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开展中小学生命健康素养评估使命光荣

一、项目缘起

“中小学生命健康素养评估”是“读懂新时代青少年成长与发展”公益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科学测评,全面了解我国青少年的生命健康素养现状,识别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学校教育改革提供科学支撑。

项目依托专业化的健康素养测评系统(Health And Wellness Assessment,简称HAWA ® ),紧密围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六大内容领域,于2023—2024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了青少年生命健康素养现状调查。调查研究注重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关注青少年生命健康素养的区域差异、城乡差距及性别特征,在大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青少年生命健康素养在认知、行为、心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和成因,也分析了当前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各种挑战与不足,不仅为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工具研发

评估工具HAWA ® 是由盈德未来教育测评研究院项目组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及地方教委、教研院和百余所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在整合国际标准与本土实践需求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完成的,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2012—2013年)

项目初期以“上海市闵行区健康与幸福项目实施效能评估”为核心,旨在探索生命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为测评工具的框架搭建奠定基础。

(二)体系建设阶段(2014—2015年)

在“上海市闵行区健康与幸福项目实施效能再评估”阶段,测评指标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显著提升,为全面评估青少年生命健康素养迈出了扎实的一大步。

(三)系统打磨阶段(2018—2024年)

2018年起,评估工作聚焦于中小学健康素养培育,围绕生命健康教育的六大核心领域,开展更大规模的调研与分析,不断优化测评系统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推动生命健康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回顾十余年的发展历程,HAWA ® 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核心、以实践性为导向、以包容性为原则,秉持“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理念,注重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的多维度覆盖,且能灵活应对不同教育场景和区域差异,在持续的探索和迭代中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与适应性。通过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及腾讯公益基金会等权威机构的深度合作,HAWA ® 已经实现了教育测评工具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中的双向突破,成长为我国青少年生命健康素养评估领域的优质测评工具。这一评估体系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中国教育评估领域注入了创新活力,更为全球健康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与国内相关测评的关系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测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始于2014年,教育部为此专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这一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推动并引领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该体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深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其中,“人文底蕴”指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要求个体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能够欣赏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具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指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等。鼓励个体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论。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其中,“学会学习”指个体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要求个体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健康生活”指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要求个体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其中,“责任担当”指个体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要求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承担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实践创新”指个体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要求个体在实践中具备创新的能力和勇气。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二)心理健康筛查

2023年4月20日,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县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用好开学重要时段,每学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科学规范运用测评结果,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

文件中要求的是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但很多地区在具体落实中却变成了心理健康筛查,即以查找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的,给学生贴标签,这显然已经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发生了“变味”。个别地区甚至由每年一次筛查增加到每年两次,且汇集精神科骨干医生参与,由此产生了诸多不良反应和问题,例如:

标签化问题严重:心理筛查往往依据一些标准化量表,而这些量表本身可能存在局限性。一旦学生在筛查中被贴上所谓的“心理问题”标签,就很容易在教师、同学甚至家长眼中被特殊看待。而且,这种标签可能伴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反而加重其心理负担。

隐私泄露风险:心理筛查涉及学生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包括家庭背景、内心想法、情绪状态等。在信息收集、存储和分析过程中,存在因信息管理不善而导致隐私泄露的可能。一旦泄露,会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困扰,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误判可能性大:心理筛查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在测试时的情绪状态、身体原因、对问题的理解偏差等。一些学生可能只是暂时的情绪波动,但在筛查中却被误判为有心理问题,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干预和恐慌。同时,不同文化背景和个性特点的学生,可能对筛查问题的回答有差异,这也增加了误判的可能性。

另外,全面进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很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扭曲后果,即幸福教育的缺失,例如:

教育重心偏移:当前学校教育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上,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提升幸福感的教育内容严重不足。学校缺乏系统的课程和活动来教导学生如何面对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导致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缺乏有效的应对能力。

对积极心理关注不足:现有的心理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心理疾病和负面情绪的预防,对于坚韧、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缺乏重视。这种教育模式无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二者与生命健康素养评估的关系

从评估内容和表现形式来说,中小学生命健康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很多领域交叉重合,具有相辅相成、互为联动的紧密关系。作为一种伴随人终生全面发展的整体评价机制,生命健康素养评估在中小学阶段主要以提升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素养水平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多轮次跟踪调查,通过采用自评与他评、线上与线下、整体与局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素养现状,及时准确识别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既能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学校教育改革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具有非常深远的实践价值。

从评估目标和实现效果来说,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属于有一定亲缘性质的子母关系。现实中已经扭曲变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问题多、收效微,很难达到评估的预期效果,且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亟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并加以调整。我们倡导将心理健康筛查或监测改为以评促生长的健康素养测评,因为中小学生命健康素养评估成本低、回报高,是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政策辅助工具。一是在评估的近期目标上,可以通过打造课堂生态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并处理好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压力,力求在师生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不断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二是在评估的中期目标上,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力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持续推动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共进,利用教育学生达到教育老师和家长的目的,从而有效缓解家校之间的紧张关系,建设健康、安全、幸福的校园文化。三是在评估的远期目标上,可以通过改进社会生态,在整体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持续提升区域百姓的健康素养水平,实现降低国家以及个人的社会保障与医疗支出等福祉效果。 tGpDHE9G6NzxJn4ValDRNRNLp1U4JJ7FqiCkVS/ml6ag4bNm1MkYPGHdS0lUSFJ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