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华北干旱

规划雄安的时候,想必是有环境评测的,至于是否有洪水评测,也一定不会遗漏。2017年,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解释雄安设城时,提到20世纪60年代太行山发过的大洪水,因为那次洪水,政府出了一道禁令,“这个地方”不许搞永久建设设施。所以,这里主要是农田,也正因为此,涉及的拆迁问题非常少,成了雄安设城的一大优势。

那么为何雄安新区不怕洪水?徐匡迪的解释是:“现在的问题不是洪水,而是干旱,白洋淀上游9条河全都鹅卵石见天了!因为在河北省城镇化过程中,保定、正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城市都是沿太行山而建,为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就要在太行山上建水库,这既为了防洪,也为了城市用水。但这也造成白洋淀上游河流基本断流,60年代大洪水以后这个地方没有再发过洪水。”

的确,徐匡迪的论断得到了彼时华北气象研究的佐证。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研究证明,1949年以后,尤其是1976年以来,降水在减少,并预测未来还将持续减少。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基于华北五省(市)64个基本气象站的1961—2009年降水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华北地区1951—2009年多年平均降水为647.9毫米(近59年减少了26.8毫米),另外,年降水大致以1976年为多雨期与少雨期的分界线,年降水平均每 10年减少1. 3%。按此趋势,该实验室粗略估计,21 世纪 50年代降水将减少 40毫米。该实验室还发现了另一个规律,降水的“年代际距平百分率由1950年代的5.9%减至2000年代间的-0.6%” ,非但降水减少了,年度间的差距也缩小了。

这篇研究发表于2011年。可惜的是,大自然并不总是在一个趋势上线性发展。又过了10年,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北方平均降水量达697.9毫米,较常年偏多40.6%,为历史第二多,仅次于1964年。京津冀晋豫陕等6省(市)降水量均达1961年以来历史最大。21世纪20年代的华北,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间——也就是传统主汛期——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的站点数大幅增加,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态势愈加明显。2021年和2022年华北雨季持续时间分别为59天和50天,均显著超过常年平均的29.6天。类似的转变可以以中西部气候的逆转为参照。我国西部、中部气候自19世纪小冰期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大概100年的时间里基本处于向暖干化发展过程中。暖干化在气候和生态上的表现是气温上升、降水偏少、河川径流减少、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

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施雅风院士和他领导的课题小组的观察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西北降水就增多了。确切地说,在1987年暖干化的趋势便迎来了拐点,暖湿化开始了,降水增加,冰川融化,植被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恢复着。 FJ/kBhQndNNlUStGKVfr9litBwY9qp5Rv3Yy55PvEF7G8fwlu3g8E3XRbTvpnb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