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过八达岭,本以为会是山连着山,要“爬”上内蒙古高原,其实不然,居然是一马平川。延庆盆地、怀来盆地、阳原盆地、大同盆地乃至更为靠南的蔚县盆地、灵丘盆地和涞源盆地,几乎所有这些盆地都是连接着、交叠着的,似乎是大自然这位巨人不经意地在山峦之间“踩”出一个个长条形的“脚印”,散布于内蒙古高原和太行山、燕山之间。就地貌而言,如此多的山间盆地,也是大自然的奇观。考古学家称这里曾经有一个9 000平方千米的大湖,恐怕这些盆地即为远古湖泊的基底。
盆地中的蔚县县城
自然,如此多星罗棋布的盆地,从地势高度看也不都在一个平面上,延庆盆地和怀来盆地为一组,海拔400~500米,大同-阳原盆地海拔更高,普遍1 000米左右。
当如此多的盆地交织在一起,位于温带地区的高海拔平面上,又处于海拔千米以上的内蒙古高原和海拔50米左右的华北大平原之间,不难想见的是,其气候状态和植被类型的过渡性特点决定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双重特点。农耕民族要防范游牧民族,在此处大量设关设卡,比如张家口就“堵”在盆地与高原的交接之处。张家口是长城的一座重要关口,出了大境门,就是连绵的群山了。
如此多的盆地发育于高山之上,藏着一个大自然的秘密,那就是,当这些盆地最初形成的时候,这里的山势并不高,或只是浅山丘陵。河流在浅山之间流淌,向着两岸摆动,拓展着河谷的范围,进而形成了宽阔的盆地地貌。河流发育于大山之间,则会是不同的样貌,随着地质构造的抬升,河水获得了更多的势能,有了向前向下方奔腾的动力,便会深度切割山体,形成V字形的峡谷地貌。
大境门
实际上的确如此,地质学界基本已有定论,太行山、燕山主要隆起于第四纪,也就是距今200余万年的时间。太行山、燕山山地中的深切曲流河谷形成于第四纪,是在更早时期的曲流宽谷的基础上深切形成的。而曲流宽谷表示该时期的太行山、燕山还是丘陵—宽谷平原的地貌,如今则上升为海拔1 300~2 200米的山地。至于太行山,通过计算不难得出,其隆起速度约为0.44~0.6毫米/年。第四纪隆起幅度占太行山山地总隆起幅度的60%~70%。
太行山的隆起和人类在第四纪的起源与成长深度融合了,这片区域内古人类的分布和发展也应该与太行山的地势变化密切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