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叔侄同荣效国命

▲方惟善

一位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一位在枪林弹雨中无所畏惧的青年军人,一位父母眼中孝顺的儿子——集三者于一身的方惟善,在其饱含深情的家书中,除了对家人的牵挂和问候,也不忘鼓励自己的侄子积极参加抗战,为国效力,以将来叔侄同赴抗战前线、同立战功互勉。

家书原文

父母双亲老大人膝下:

敬禀者,八月廿七日及九月一日所发手谕于九月廿三日均照收到,跪读一切,敬知福躬康太〔泰〕,阖家清吉,下怀甚慰。

连喜侄自周店分手后,五月廿三日抵并及征国民兵等敬悉。以男意见,谨呈于后,请大人采纳,转饬行进:(一)慷慨应征,为国效力,成功成仁,以荣宗祖,此为上策;(二)乘机投训,以立资础,或来男处,途远资艰,此为中策;(三)声请缓役,终为不免,致背抗令,有失民权,此为下策。

要为婚姻计,须看征兵之缓急及中千〔签〕与否?如未中千〔签〕不用声请手续,待男用一妥善方法再来男处。如万一中千〔签〕,急急入伍者不用甚么手续,令其入伍并嘱以“尽忠报国”“疆场效命”,免生致累,此为青年有所不免、雪耻复仇之良机也。如上峰不甚紧急,可以呈明理由,声请缓役,须经许可,结婚后再为入伍。至于填名一节,事无不可,恐其弄假成真,难免〈上〉峰申斥。

现在各军师团不分亲异,都以兄弟相看,只要肯吃苦,肯耐劳,严守纪律,服从命令,就合青年军人,都有〔能〕出人头地。但男出门之时可说无亲无友之倚靠,只有立志自励,忍劳耐苦,现稍有地位,终非素志,岂甘雌伏乎?望大人放心,将来叔侄同荣,为国效命,事后可知德和。无知小人不与记〔计〕较,任其自作自受,后报不迟。

连喜侄另函鼓励。男在外如常,望勿远念。倘征兵区员诬以抗令,可将男之优待军人家属证明书呈请,即可证明虚实。仰求玉体时加珍摄为祷。男在前方与敌相持已有四月有余,与后方师部相巨〔距〕百余里,所来信件都是延迟月余,因交通所困耳,望勿见疑。对于连喜侄之进行,俯乞示道,余容后禀。专肃敬请

金安!

荣根、孝曾、克明、克俊均此。

男 惟善 上
九月廿三

父母双亲老大人膝下:

敬禀者,男在安福接奉手谕,跪读悉知,敬知福躬康泰,阖家清吉,下怀甚慰。

本师于八月廿八号奉命开往湖南省衡阳县,廿九号即由安福县出发向衡阳前进,男跟随营部步行于九月八号吉抵衡阳。身体较在安福强健,望勿远念。示复原照辎营部全衔男收可也,仰求玉体时加珍摄为祷。

前函嘱男不良嗜好切勿沾染,敢不遵命,请可放心。余言后禀。肃此敬请

金安!

诸位兄嫂侄等均好!

男 克昌 谨上于营部
九、八

永裕堂支下:胞兄荣根、效曾 、克明、克俊;胞姐玉梅、玉爱;侄男连喜、友喜、连功、承祖、来继、素珠等:

祝你们大家好!(以后出生的侄男女辈,不知你们的名字,所以无法问候了。)克昌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间,因日本侵华,眼见国土沦陷、家破人亡,迫不得已遂投笔从戎,参加抗战救国行列。在外已历五十余年,从未见面,音讯杳无,午夜维思,转辗莫策。现值海岸开放,通邮探亲,互通音讯,实在愧无额面!不知家中近况如何?今特拜托友人探亲之便,带信探交询问,敬乞原谅。见信后,请即回音。克昌在台,身体健康,生活淡平,两袖清风,祈勿远念。回信可写“台湾省台北县板桥市光正街十八巷十五之一号方惟善收”可也。

余言后叙,专此敬候

诸位安好!

排行老六,乳名克昌 手书
1989年3月24日

春芳孙男青览:

于7月20日和9月25日的来信,均有收到。借知故乡逢时过节,都比从前过得繁荣,也是社会跟着时代的步伐。

像我们童年时代,过古历元月初一,那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朝拜八老爷。由庙里接他出来,供在承德堂前面空地桌上,给大家朝拜,然后送到祠堂里休息。而后再由青少年和值年者领队,由青少年将八老〈爷〉驮上,从祠堂出发,经江凹外坝地,上文头、竹岗岭,狐狸青兴、荷花形,游行一大圈,到祠堂停止。约在五时左右,再送到庙内安位,以保全村安宁。中秋节吗?大家吃月饼享月,青少年在外面空地上打百步,玩到午夜兴尽而休。现在呢?我在你的信上得知大要。

不知道现在家里环境如何,对于交通、卫生方面,是否有所改良?(对水源、公厕、照明等设备各如何?)

问我为何投笔从戎,说起来,也是一段历史。因为从1936年起,日本鬼子非常〈有〉野心,夺取我东北后,要以最短时间灭亡整个中国。自从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鬼子大肆侵略,烧杀掳掠,残无可忍,政府迫不得已,发起全民抗战,极〔挽〕救中国。我在救亡图存的号召下,就决心参加救国工作,故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间投考中央第三分校十六期。毕业后,就参加江西南昌战役,以及湖南长沙第二、三、四次大会战和湘粤等地各战役,后随政府播迁台湾,现为荣民了。

本想回家团聚,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待两岸关系条约签订后再作行止。我在台一切正常,望勿远念!顺此即询

近佳!并祝

阖家快乐!

愚祖父 手谕
1990年10月21日

背景链接

叔祖父方惟善,是一位抗战老兵。祖籍皖南歙县昌溪乡密川村,是我祖父方尉文(乳名克俊)之胞弟,因我父亲过继于其房下,故亦称其为祖父。

旧时的密川村很美,它处于群山环抱、翠竹掩映之中。村中有古樟两株,形似姐妹,高耸云天,树冠十余亩,挡风遮雨,荫庇后人。南北两条小溪绕村而过,至村东水口观音庙前汇合,向东南方向直奔昌源河。村旁水田百余亩,形似盆地。数百年来族人种茶犁田,丰衣足食,人丁兴旺,达五百余众,可称世外桃源。全村皆姓方,据传北宋末年先族人方腊即从此出走至古徽杭路旁霞坡村率众人揭竿起义,仅三月余起义队伍就达十万余人,连克睦州(今浙江建德)、杭州、歙州(今安徽歙县)、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今浙江丽水)等六州52县。

曾祖父名步云,字金海,生于1861年,清光绪初年秀才,年少习医,早年即在歙南石潭村做私塾先生,且为周围十里八村民众除疾解痛,一生济世行善,人称“金海仙”,1943年去世。祖父方尉文,1903年12月出生,排行老四,14岁随族人赴浙江宁波余姚一漆店学生意做伙计,1962年回乡,1973年9月去世。叔祖方惟善,乳名克昌,排行老六,1911年6月出生。

叔祖身材魁梧,年少时随曾祖父习文读经学医,且尚习武,十三四岁即练就一身少林功夫,18岁时随曾祖父同做私塾先生。1936年5月赴徽州府歙县徽城民众教育馆学习新科学,接受新思想。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在举国上下救亡图存进步思想的影响下,身怀报国之志的叔祖毅然投笔从戎,于1938年7月投考中央军校第三分校第十六期学习。从叔祖寄给曾祖父的家书中知悉,当年8月底毕业后其分配至某师营部,即随国民革命军部队参加了1939年3月江西南昌战役,后转战湖南长沙第二、三、四次大会战及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衡阳孤城保卫战,还参加了湘粤等地战役。他在战斗间隙写给曾祖父的战地家书中,仍不忘鼓励侄辈方连喜慷慨应征,为国效力,成功成仁,并以积极参加抗战、救亡图存、效命疆场为己任,且以将来叔侄同赴抗战前线、同立战功互勉,体现了一个在国家危难之时满怀爱国热忱、精忠报国的热血青年军人形象。

1949年8月,叔祖随部队迁往台湾,后退役转业移居台北板桥市,与女儿一起生活。时隔五十余年后,叔祖在寄回的思乡家书中仍不失忧国忧民之情,常怀期盼海峡两岸统一、民族复兴的爱国愿望,实为吾等晚辈后人学习之榜样。

(方春芳) g3VmG8MIYuWccneXnIGED3g0UwetZbYHkcSsdeDYrZiGo2sacQOYI/hGfF0pJu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