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纲要》的战略目标包括:“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纲要》的第四章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同时,强调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立健康教育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还提出以中小学为重点,推进学校健康教育,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以及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由此,中小学开展生命健康教育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应然要求,对培养健康公民和提升国家整体健康水平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健康中国战略明确提出,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通过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实现全民健康目标。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其健康素养和行为习惯不仅关系个体的终身健康,也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小学阶段是健康观念形成 和行为模式塑造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安全与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自觉践行健康行为 。这种教育不仅对学生个体的成长有积极影响,还会通过家庭和社区的互动效应,推动全民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为健康文化的传播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将生命健康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然路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立德树人的概念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立德”与“树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的内涵表现为培育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与价值观,“树人”的内涵则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6年9月13日,核心素养课题组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 文化基础 、 自主发展 和 社会参与 三个方面,具体涵盖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维度。健康素养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素养之一,其基本要点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与自我管理,是学生在生命健康、养成文明习惯和生活方式、发展身心、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2021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目标和评价标准”。同时,《意见》指出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中小学为重点,推进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的健康教育机制,以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为了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的总体目标强调“力求做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布局安排更加系统、科学,内容更具针对性、适宜性、实用性”。
由此,中小学开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以提升学生生命健康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地推进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工作,将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青少年生命健康素养的提升是全球教育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生命健康素养不仅关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影响着他们的学业表现和未来发展。近年来,各国通过国际合作、政策制定、颁布课程标准等方式,逐步将生命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为青少年打造一个促进健康成长的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6年发布的《通过学校促进健康》(Promoting Health Through Schools)文件中就指出,学校是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关键场所,是建立美好世界的基石,应通过整合健康相关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管理健康的能力。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共同发布《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健康促进学校:全球标准与指标》和《WHO 关于学校健康服务指南》,旨在推动学校成为促进学生整体健康的重要场所,通过系统化的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知识、技能和积极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健康挑战。《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健康促进学校:全球标准与指标》作为一个全球性框架,为各国推进青少年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帮助学校在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支持。
许多国家在课程标准中也明确了生命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例如,美国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The N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Standards)通过明确的健康教育课程框架以及细化的课程内容标准,帮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技能和行为,以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则将“生活技能教育”纳入国家核心课程,关注心理韧性、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培养,通过项目化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健康知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其《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将健康教育视为培养学生整体福祉的重要途径,内容涵盖个人健康管理、社会健康互动和环境健康维护等方面。
我国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旨在全系统普及生命健康教育,包括2011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以及2013年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中整体规划了将“生命健康”作为重大主题内容写进课程教材的改革方案,从总体上规定了“生命健康”教育进课程教材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与呈现方式,并着重强调了“良好的学校生命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养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自觉采纳和保持健康行为,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文件的内容标准中,都将与本课程相关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学科教育,覆盖学生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领域内容,力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由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体系在促进青少年生命健康素养方面形成了共同目标,即通过教育干预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幸福感。这不仅是对个体成长的关注,更是对社会发展的责任。通过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生命健康教育的经验与成果得以共享,推动各国教育体系不断优化,以应对全球健康挑战。
生命健康素养是衡量个体掌握健康知识、形成健康行为、维护身心健康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青少年来说,生命健康素养直接影响其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尽管中国近年来在青少年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水平与国家健康发展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提高青少年生命健康素养成为当前教育与卫生领域的迫切任务。
一是在生命健康知识方面存在显著短板,主要表现为对基础健康概念和核心知识了解不足,尤其在营养、心理健康、生殖健康等领域更为突出。据《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指导指南(2022)》,仅有不到40%的中小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膳食平衡概念。许多学生对于垃圾食品和含糖饮料的危害认知不足,导致不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根据《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调查报告(2021)》,超过50%的中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不了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常见症状。《2019年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调查数据》显示,我国78.24%的青少年缺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许多学生对青春期身体变化缺乏科学认知,导致早恋、早孕及性病风险上升。健康知识的匮乏不仅影响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决策,也导致其在面对健康危机时缺乏应对能力。
二是在生命健康行为习惯方面存在显著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饮食、缺乏运动、不良作息习惯等。这些问题在城乡地区普遍存在,并呈现加重趋势。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6~17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率已达19%。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主要原因之一,包括过多摄入高热量食品和不均衡的营养摄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仅有14%的青少年达到了每日6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建议量。这种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肥胖率上升和体质下降。《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指出,仅35%的中小学生能够达到国家建议的睡眠时长(小学生每天10小时,初高中生每天8~9小时),熬夜、使用电子产品过度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在青少年时期得不到有效矫正,将可能引发长期健康问题,如肥胖、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碍。
三是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青少年整体健康的重要隐患。近年来,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青少年中呈现高发态势。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在全国初高中的学生中,约30%存在中度至重度焦虑,17%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的数据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15~24岁人群第二大死亡原因,占这一年龄段总死亡率的19.2%。其中,学习压力和家庭关系不良被认为是主要诱因。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造成直接影响,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尽管国家近年来开始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但根据《2022数字化心理健康行业研究报告》,每10万名青少年仅配备不到1名心理咨询师,且许多学校未能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由此,健康知识的缺乏、不良行为习惯的积累、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化等问题共同导致了中国青少年生命健康素养的整体不足。这种状况的持续存在将直接影响青少年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因此亟须通过系统化的政策干预、资源配置和中小学教育改革加以应对和改善。
随着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度普及正在深刻地改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在这一背景下,青少年生命健康问题尤其在心理健康、体能下降、健康行为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
数智时代,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普及显著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交模式与信息获取方式,但也带来了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挑战。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约30%的中国中小学生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其中15~19岁青少年为抑郁高发群体。社交媒体上的比较文化、网络霸凌和信息过载被认为是主要诱因。2022年发布的《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中有18.3%表现出明显的网络依赖症状。长时间使用手机、玩游戏和刷短视频都可能导致睡眠不足、情绪波动和专注力下降。虚拟环境的沉浸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少年与现实社会的互动能力,使得他们的心理韧性和社交适应能力下降。
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使青少年长期处于静态生活方式之中,身体活动水平显著降低,导致肥胖率升高和体质下降。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6~17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与肥胖率为19%,而这一数字在2002年仅为10%。智能设备的使用与静态生活方式密切相关。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指出,中国青少年的肺活量、速度和力量指标持续下降,特别是在城市地区,体质下降与久坐行为高度相关。
数智化的环境为健康知识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因虚假信息的泛滥、不良生活方式的传播等问题,对青少年健康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2020年底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0)》显示,仅有45%的青少年具备较高的健康信息辨识能力,许多人难以区分虚假健康信息,例如错误的减肥方法或药物宣传。电子产品的使用削弱了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导致不规律的生活作息。2022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的调查显示,超70%的青少年存在睡眠不足问题,主要归因于电子设备的夜间使用。
由此,处在数智时代,青少年生命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心理健康、体能下降和健康行为失调等问题的凸显,都在呼吁学校和社会采取更加系统、长效的举措,以促进中小学生命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地与实施,切实提高青少年的生命健康素养,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