碎片,要抓深层的本质,要掌握总体和全局。上述三点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工作中被普遍使用,因此成为一种被多数人,尤其是领导干部所青睐的工作方法。
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强调这一思想方法,更多地体现的是其现实针对性。例如,对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这一方法,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辩证地看待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既看到有利的一面又看到困难的一面,既看到其中的机遇又看到其中的风险。对抓工作要分清主次这一方法,习近平指出,搞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对透过表象找规律这一方法,习近平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就是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同样,顶层设计也是找规律,是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今天,随着改革走向纵深,我们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层次化,这意味着,顶层设计更为重要,它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总之,无论是一分为二,还是分清主次,抑或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都来源于哲学的矛盾分析框架。针对领导干部,不断强调辩证思维这一思想方法,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学哲学、用哲学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