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终于等到你了!在当下,鼓足勇气翻开一本“写作书”大概需要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吧!我们可以轻易获取信息并在顷刻间发送评论,但更容易遗忘它们。我们想整理一些细碎的想法,但总是被别的“截止时间”打断,甚至无法好好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开始写。那么,保守地估计一下:当你准备读一本书去学习如何写作,你的写作已经成功一半了!
“说理写作”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你会在这本书中完整地了解它的体系。在你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有一些友好的提示要对你说:
请按章节顺序阅读这本书。
请抱着“玩耍”的心态去阅读。
请赋予自己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在这本书的前五分之一部分你都不会看到有关“如何写作”的内容,因为我们需要很多思考的工作。但是相信我,它们也会挺有趣的,并且具有令你思考的价值。千万不要跳过“在开始写之前”而直接开始“提出一个理性的主张”。虽然我也希望你充满好奇,但……最好不要先看“使文章变得吸引人”(可能看到这里的你已经翻到最后一章了吧),尤其当你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说理”这个概念,我更建议你多花点时间来看第一章。“说理”听起来是一件很枯燥和一板一眼的事,其实未必。你不妨把它当作一次游戏之旅,想象你在迷宫中行走,在每一次争议中找到平衡,在谬误的谜团中拨云见日,最终到达理性的出口。
如果你期待一本“专家建议”类的读物,你可能要转变一下心态。在这个领域,每个人都需要不停地学习,你我都一样,不管多么“经验丰富”的人都一样,因为质疑和反思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说理写作不需要背诵任何的名人名言、好词好句、伟人故事或者经典论据。它需要你用一种恰当的方式,站在合适的立场,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问我,写作最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只有两句话:
首先,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写,也要清楚地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写。
然后,不要写大家都知道的事,要写别人不知道的事。
很遗憾地说,当你写完一篇文章,却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写它,那它注定是一篇被嫌弃的文章。你的写作动机与写作目的相关,而写作目的决定了你的文章往何处去。所以,在动笔之前,你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审题”或“立意”,而是“ 我为什么要写 ”。
一篇文章不会凭空出现,一定有一些问题触动了作者的“写作神经”,他或她才会想要拿起笔去表达。也许你会说:“我写作文,只是为了考试”。
太棒了,我们不谋而合!实际上,我一直不建议以命题作文开始写作的学习,因为只写“别人让你写的东西”是个挺痛苦的过程,令人毫无写下去的动力。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新近发生的、有争议性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进行说理。写散文、写诗讲究“有感而发”,其实说理也一样。当你没有遇到真正令你有感触甚至愤怒的事,确实很难文思如泉涌。经过一些训练,我们再渐渐过渡到抽象的命题写作。
况且,既然我们已经面对这种状况,即便是考试的命题作文,你也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去写,如果它只是你的一种负担,你写完是不想再回头读一读它的,那么——别人为什么会想要去读呢?
任意翻开一篇优质的新闻评论,或一篇说理性的课文,它一定会告诉我们它为什么而写。
比如,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第一句,作者即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早就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读者就会有疑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何还要再提?作者立刻就告诉你答案了。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在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开篇写道: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
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我们即刻就可以明白:为何要专门写一篇小文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呢?因为中国的建筑体系不仅独特,而且分布范围很广,它在世界建筑史上非常重要,值得大书特书。
明确“为什么而写”并将其告知读者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
为自己确定写作的方向,避免过于放飞自我最终跑题。
向读者表明“我所论述的问题很重要!很迫切!值得你读一读!”。
写作不仅是一种自我确认,更是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我有一段很喜欢的话想要分享给你,它转变了我对写作的理解:
写作并不是对思想的简单记述,它能够对思想进行提炼、打磨和检验——还能创造思想。……写作是一种学习。我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反对把写作视为机械的记述,或者将其看成思想传播和固化过程中必不可少却枯燥乏味的一个步骤。……如果只是将你已经知道自己想要说的东西写下来,那么写作就无法成为探究和探索的媒介;它会扼杀作者与读者的交互过程中迸发出的无限可能和契机,将自己视作一个已经定型的作品。积极的写作不应该是去阐述那些你已经知晓的东西,而是要让你去思考新事物。
——埃里克·阿约《人文学科学术写作指南》
看,写作并非单纯记录,或是用以换取分数的必须完成的苦役,我们可以把它变得更有意义,帮助我们的思想生长。我也清晰地记得我的一位大学老师在讲课时提到,写作是对阅读的期待。如果你在写作的时候并不期待别人去阅读它,那你完全没必要写出来。
还记得我在前面说过的“写作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吗?第一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写,也要清楚地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写。这也决定了第二点:不要写大家都知道的事,要写别人不知道的事。它们其实是有关联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而仅仅盯着题目本身,你的文章很容易变成这样:
材料大杂烩。
想到哪写到哪。
“然后然后再然后”的论述堆砌。
让我们来看一个场景:光头同学将要在本校学生自编杂志上发表一篇探讨传统文化的文章。光头接到任务就开始紧急行动,动起笔来。
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你在小学时代也一定背过《三字经》《弟子规》吧?你在中学也学过《论语》和《孟子》吧?“人之初,性本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家都耳熟能详。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没退出过历史舞台。
传统文化能让我们对历史有更多了解,并将其应用到现实里。当你的学习遇到困难时,“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引导你跨越障碍;当你想要懈怠偷懒时,“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激励你前进;当你与朋友有矛盾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你提供破解之法。传统文化活跃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很难彻底摆脱它的影响。即便你身处国外,在“唐人街”还是能看到传统工艺品、汉服、唐装;即便你满口外语,心中还是记得五千年的文化。它已经流淌在你的血液里,成为你的一张名片。你所到之处,即是中华民族。
但是,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无法忽视。这些年,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宣传封建糟粕的事屡见不鲜。前有“戒尺进课堂”,后有“龙舟比赛不让女性上船”,这些封建社会禁锢思想、抹杀人性的条条框框,借着“传统文化”的名头大行其道。这是什么“传统文化”?这种“传统”要它何用?阻碍我们社会的发展吗?还有那些“相亲角”帮儿女找对象的父母,不过是想以此控制已经成年的孩子,让孩子达成父母的心愿,这就是“三纲五常”在当代的变体啊!如果我们放任其发展下去,以后“传统文化”就会变味儿,就会消失。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但也要审视它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篇文章看起来主题向上,表述清晰,框架完整,论据充足,但是读起来……就是没什么意思。好像提出了很多议题,又好像什么也没说透。这类文章在考试中可谓比比皆是,同学们信手拈来、写到无感,老师们看到头痛、无力审美。那它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等等,光头发现不对了:我这篇探讨“传统文化的意义”的文章有什么意义吗?作为我的读者,我的同学和老师会不知道传统文化有用吗?会不知道我引用的那些课内必背名句吗?我要写一篇“说理”的文章,可是我最终揭示了什么“理”呢?归根结底,我到底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想让同学和老师读完我的文章有什么收获呢?
于是,光头决定先明确自己的写作动机,然后确认目标读者,再思考面对这些读者需要注意些什么。为此,光头列了一份清单:
我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是 我校同学,可能还有老师 。
当读者读完我的文章时,我希望他们或她们能够 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再看到相关事件和现象时能有不一样的思考 。
读者对我探讨的这个问题的了解是 国家在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从小也接触过很多形式的“传统文化” 。
对这个问题,他们或她们可能的想法是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可能的疑惑是 到底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宣传铺天盖地,到底应该相信什么呢 。
我还需要提供给读者关于这个话题的信息有 对“传统文化”概念的厘清、对“文化传承”的新解读 。
在这之后,光头开始了新的写作:
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初听起来这股风潮是很正面的,作为中国人,我们当然应该去了解和吸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学校都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幼儿园时也都背过《弟子规》《三字经》。可其中存在问题:我们背这些文本的时候其实并不懂意思,只觉得谁能背下来谁就很厉害。此外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文化乱象,各种课外班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公然教授“女德”等封建糟粕。在这些被纷繁复杂的利益所裹挟的“传统文化”迷丛中,我们如何拨开云雾呢?
首先,所谓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
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201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发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其中除了《论语》《道德经》等,还包括音乐欣赏、历法、茶文化等内容。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列举了一些内容,比如小学低年级应“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等,我们高中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等。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是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学习传统文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次,现在全社会都在讲,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传承”是一股脑地把“传统”倒给你接受吗?当然不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本来就不是一回事,三纲五常、二十四孝,都是“传统文化”,但什么是“优秀”的,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了。著名历史学者葛剑雄教授看来,“传”与“承”要分开来解:“传”是无条件的,尽最大可能把文化完整保留下来,因为它是“人类记忆和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而“承”则需要有选择性,“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要有创新性,比如“孝道”是很好的,那些尊敬父母的传统礼仪也应该被“传”下来,但让我们穿着汉服向父母行跪拜叩首之礼也没有必要,是一种舍本逐末。要是把“传”的都“承”下来,那我们民族的发展进步也没什么可期待的了。
从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来说,梁启超曾经在1923年发表过《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其中书目年代跨度极广,除了《论语》《孟子》等现在颇受推崇的儒家经典,还包括汉代儒家、法家关于政治问题的对垒抗辩之书《盐铁论》、元散曲《西厢记》等,甚至包括清初王夫之的《思问录》、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可谓包罗万象了。梁启超对传统经典的筛选秉承了现代精神,并非只有通常所认为的儒家经典,而是多方吸收有助于形成包容和进步文化氛围的文本。可见,优秀传统文化须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现代性。
我认为,“传”是历史学研究者的重要工作,而对我们中学生来说,要对什么是真正需要我们去“承”的传统文化做出分辨和判断,明白什么是符合现代公民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进而去发扬和延展。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勇于变革的精神,守正也要创新,祛魅同时祛蔽。只是固守一些“死道理”,把什么都背下来、塞进去,是没有意义的。
明确了为何要写,确认了目标读者,光头的文章看起来有意思多了。写出了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当然,你应该已经发现,两篇文章的区别不仅仅是写作目的明确与否,还有:议题是否值得探讨,写作思路是否能够全文一脉相承,论据是否有效且新颖,写作方式是否能让读者接受,等等。这些都是说理写作的要素。
那么,我们在接下来的书中继续探索吧!
这学期开始,某校实行了走班制,由此出现了一个问题:每天晚上值日生打扫教室时,都会发现教室留有大量垃圾。你作为校学生自治会的成员,要在升旗仪式后发表一个简短的倡议,号召同学们下课后检查桌上和地下,带走垃圾。200字左右即可。
思考清单
1.我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是________________。
2.当读者读完我的文章时,我希望他/她们能够__________。
3.读者对我探讨的这个问题的了解是__________。
4.对这个问题,他/她们可能的想法是__________,可能的疑惑是__________。
5.我还需要提供给读者关于这个问题的信息有__________。
正文:
(请一定自己写完之后再看哦!)
思考清单
1.我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是 我校全体同学 。
2.当读者读完我的文章时,我希望他/她们能够 在下课时带走教室垃圾 。
3.读者对我探讨的这个问题的了解是 自从实行走班制之后,教室垃圾很多 。
4.对这个问题,他/她们可能的想法是 这个教室又不是我的固定班级教室,有没有垃圾跟我没关系 ,可能的疑惑是 清扫教室不是值日生的问题吗?为什么要我来做 。
5.我还需要提供给读者关于这个问题的信息有 走班制实行之后教室垃圾多的原因,以及对清理个人垃圾的有效建议 。
正文
同学们好!我是校学生自治会成员小花,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走班制实行之后教室垃圾变多的问题。 (明确作者身份、读者身份、写作目的) 以前在固定班里,大家将垃圾随手扔进自己的书桌,等有空时再清理,于是卫生并不是大问题。但现在,下课要立即换教室,很容易忘记拿走垃圾,仓促之间也很难看到地上的纸屑,下一节课的同学就要忍受你的垃圾,你也会生活在别人制造的垃圾堆里。值日生每天放学才清扫一次,难以保证每节课的卫生。 (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严重性) 我很理解同学们在两节走班课之间赶时间的困难,大家对此多有不适应。 (并不是谴责读者,而是站在读者的立场思考问题,表示对读者的理解,提高读者对建议的接受度) 建议大家可以随身携带一个小盒子,将上课时产生的垃圾顺手放到盒子里,下课直接带走。 (不是空洞的倡议,而是给出可行的措施) 从现在起行动起来,一定能共同创造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
“说理”的反面是不讲道理,它有两种极端的表现形式:一是别人说什么怼什么,强迫别人同意自己;二是别人说什么信什么,自己完全不求证。它们都源于内心缺乏一种“怀疑”。
很长时间以来,我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人可以对从未亲身经历的事情言之凿凿?为什么有人可以在只看到人和事的冰山一角时就做出判断,而有人却可以始终保有怀疑的热情?——称“怀疑”是一种“热情”,因为当你不再怀疑或者懒得怀疑时,你就失去了思考的“热情”,在思考上变得“冷漠”。我们打开任意一个社交平台,都不难发现站在道德高地对只听到过只言片语的事情口诛笔伐的例子。
如何概括我这个“为什么有人不怀疑”的疑惑?我知道了一个名词叫作“批判性思维”,英文是critical thinking,也有人认为“批判”这个词的中文意思比较咬牙切齿,所以翻译为“审辩式思维”。但其实critical在英文中就是批判的意思,有种激烈的感觉,不需要特别地撇清,让它必须是一个看起来很平和的词。我想,这也是批判性思维本身的宗旨吧,即希望打破惯性和片面思维,看到一个事物的多面性。
我认为,批判性思维最核心的理念是两个词:质疑与反思。可解读为:拥有对主流、对权威质疑的勇气;拥有对自我、对从前反思的态度。
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在《批判性思维工具》中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艺术,该艺术能够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它需要个体有“对思维方式检视和反思的意愿”,并“愿意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解剖,愿意去正视我们思维方式中的弱点,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思维方式进行重塑”。而“想要克服思维方式中自有的刻板、故步自封的倾向,个体必须要有足够强烈的动机”
问题来了:这个意愿,是从何而来的?是能够自己生长出来的吗?
让我们至少尝试一下吧。很多国家正在尝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美国的高中有公共说理课,大学有批判性写作课。近年,国内开始有相关的探索,比如清华大学将“写作与沟通”作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
徐贲先生曾经引用哲学家罗蒂的话说:“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两种启蒙(扫盲)教育,一种是‘文化扫盲’(cultural literacy),另一种是‘批判能力扫盲’(critical literacy),公共说理应该是兼及文化和批判能力扫盲的一种教育。”
那么,这种扫盲,为什么要用写作的方式?原因很简单。
“我们的大脑很少能够在一种高清晰水平下连续地进行工作,利用文字我们会有机会获得一些清晰性。”思维的文字表达强调“清晰性、准确性、认知性、丰富性”。就像培根说的,文字表达使人成为一个“清晰可见”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要通过写作去表达批判性思考。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虽然我做老师,但你能相信我其实有些社交恐惧吗?不瞒你说,我教说理,但让我去参加辩论赛可不行,我的口头表达比较差,脑子反应也不快。每学期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学生说“这个课听起来就超级难”,或者说“不行呀,我逻辑很差,肯定写不出来的”。其实没关系,思维是需要训练的。谁也无法说,自己时刻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话语中出现的逻辑错误。“说理写作”是一门依靠有意识的持续练习就可以达到目标的课程。
说理写作是通过写作的方式去讲道理,它同时包含思维层面与表述层面。期待你能够:
●对一个问题多角度考察其背景,有逻辑地使用合理论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评估一项论证的有效性,与别人进行有聚焦的对话。
●具有反思自己的初始想法的意识。
●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对身边的事件有基本的敏感度,能够发现问题、有效说理,形成使用理性话语的习惯。
说真的,最终这个目标比较难以实现,它需要长期的训练。我说的“训练”不是指做练习题或者不停地写作文这样的训练,而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思维训练,遇到任何争议都探究一下原因,听听不同的观点,理性地做出判断。这挺难做到的。人们多多少少有些自我保护的思维障碍,比如,会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我曾经遇见过至少三个高考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朋友,自己给出的解释都是“涂错了答题卡”。再如,否认。作弊学生的家长来到学校,极力解释自己的孩子多么用功读书,就是不愿意承认孩子作弊的事实,因为他们无法接受孩子“有作弊这样的品质问题”。而实际上,一次作弊并不能像很多家长判定的那样被归为“品质问题”,我们需要的只是找到作弊的原因,再对症下药。
保罗和埃尔德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
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思考阶段。我希望,学完这门课的你,起码能够成为一个“初始的思考者”,能够清晰地表达问题,检查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能够发现偏见、不公正,并尽量注意到何时的自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冷静地、就事论事地讨论问题。当然,也盼望你能进行更多的尝试,成为终生的思考者。千万不要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我们每个人都是思考的练习者。
请选择一个最近发生的且你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事件,按照以下步骤写出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步骤一:用150字以内的连贯语句简述这个事件。
步骤二:这一事件当中的主要争议点是什么?
步骤三:面对这个争议点,你的想法是什么?
步骤四:你为何会这样想?请用150字以内的连贯语句阐述。
这个练习最重要的一步:在读完整本书之后,请你一定再回头检视一下你现在的答案,并思考它是否存在什么问题。
步骤一:用150字以内的连贯语句简述这个事件。
北京市中考政策又有新变革。除语、数、英外,只保留物理一门进行闭卷考试,并作为计入中考成绩的考试科目。道德与法治改为开卷考试,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只作为考查科目,不计入中考成绩。教委的解读是,希望此举能让学生将更多时间用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科思维的培养,也让老师从应试教学回归素养教学。
步骤二:这一事件当中的主要争议点是什么?
减少和调整考试科目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科思维的培养?
步骤三:面对这个争议点,你的想法是什么?
减少和调整考试科目未必让学生更有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
步骤四:你为何会这样想?请用150字以内的连贯语句阐述。
只要有计入中考分数的科目,大家就会去学那些科目,不会去培养别的兴趣。中考淘汰率那么高,谁有心情去发展别的兴趣?就算我想,家长也不会任由我放着计分的物理不提升,去研究一个不占分的地理。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拿所有的精力去学物理,其他科目随便学学,拿个差不多的分数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