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衷心感谢东方明见对我们的信任,邀请我参与本书系的翻译工作。与东方明见的结缘始于2019年左右,彼时注册系统大会在武汉举办,我参加了第六期督导师培训项目,与东方明见的伙伴们展开了高密度的交流与互动。此后,因诸多因缘际会,我结识了春晓。当接到合作邀请时,我既感到欣喜与期待,又心怀一丝惶恐,唯恐辜负这份信任。
关于“Case Formulation”一词的翻译
如何选择“case formulation”对应的中文翻译,是我在接手项目伊始便陷入的困惑,直至交付初译稿,甚至在撰写这段文字时,仍在反复斟酌。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后,问题似乎愈发复杂。在诸多文献中,“个案概念化”与“个案解析”常交替使用,尽管表述不同,却似乎指向同一概念,如“case formulation,or case conceptualization”
之类的表述屡见不鲜。
弗朗切斯科·加齐洛(Francesco Gazzillo)于2021年指出,“个案解析”(case formulation)应是一幅完整且连贯的画面,涵盖当事人在心理咨询中所追求的目标、阻碍其达成目标的因素,以及其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1]
。《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辞典》(APA Dictionary of Clinical Psychology)将“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定义为“从经验或所学材料中,通过思维过程和语言表达,将经验或所学材料形成为概念或观念(尤其是抽象性质的)的过程(p.129)
”。由此可见,“个案解析”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侧重于从实务层面进行整体勾勒并提出干预策略;而“概念化”则侧重于基于对当事人的理解,提出一个理论构想。
在本书前言的最后一段,作者提到:“希望它能为你对当事人进行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一个有用的工作框架。”这表明个案解析为个案概念化提供了工作框架,与前文关于二者差异的论述相呼应。若要进一步细分,“个案解析”更侧重于过程或行动,而“个案概念化”更侧重于结果或状态。二者的关系在于,在个案解析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个案概念化,但个案解析并不局限于概念化,而是要在概念化的基础上设计干预方案。
然而,总体而言,“个案概念化”与“个案解析”实则是两个大同小异的概念。在本书中,如何翻译似乎成了译者自主选择的问题。在与春晓的讨论中,考虑到国内实务人员的用语习惯,我们最终决定将“case formulation”翻译为“个案概念化”,而当“formulation”单独出现时,则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翻译
。
本书的特色
特色一:完整全面,启发性强。 本书所称的“完整全面”,并非指内容面面俱到,而是指对当事人与咨询师的同时关注,尤其是对咨询师的提醒。《思考,快与慢》一书或许大家已耳熟能详,若之前阅读过,那么在阅读本书第2章时,定会感到似曾相识。本书专门用一整章篇幅讲解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系统1和系统2如何在咨询师进行个案概念化时发挥作用,尤其是系统1的“误导”作用。阅读这一章的过程,常常是在不断陷入“误区”后又努力走出的过程,有时甚至会忍不住拿出纸笔进行演算,既烧脑又令人回味无穷。
在个案概念化以及咨询实务中,我们往往习惯将关注焦点放在当事人身上。本书第2章创新性地应用丹尼尔·卡尼曼的相关理论,将目光聚焦于咨询师,提醒咨询师是否受到系统1和系统2的影响,尤其是在个案概念化过程中是否陷入认知误区。
特色二:短小精悍,通俗易读。 与心理咨询理论中的鸿篇巨制相比,本书堪称短小精悍的手册书,堪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语言凝练,可读性强,没有复杂的措辞和晦涩的词汇,无论读者属于哪个理论流派,都能从本书中有所收获。
本书不仅在行文表述上通俗易懂,作者对咨询师进行个案概念化时的用语要求也强调“通俗易懂”。在第5章中,作者特别提到,个案描述的语言应去理论化,尤其在描述当事人所面临的问题时,白描手法往往比使用专业术语更为妥当。这一观点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不应沉迷于术语,而应回归到人本身。
特色三:手把手示范,操作性强。 书中包含大量案例,辅助读者理解相应内容,并示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过程。作者常常在阐述一段理论后,随即“举个例子”予以说明。若读者在阅读某些难懂的句子时感到困惑,无需着急或担忧,继续阅读下去,通常会看到作者给出一个贴切的事例,让人豁然开朗。
特色四:案例生动,贴切理论。 除了穿插在文中的各种举例,本书引入了一个当事人罗谢勒的案例,并将其贯穿于个案概念化的每一个环节。作者并未偏袒任何一个流派,而是列举了当前主要的流派,并从它们的视角分别进行解析示范。本书具有跨流派的适用性,无论哪个流派的咨询师,都可以将本书作为参考书。
推荐使用方法——“生成式个案概念化”
鉴于本书是一本实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工具书”,“使用”无疑是发挥其最大价值的最佳方式。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构思出如下使用步骤。
第一步:提取要素,构建模板。 强烈建议读者在通读完全书后,基于本书内容制作一份空白的个案概念化报告模板。围绕罗谢勒的案例,结合书中的指导,将对应内容填入这份报告,逐步生成对罗谢勒的个案概念化。
第二步:完善内容,解析练习。 再次回到罗谢勒的案例,根据自身的受训背景和兴趣点,修改、调整、完善原书中对罗谢勒的个案概念化。如有机会,还可与身边的同行或督导共同讨论修改,将这份报告从“标准版”打造成“独创版”。
第三步:转化实战,日益精进。 将“独创版”作为个人进行个案概念化的“母版”,根据实际接待的个案,撰写对应的个案概念化报告。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设想,也欢迎大家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使用方法。
翻译团队与致谢
这是第一次由我主导一整本书的翻译工作。读一本书与翻译一本书,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整个过程既有挑战,也有惊喜。在翻译过程中,我主要负责本书前半部分的翻译以及第二部分的修改校对工作,春晓负责第二部分的初稿翻译以及与编辑老师的沟通联络。此外,我们还邀请了我的同事吴雨涵以及春晓的学生对译稿进行批判性审读。在此,感谢编辑老师张亚捷在翻译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努力,也再次感谢每一位为翻译本书提供帮助的人!
尽管我们努力追求“信、达、雅”,但由于译者本人的理论素养、实务经验、文字水平以及时间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本书仍可能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恳请各位读者多多包涵。同时,我们诚挚邀请大家一同踏入本书所构建的小宇宙,遵循作者精心设计的航线图,逐步深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并引领当事人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游琳玉
2025年3月于玲珑公园
注释
[1] Gazillo, F., Dimaggio, G., & Curtis, J.(2021).Case Formulation and Treatment Planning: How to Take Care of Relationship and Symptoms Together.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 31 (2), pp.1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