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倭寇未灭 誓不生还

1937年9月14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师下士吴瑞在从陕西汉中至上海参加淞沪会战的急行军途中,连夜写下三封家书,安排家事,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家书原文

父亲:

前月由汉中奉禀之信,谅已收阅了吧?现在回想一下,又是几多时不问候,抱愧已极!近来身体健康,饮食增加,精神百倍,定如私祝。儿在外面,幸脱〔托〕洪福,虽然跋涉千里,也觉平常。但是此次本师由汉中出发,经过秦岭时,因天雨,气候易〔异〕常之冷,本团弟兄虽有被水淹死、冻死和山崩裂压死等惨剧,可是儿很安静平安,这是很可慰的!其次矮〔倭〕寇占我平津,继又功〔攻〕击上海,因此我们忍无可忍,不能再让再忍了。所以我们的领袖蒋委员长决〈心〉率全国同胞,一致抗战到底。无疑的本师也在抗战之列,所以此次由汉中出发,步步推进,已于本月五日到达此地。现拟决于明日十五离开此地,向上海前进。候达到上海或南京之后,再函告禀。不过未去之先,不得不简单的将行踪报告,同时并乞保重玉体,以安儿心于征途和疆场。儿纵因杀矮〔倭〕寇而牺牲,可是有代价的,有光荣的,决不是平常之病死或亡国后被矮〔倭〕寇之铁蹄踏死。种种无价值之死,我觉〈得〉是无趣味的。所以这次我得到前线上去,我决心与矮〔倭〕寇拼命到底,所谓“矮〔倭〕寇未灭,誓不生还”。纵然死了,我很痛快,很干〔甘〕心,死后二十年又做好汉。致〔至〕于你老人家在家中,一定要很安心的,切不把我为怀。完祝

永生!

儿 瑞 叩
九〈月〉十四夜

极、元二位同胞:

我们国家存亡,民族是否复兴,在此一举了,同时我们手足之情,是否永久延长也在此一次,怎样呢?因为敌国矮〔倭〕寇侮辱我们太甚,至于详情谅已略知。所以我们决心和他拼命,现在马上就要到前方去。至于去后,不管我是否生还,总之要请二位替我担负家庭任务和料理。故〔固〕然这种事情,二位早替我担负着,不过我因种种关系,不免再将这种任务向二位付托。尤其老父方面,务须特别尊敬和奉养,切不要像过去的行为。如果那样呢?那么我们实该万死了,完了。祝

二位和睦,并候

嫂侄均好!

预死弟 瑞 上
九月十四日夜

冬兰贤妹:

刻下我因为要到前方去〈与〉矮〔倭〕寇拼命,未去之先,我有两句忠实话,向你说说,须要牢记:

1.我此次到前方去,淡泊的说,公开的说,能不能生还,是一问题。在我的决心,誓不生还的。不管生还否,对于家庭任务,完全是要你负担。

2.对于父亲的侍奉,要比以前殷勤百倍,绝对不可怠慢一点。

3.对于丽珍,须要好好扶育、教训,绝不要学普通一般卑劣习气,务要学古人孟母等辈之贤是我最企望你的!

4.对于个人须要自作自保(自找自吃),我现毫不顾虑的了。你要知道,国家危亡,男女有责。在你身为女辈,不能到前方去杀敌,就应该担负家庭责任。同时要鼓动所有相亲的人们,都要如此,切不要有一点不好的观念。如果此次去杀贼不死,以后回家,敢说一句不比人弱就是。纵然死了,对于个人是很高兴、痛快,同时相信政府也有相当办法的,决不似从前因打狗子架以致死而无着了。完了,祝你

近佳,并祝

侍奉得宜!

预死的我 瑞
九月十四日夜九时 嘱

令尊大人须请代候。

背景链接

▲淞沪会战中的中国军队

左起(以读者左右为准,后文同)第一排:吴瑞玄孙吴祖涛、吴祖波、吴祖骞、吴婧怡,侄玄孙吴佳惠、吴名珊;第二排:孙媳谢祥琼、孙子吴勋和、儿子吴绍祥、儿媳陈兴珍、孙子吴勋益、孙媳杨再琼;第三排:曾孙媳姜学英,曾孙吴华忠、吴华正、吴华钦、吴华玉,曾孙媳肖思娥,曾孙吴玉穗。摄于2015年8月28日

吴瑞,谱名世泽,字辑五,苗族。1913年4月3日生于贵州省三穗县滚马乡下德明村。父亲吴应江(1878—1953),读过私塾,曾任区长、族长,修过宗谱,为当地名医。母亲翟冬秀(1876—1936),勤劳俭朴,艰辛持家,养儿育女,为丈夫的贤内助。二人生有四个儿子:世极、世宽、世元、世泽。二子早夭,长子世极和三子世元,读过四书五经,耕读传家。四子世泽,即吴瑞,幼入私塾读书,后进入城区两级小学。1931年考入黔东镇远联立中学,又称八县联立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镇远联立中学在吴会贤校长的支持下,组织了青年学生义勇军,上街游行示威。吴瑞参加了示威活动,立下报国之志,后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辍学回家。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魔掌从东北伸向察、冀,妄图染指华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又一次面临严重的危机。吴瑞在家里想到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认为有志男子汉大丈夫,要干一番事业,“应以四海为家”。1936年3月9日,他不辞而行,向东出走,边走边问,六天后到达湖南宝庆(今邵阳)。当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3师第187旅旅长李伯蛟在家乡设新兵训练处招募新兵,吴瑞报名参加被录用,从此投身军旅。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吴瑞各种军事科目成绩优等,由列兵授予下士,后调入广东。不久,63师被整编,吴瑞等部分军人被编入13师74团2营4连。9月27日,13师奉调从广州北上,10月4日到达洛阳修建防御工事,后移师陕西咸阳。西安事变后,调至汉中地区留坝县驻防。1937年1月27日,吴瑞在家信中说:“我自离家庭,寄身军旅,时间数月,足迹几播全国。”

1937年1月3日,吴瑞在汉中留坝县给家中妻子杨冬兰的信中写道:“我们这次由咸阳出发,经终南山,一连走了十三天的雪地高山,白日走的是高山峻岭,喝苞谷汤和豆羹,夜晚睡的是雪地,连草也没有一根,人虽没有饿死,可是牲口跌死饿死无数,几乎我们都成神仙了!一直到石泉之后,方才看见朱红色的糙米,睡着黄金似的谷草,这是我来生也要牢记的。”同月27日,吴瑞在给双亲的信中,透露出军队对蒋介石打内战政策的反感。信中说:“每日除照常训练外,还要积极赶筑碉堡,构筑工事,以致不能达到目的,痛恨,痛恨!”打内战,劳民伤财,必然引起民众和军队的强烈不满,故吴瑞后来在信中称这种内战为“打狗子架”。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中国四亿多同胞包括军人在内的强烈愿望。“七七”事变后的第八天,在边远闭塞的留坝,吴瑞立即将此特大讯息告诉家里的两位哥哥。信中写道:“关于国际方面,日本人自本月七日在宛平县属之卢沟桥,因打靶与我二十九军发生冲突之后,虽经双方当局制止,始终仍无结果,以致数日以来,陆续增兵,并于昨日(十四)竟将北平包围,当经我驻平国军及保安队等以武力抵抗,同时我军政当局已派十六路军,计有十余师,从南北上,决以武力抵抗,誓不再以文明交涉。其次,我师现驻斯地,一方面赶筑飞机场,一方面积极准备。但将来能不能北上与倭奴一拼,还是惟命是从。如果本师北上,临行再告。” 在这封信中,吴瑞表达了个人的决心,准备北上,与“倭奴”决一死战,但是究竟是北上,还是驻军其他什么地方,信中最后留下“临行再告”的伏笔。

13师终于接到了赴沪抗日的命令。9月14日夜,在随部行军途中,吴瑞挂念家中的父母双亲、两位兄长、妻子等,挥笔写下三封家书,表达了誓死抗日的决心,并对家事做了安排。“决心与倭寇拼命到底”“倭寇未灭,誓不生还”,这既是吴瑞个人的呐喊,也是中国军人的铿锵誓言。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地奔赴淞沪会战和其他各地抗日沙场。

淞沪会战,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中日双方在全面抗战初期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中国军队投入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日本军队投入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其中,从陕西汉中调来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师,大约于9月底抵达上海,奉命在嘉定县(现嘉定区)陈家行—广福—孙家宅一带构筑防御工事,与日寇久留米师团对峙。日军认为13师立足未稳,立即向13师发动猛烈进攻,遭到顽强抵抗,伤亡300余人,尺寸未得。此后,敌增派第9师团第33、36联队,发起水、陆、空立体突击,阵地有的被突破,但我军组织反击,以血肉之躯收回。有的阵地白天丢失,晚上夺回,形成激烈的多日拉锯战。就这样,每日炮声隆隆,杀声震天,焦土一片,血染大地,双方伤亡惨重。13师75团“老虎营”、78团2营均全部阵亡,无一生还。13师74团2营4连坚守广福10余日,吴瑞等拼死抵抗,打得阵前鬼子陈尸累累,最后4连战士全部壮烈殉国,吴瑞时年25岁。

因13师伤亡过半,奉令换防,撤出战斗,转移至太仓、扬州休整和补充兵源,次年参加台儿庄会战。11月5日,日军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到中国守军侧后,合围上海。中国守军被迫撤退,12日上海陷落。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是顽强的、悲壮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日寇虽侵占了上海,但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疯狂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整个中国的计划遭到彻底的破产。

(吴展明) Zze7ylgw79I3qLfnHhGRiHWIkOUQaIPiRVKpJh38SIIKasJt+K7UdSNq5UuHAo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