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个案概念化:用专业视角讲述当事人的故事
在多年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个案概念化是临床工作中极为关键的环节,也是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个案概念化不仅具有挑战性,还蕴含着创新性。这一形成个案概念化的过程是咨询师与当事人共同构建关于其生命经历的叙事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专业的视角,将当事人的生活片段整理成一个连贯的故事,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希望,推动改变。
为什么个案概念化如同“讲故事”
在实际咨询中,每一位当事人都带着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走进咨询室。他们的困扰犹如一颗颗零散的珍珠,咨询师的任务便是依据专业理论,结合当事人提供的信息,将这些碎片化的片段串联成一个逻辑通顺的故事。本书将个案概念化细化为一套可操作的步骤,从梳理问题清单,到评估诊断,再到提出解释性假设,直至制定干预方案,这一过程与讲故事极为相似。具体而言,就是先梳理故事中的人物矛盾冲突(问题清单);确定故事的主题(诊断);探究角色行为背后的动机(解释性假设);最终设计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干预方案)。
本书的第2章创新性地运用了卡尼曼的双系统理论,详细阐述了咨询师如何在“快思考”和“慢思考”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出现认知错误。在形成个案概念化的过程中,咨询师既需要具备严谨的思维(系统2),也需要具备敏锐的感知力(系统1)。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讲述当事人的故事,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治疗进程。
如何讲好这个故事
考虑文化因素。 本书的第3章着重强调了文化敏感性的重要性。文化背景如同故事的大背景:当事人的宗教信仰、所属族群、不同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等,都是故事中不可忽视的“隐藏元素”。若不考虑这些因素,构建的故事将脱离实际,缺乏根基。
以证据为依据。 本书整合了发展心理学、精神病理学及认知科学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搭建起一个循证、整合的概念化工作框架。在第7章中,以素质–压力模型作为基础整合性框架,详细描述了如何根据理论与证据提出解释性假设,既根植于严谨的科学研究,又紧密贴合临床实践需求。书中以罗谢勒的案例贯穿始终,生动展示了如何将理论、研究证据和实践相结合,使整个故事既专业又生动。
保持合作开放。 个案概念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咨询过程中,随着信息的不断丰富,咨询师需要不断调整所形成的概念化。咨询师与当事人的合作贯穿始终,从信息收集到干预方案的设计,始终是双方共同探索的过程,而非咨询师单方面的强加。
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实用的故事创作指南
与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书籍不同,本书更像一个“概念化工具包”,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其独特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咨询师的自我警醒。第2章关注到咨询师自身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提醒我们,即使故事本身精彩,若讲述者带有偏见,故事的真实性也会大打折扣。
· 详细的操作示范。通过对罗谢勒案例的深入分析,以及不同流派视角的对比展示,读者可以直观地学习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
· 通俗易懂的语言。本书倡导使用白描手法代替专业术语,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用简单、真诚的语言表达,才能让当事人真正理解,实现有效的沟通。
个案概念化的最终目的并非完成一份完美的报告,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当事人重新发现那些被问题掩盖的自身潜力。正如本书结语所述,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借助这本书走进当事人的内心世界,用专业知识和温暖的关怀,陪伴他们开启更好的生活。
本书不仅是一本可以随时查阅的实用手册,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以更加谦逊的态度去倾听每一个独特的生命故事。感谢游琳玉、赵春晓两位青年学者的精心翻译,相信阅读此书的读者将踏上一段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的新旅程。
2025年初夏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