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咨询的个案概念化是我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读研究生时,我仍记得我第一次面向成人当事人的实习经历。当事人是一个30多岁的男性,他因为可能伴有抑郁障碍而被转介过来。在和他会面之前,我和我的督导师一起回顾了转介信息。然后,督导师建议我“进去了解下情况”。我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还是进去了,按照一个大纲进行了对话。我问他是什么原因使他来诊所、他有哪些症状,以及他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不好。我们谈论了他过去的心理健康护理情况、疾病史以及发展、社交和职业历史。一个小时后,我们约定续约,然后结束了这次咨询。我的督导师一直观察着整个咨询过程,他把我的努力描述为“扎实靠谱”,我认为他言下之意是“虽不够精妙,但对于第一次做咨询来说已经足够好了”。
接下来,我被要求完成一个入院表。表格里的大部分内容很简单,只需我在这些标题下总结我刚刚收集到的信息,如主诉、心理健康护理历史,等等。但是接下来我看到了一个标题为“个案概念化”的部分,而我对这个部分该如何处理几乎没有头绪,因为我所学习过的课程中都没有明确讲授个案概念化。由于我是在医院实习,因此觉得概念化是精神科培训的一部分,但后来我了解到,我的精神科同事对如何处理这个部分也和我一样感到困惑。我粗略地借鉴了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内容简单地写了几行,并签署了表格。之后没有收到任何评论,我就以为一切都没问题了。
回顾这次首次面谈,我发现当时“了解情况”这个指示虽然让我困惑,但却是明智的建议。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去理解个体独特的心理场,试图从他们的视角看世界,并绘制一张地图来帮助指导治疗”,然而,我也认识到了在会谈和绘制这张地图时提供更明确的指导的价值。
这一次以及之后类似的实习经历最后成为我个人职业生涯研究兴趣的起点,即研究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咨询的个案概念化并以此作为帮助理解处于困扰中的个体的工具。我对个体心理功能的兴趣最初体现在我的一篇关于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的亲密关系能力发展的案例研究论文上,这篇论文由亚安·瓦西纳(Jaan Valsiner)指导,他是一位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广泛知识和浓厚兴趣的发展心理学家。后来,我师从玛迪·霍洛维茨(Mardi Horowitz),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项目”从事博士后研究,该研究聚焦创伤后应激障碍或病理性悲伤患者的深度心理干预。我学习了构形分析(Horowitz, 2005),这为个案概念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信息。
有了这些经历,我开始认识到心理咨询的个案概念化是心理咨询培训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治疗理论的专家都用诸如“关键概念”(Bergner, 1998)、“循证治疗的核心”(Bieling & Kuyken, 2003)、“治疗的首要原则”(J.S.Beck, 1995)以及填补“诊断和治疗之间的差距”(Horowitz, 1997, p.1)等术语来描述个案概念化。同样,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组织将个案概念化视为“核心能力”(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和神经病学职业委员会,2009)、“核心技能”(临床心理学分会,2001)以及循证实践的关键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会循证实践专业工作组,2006)。对个案概念化的认可在近年来多本书籍和期刊文章等出版物中得到体现(e.g., Eells, 2007a; Goldfried, 1995; Horowitz, 2005; Ingram, 2012; Kuyken, Padesky, & Dudley, 2009; Persons, 2008; Sperry & Sperry, 2012; Sturmey, 2008)。这些出版物大多从单一理论视角呈现个案概念化,并将该理论应用于个案概念化,只有少数出版物明确采用综合方法(e.g., Caspar, 2007; Goldfried, 1995; Jose & Goldfried, 2008; Sperry & Sperry, 2012)。
本书描述了一个本质上基于循证且整合的个案概念化通用模型。该模型旨在适应任何疗法理论、任何具体治疗手册或理论手册的任何组成部分。它既适用于简单明了的案例,也适用于涉及生活中多个领域的多个问题和多个诊断共病的案例。本书的循证基础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所强调的个案概念化的理论是有循证支持的;第二,书中所描述的解析过程整合了个案概念化的专业知识与增强合理推理的具体步骤;第三,该模型没有局限于心理咨询,而是融合了心理科学领域中相关的循证证据,这些证据包括发展心理学、精神病理学、流行病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可以帮助解释当事人的问题并指导治疗。本书的取向与美国心理学会关于心理学循证实践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在当事人特征、文化和偏好的背景下,将最佳可用研究与临床专业知识进行综合”(美国心理学会循证实践专业工作组,2006,第 273页)。
本书源于多年来我教授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和精神病学住院医师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的经验。刚开始的时候,我会讲授好几种个案概念化模型,并认为学生们会根据他们当事人的需求、证据和理论兴趣从中选择最适合的方法。然而,有时课程结束时,有学生会来找我问:“好了,我现在知道了好几种个案概念化模型,但我应该用哪一种呢?”我还观察到新手咨询师很难将理论应用到个案上,他们经常对当事人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难以将这些想法组织排序。他们会问我:“我该怎么开始个案概念化?”“我应该把我对当事人问题的看法放在哪里?”这本书就是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这本书的主要读者是正在学习心理咨询的研究生,包括临床和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精神病学住院医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和其他任何正在学习心理咨询的人。我希望有经验的咨询师也能从这本书中受益,也希望那些阅读其他相关著作的人会发现本书与那些著作是相互补充的。
我发现预设一个特定类型的读者对于我写作本书很有帮助。不管以下描述是否是你,我觉得描述一下我的“理想读者”可能会很有意思。这个理想读者拥有广泛的兴趣,怀有好奇和怀疑的态度,他非常重视简单化的个案概念化,只要这种解析足以提供工作方向,并能根据需要增加复杂性,此外,也看重那些能够指导一个人确定信息量是否足够的工具。这名读者看重用多样化的观点来解释为什么当事人来接受治疗、他们为什么有问题以及什么可能对他们有帮助;这名读者可能不想选择一套单一的观察当事人的角度;这名读者重视广泛的心理科学基础,包括心理咨询科学、关于过程和结果的洞察,以及有实证支持的治疗方法的价值;当然,这名读者也重视通过实践、学习、反馈和反思获得的艺术;这名读者正在寻找一种知识组织的基础模型,以便在治疗他们的当事人时使用。这就是我心中的那个人。
需要提醒所有读者的是:这本书涵盖了许多细节,在阅读时你可能会感到纳闷——个案概念化未免过于烦琐和耗时。然而,只要多加练习,这种方法并不难以使用。你并不需要为每位当事人撰写冗长的个案概念化,也不需要考虑书中描述的所有细节。实际上,你学习本书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一种系统的个案概念化框架来指导自己的治疗。
本书的结构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共九章,为读者提供了基于循证的整合心理咨询的个案概念化的基础知识,包括个案概念化的具体步骤以及对个案概念化进行评价的标准。本书的第一部分为一般化个案概念化模型的背景性内容,第二部分则具体描述这个个案概念化模型。
第1章对个案概念化进行了定义,罗列了其优点,并提出了概念化时应追求的目标。本章简要介绍了个案概念化的历史,并讨论了对个案概念化的当代影响。我在这一章引入了一个案例,并会在第二部分作为例子使用。在第1章的最后,我讨论了咨询师在个案概念化过程中必须应对的关系张力。
第2章聚焦于个案概念化中的合理推理,大量借鉴了认知科学对决策制定的研究成果。关于决策,学者们一般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丹尼尔·卡尼曼等人(Kahneman, 2011; Kahneman, Slovic, & Tversky, 1982)以及保罗·E.弥尔(Paul E.Meehl,1954,1973a,1973b),他们对专家和临床意见在预测结果方面的能力持高度怀疑态度,并对专家的能力表现超过非专家的能力或统计公式持怀疑态度。另一种观点,由K.安德斯·埃里克森(K.Anders Ericsson)、尼尔·查内斯(Neil Charness)、保罗·J.菲洛维奇(Paul J.Feltovich)和罗伯特·R.霍夫曼(Robert R.Hoffman)进行最全面的总结(2006),他们承认专家在自然情境下的高水平表现,并试图理解这些专家为什么能够如此出色地表现。第2章旨在鼓励读者在生成解释性假设或对当事人进行其他推断和预测时以一种合理而复杂的方式思考。
第3章讨论了文化敏感式个案概念化。在定义关键概念之后,首先呈现了个案概念化的文化视角,并提出将文化纳入个案概念化时要考虑的领域。其次,这一章还考虑到了当事人的宗教和精神性取向对个案概念化的影响。最后,为帮助咨询师制定出符合文化、宗教和精神性需求的解析提供了一些建议。具体关于如何将文化纳入个案概念化的步骤将放在第7章进行具体讨论。
第4章介绍了循证基础的整合心理咨询背景下的个案概念化通用模型。该章提出了整合性思考的依据,并将基于个案概念化的治疗方法与未基于个案概念化的方法进行对比,概述了个案概念化模型的四个行动导向基本成分,这些成分包括建立问题清单、诊断、生成解释性假设和制订治疗计划。该章还讨论了在进行解析时需要对哪种类型的信息进行收集以及如何收集相关信息,这既涉及所需信息的类型,也涉及信息收集的过程。我描述了将解析应用于治疗的基本原则,以及为什么在每次会谈基础上从实证角度监测咨询进展很重要。
第二部分 针对综合和基于实证的个案概念化模型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一部分从第5章开始,该章重点讨论如何创建一个全面的问题清单,包括如何创建问题清单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本章还讨论了什么是“问题”(problem),并提出了选择和组织问题的方法,并对问题解析提出了建议。
第6章试图将精神疾病诊断纳入视野,展现了诊断的局限性以及为什么将其纳入个案概念化中仍然有用。该章讨论了什么是精神障碍、精神疾病诊断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它在个案概念化中的独特贡献。
第7章讨论了如何生成解释性假设。由于许多学生觉得这是个案概念化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我将在这一章一步一步地描述这个过程的具体步骤。该章展示了如何阐述为什么当事人会遇到问题、有哪些诱发因素以及哪些因素导致这些问题得以维持。首先,该章提出了精神病理学的素质–压力模型,这是一个强大、持久且全面的综合解释框架。接着该章还回顾了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和个案概念化的证据来源,详细阐述了第1章所提到的过去与当下对个案概念化的影响。该章最后讨论了在生成解释性假设时要遵循的五个步骤。它们分别确定:
(1)诱因;
(2)问题的起源;
(3)当事人的资源;
(4)当事人的困难;
(5)核心假设。
第8章提出了一个三个步骤的治疗计划模型:评估治疗的设定点,确定治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些目标的干预措施。设定点是指预示和限制治疗的习惯性心理和人际状态。设定点的讨论具体包括当事人的抗拒、偏好、文化、宗教、精神性因素以及对改变的准备程度。至于治疗目标,我区分了终点目标、结果目标、短程目标和中程目标,这些目标旨在实现期望的效果。该章还介绍了三种组织治疗干预的方法。
最后,第9章介绍了评估个案概念化质量的标准,并描述了如何应用这些标准。这些标准强调了解析的形式与内容,以及解析的理论和证据基础。
希望你能觉得本书有吸引力并且有可读性,希望它能为你对当事人进行概念化、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个有用的工作框架,并且无论你的理论取向是什么,它都适用。总之,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强化咨询效果,更好地为当事人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