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开展生命健康素养评估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落实学科育人、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的的育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地评估青少年的生命健康素养水平。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弥补传统分科教育评价的局限性,还能更全面地反映青少年在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整体生命健康素养水平。
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通常以学科教育为主体,内容分散在科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生物学、物理、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学科中。2022版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科育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小学生命健康素养评估有助于学科育人的具体落实。
依据《指南》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目标内容及学科覆盖建议”,小学阶段累计有307个教学目标内容可以融入科学、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体育与健康、信息科技和英语等7个学科里,如图1-1所示。
初中阶段累计有381个教学目标内容可以融入生物学、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物理、劳动、化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地理、科学和历史等11个学科里,如图1-2所示。
高中阶段累计有195个教学目标内容可以融入思想政治、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体育与健康、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地理、化学、历史和物理等10个学科里,如图1-3所示。
图1-1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目标内容及学科覆盖建议(小学)
图1-2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目标内容及学科覆盖建议(初中)
图1-3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目标内容及学科覆盖建议(高中)
中小学生命健康素养评估以培养有大爱、懂尊重、善思考的独立个体为目标,评估内容涉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等多个方面,覆盖《指南》要求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大领域,旨在考查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提升、行为习惯的养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过程,体现育人过程的复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
在知识方面,中小学生命健康素养评估关注学生对生命健康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技能方面,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关注学生践行生命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着重考查学生对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
生命健康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动能 ,也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因素。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生命健康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中小学生命健康素养评估不仅是监测学生生命健康素养水平的手段,更是通过“以评促生长”,推动生命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策略。
生命健康素养评估可以有效促进生命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推进新课标倡导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中的“健康生活”育人目标的达成。我国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目前呈现出内容分散、学科分割的特点,健康知识多被嵌入体育、生物、心理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中,缺乏系统化的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健康素养的培养。通过构建跨学科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多维度的评价内容,有效促进生命健康教育与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指导教师优化生命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多学科协同育人的局面。
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正处于生命观念和健康行为习惯的形成期,“以生为本”的生命健康素养测评可以作为精准防治工具,发现学生的具体问题并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达到“以评促生长”的目的。科学的测评工具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在健康知识掌握、健康行为养成、健康技能应用方面的短板。学校和教师可以基于测评结果因材施教,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例如,针对学生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肥胖问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从而养成科学的健康饮食的观念和习惯;对心理压力大的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和情绪管理训练;对运动能力薄弱的学生,制定适宜的体能锻炼计划,逐步改善其健康行为。
学生的生命健康素养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测评能够及时捕捉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预警和干预价值。学生的健康素养随年龄、环境和学业压力的变化而变化。测评可以定期跟踪学生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从数据中捕捉潜在问题。例如,某些学生可能因长期学业压力而出现焦虑和失眠,但这些问题在未显性化之前往往容易被忽略。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一个逐步累积而后爆发的过程,及时的测评和诊断可以为干预提供最佳时机。测评数据不仅服务于学校内部,还可以为家庭和社会提供参考。通过向家长反馈学生生命健康素养评估结果,可以提高家庭对孩子心理状态的关注程度,从而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建立联动的支持系统。另外,通过数据的透明性和反馈机制,生命健康素养评估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责任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学生通过测评结果可以清楚了解自身在生命健康素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促使其反思和调整。
中小学生命健康素养评估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生命健康素养水平,更是推动教育变革、提升教学效果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树立“以评促生长”的目的,测评能够有效推进生命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诊断并改善学生的生命健康素养问题,及时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变化并适当加以引导,最终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这一过程既服务于学生的个体发展,也为构建健康中国提供了教育保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健康问题的多样化,国家对生命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例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将健康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而中小学生群体是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加强生命健康教育,强调健康素养的全面培养。政策的实施需要精准的数据支撑,以了解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布存在城乡和区域差异。在健康教育方面,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学生生命健康素养水平的不均衡。科学的评估体系能够提供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健康教育现状数据,从而为政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政策公平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大规模、标准化的生命健康素养评估,可以获知全国范围内学生健康素养的整体水平及发展趋势。通过对全国中小学生健康知识掌握、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状态等维度的数据分析,可以揭示出中国青少年健康素养的主要问题,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芬兰,定期开展全国性的健康素养评估已成为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例如,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开展的一项全国性调查——“青年风险行为监控系统”(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YRBSS),就是通过每两年一次的评估,为政府提供青少年健康行为变化趋势和干预优先事项的建议。
评估的全面数据支持可以启发生命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数据分析揭示出传统分学科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不足,可能推动跨学科教学实践和政策支持;通过评估和监测政策的执行效果,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倒逼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变革。生命健康素养评估不仅仅是政策制定的起点,更是政策实施效果监测的重要工具。通过构建评估与政策调整的闭环体系,可以实现“评估—政策制定/调整—政策实施—评估反馈”的良性循环,促进教育政策的科学化和动态优化。通过全面、动态的健康素养评估,政府能够更好地制定和调整政策,优化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差距,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素养水平。这不仅对每一位学生个体发展意义重大,更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