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让史料复现中情局之“机心权变”

历史、框架、文献与案例诸方法的运用

本书以历史分析法为主,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本书所研究的经验材料跨越1949年至1972年,即从新中国成立至尼克松访华,是冷战背景下中美苏三国政治角力的特殊时期。本书力图通过国际传播的理论视角厘清彼时中情局如何建构新中国和新中国宣传的历史,这就涉及对历史分析法的运用。历史分析法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要求把分析对象的不同发展阶段联系起来进而加以比较,通过这种思路发现事物的实质,揭示发展的趋势。在对中情局解密情报(1949—1972)的研究中,就涉及彼时中美关系史、中苏关系史以及共和国史的相关内容,必须结合这些历史背景对中情局所生产的情报进行通盘考量,才能得出有价值的分析结论。

本书试图通过对中情局解密情报的研究,建构出中情局涉华知识生产的知识议题框架和信息过滤框架。在传播研究中,框架理论分析法是对于特定内容文本的经典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以内容特征为中心,通过编码来分析文本中突出了什么、如何突出以及为什么突出。“框架”是指传播者经由主体认知对社会现实的建构,甚至可以说主体认知就是指某种框架。无论是贝特森(Bateson)之于泛意义上的传播,还是戈夫曼(Goffman)之于大众传播,他们赋予“框架”的含义都是一种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即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依赖的一套内在的观念体系。人们在认知事物的时候采用的既有的认知他人意义的一种方法,使研究者能够知晓过去事物被诠释或理解的方式。 [1] 对中情局解密情报的研究,就是研究中情局通过何种主体认知来研究新中国和新中国宣传的。

中情局解密情报作为特殊史料,是典型的零次文献,本书对情报的研究过程也是对史料的考证过程,最终观点和结论也来源于对情报文本的分析,正如傅斯年所说的“史学即史料学”,这涉及对文献的应用,即通过对搜集到的某一方面的文字材料进行深入研究,探明研究对象的规律,并从中推导出自身观点。这要求在研究开始前全面地获取研究文献,以支撑“理论饱和度”。中情局解密情报作为“隐蔽”的文献,在数量与篇幅上的规模符合这一要求,可以通过对其的整理、阅读和分析得出结论。这是一种通过对特定文本的深读以及在不同文本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挖掘出理论意义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解密情报找出某一具体文本的不同内容之间、某一历史阶段的不同文本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文本的联系,以期对中情局涉华知识生产中“隐蔽的国际传播”问题有从细部到整体的认识。

组成中情局涉华知识生产议题框架的有“基础认知”“中苏关系”与“中南关系”三大议题。这三大议题所涉及的情报在结构、主题、内容方面不尽相同,作为对一种日常研究中并不常见的经验材料的分析,需要呈现每类情报中的代表性情报,这涉及对案例分析法的使用。案例分析法亦称为个案分析法或典型分析法,是一种对有代表性的事物深入地进行周密而仔细的研究从而获得总体认识的科学分析方法。对案例分析法的应用,是对前三种分析方法不足之处的补充。因此在整体分析框架设计方面,第二章至第四章在分别对三大议题的信息过滤与知识生产进行分析后,均设计了一节“案例”,作为对前述分析的补充。

中情局解密情报的获取与整理

中情局《信息自由法》电子阅览室对访客开放了所有解密情报在线资源,但其文件量相当巨大,如何对其中的档案进行有效利用并且确保目标解密情报的完整性是一个问题。在获取了“历史收藏”(Historical Collections)解密情报后,作者对数据库中隐藏的情报采取了关键词检索、系列报告标题检索,确保解密情报的充分获得。

(一)历史收藏中解密情报的获取

中情局《信息自由法》电子阅览室仅有一个搜索入口,并无二级目录和索引,但有一个“历史收藏”选项,中情局将部分档案进行了归类。其中涉及中国的收藏系列为:《冷战时期中苏政策决策硬目标分析(1953—1973)》(The CAESA R,POLO and ESAU Pa-pers:Cold War Era Hard Target Analysis of Soviet and Chinese Policy and Decision Making,1953-1973)和《国家情报委员会中国问题分析报告》(NIC China Collection)。《冷战时期中苏政策决策硬目标分析(1953—1973)》中涉及新中国宣传的内容较多,《国家情报委员会中国问题分析报告》中较少涉及新中国宣传内容,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对新中国宣传的关注度较之中情局要弱很多。本书选择《冷战时期中苏政策决策硬目标分析(1953—1973)》作为研究对象之一。

(二)关键词检索、系列报告标题检索

作者在中情局《信息自由法》电子阅览室搜索入口进行了全面的关键词检索,通过前期对部分中情局新中国宣传解密档案的阅读,发现中情局在描述新中国宣传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有propaganda、China propaganda、Communist China、NCNA、Communist Party of China等,以及含蔑视意味的Chicom等。将这些高频词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了《外国文件和广播信息》《信息报告》《双周宣传指导》《关于共产主义分裂的宣传者指南》《共产主义宣传的趋势》,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拉美的活动》《中共在非洲》《共产党中国在亚洲非共产党国家中的角色》等解密情报。

(三)对解密情报的整理

本书所研究的是中情局涉华知识生产中的“隐蔽的国际传播”问题,主要涉及的就是中情局作为传播的“把关人”如何对新中国宣传进行信息过滤与知识生产,如何定义新中国与新中国宣传。根据前期所获取的解密情报的内容以及对新中国宣传总体使用情况的掌握,可划分出三大议题:“基础认知”“中苏关系”“中南关系”。“基础认知”所涉及的解密情报为《信息报告》和《外国文件和广播信息》(简称《信息报告》等),“中苏关系”所涉及的解密情报为《冷战时期中苏政策决策硬目标分析(1953—1973)》(简称《硬目标分析》),“中南关系”所涉及的解密情报为《中国共产党在拉美的活动》(简称《中共在亚非拉》)等,这三类解密情报分别聚焦的是新中国宣传、新中国大众传媒和新中国国际传播。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以往对于美国解密情报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从传统冷战史角度研究情报中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问题,虽然近些年“文化冷战”作为解密情报研究的新兴话题逐渐受到重视,但将解密情报作为传播学研究对象,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研究某一类档案实属首例。在既往的美国对华认知与传播研究成果中,从宣传战、心理战和舆论战角度进行的分析较多,所采用的分析材料多为美国大众传媒的对华报道,再对其进行文本分析或话语分析,本书为首次以解密情报作为分析依据来考察美国在国际传播场域对中国的“定义”问题。鉴于中情局解密情报海量的特点,此前虽然已经有学者对其中美国情报界涉及国家安全事务的最权威评估报告《美国国家情报评估(中国内政部分)》(NIEs)等系列报告进行了研究,但仍然有众多的解密情报沉睡在互联网中无人问津,涉及新中国宣传的解密情报即是如此。从国际传播角度将美国中情局涉及新中国宣传的解密情报作为一种史料进行全面的研究,是本书最重要的创新点。

本书的技术路线图如图0-1所示。

图0-1 本书的技术路线图


注释

[1] 邓树明.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对180篇文章的观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36. pOnTsOIbdlVpk2iTqtu7+2wS2YRIUh7JO6io6CnYRif3a/apXQIDiD94B5aiYg3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