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e,简称“中情局”)对中美关系改善前涉华情报的解密,为窥见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信息过滤以及由此生产出的“作为情报的知识”的内在机理提供了机会。中情局对华开展的长时段、大规模认知战,以无形的知识权力,暗中形塑了美国决策层的对华政策取向,其中所体现出的对新中国认知的早期形态,是我们理解美国朝野“遏制”中国冲动的重要切入点。
作为情报的知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情报形态的知识以小阿瑟·M.施莱辛格(Arthur M.Schlesinger,Jr)所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即美国决策层为受众,构成了美国官僚机构对华认知的基础,并且通过情报共享机制被部分同步给美国的西方国家盟友,在此意义上也构成了其他国家对华认知的部分基础。此种知识以满足决策层的需求为目的,其生产需要经过一整套机制化的信息搜集、处理和提炼,在此过程中,来自中国的信息被中情局“过滤”后进入美国官僚体系且部分共享至其他西方国家,借用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在《报道伊斯兰》中提出的兼具报道与遮蔽意涵的概念“cover”,完成了一种“隐蔽的国际传播”。本书从知识生产的视角,首次将中情局已经解密的涉华宣传情报(简称“中情局解密情报”)纳入国际传播的研究范畴,试图发掘这一“灰色地带”。
尼克松访华前,中美两国的隔绝状态以及西方所谓的“共产主义国家封闭性”使得中情局严重依赖新中国公开发布的宣传信息,并将其作为情报工作的信息来源,在此期间(1949—1972)形成了较为集中的涉华宣传情报。在中情局“宣传分析”工作的驱动下,新中国宣传信息被中情局筛选和过滤,应用于情报分析中,呈现在情报文本上,因此“被国际传播”。中情局对新中国宣传信息的筛选和过滤是其涉华知识生产的核心,涉华知识生产中的“隐蔽的国际传播”问题是本书所讨论的核心问题。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中情局已经解密的涉华宣传情报(1949—1972),建构起中情局涉华知识生产的知识议题框架,以情报的基本属性“知识”作为国际传播、情报学以及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接合点,将中情局涉华宣传情报的生产与解密理解为其涉华知识生产的两个阶段,探寻中情局作为“把关人”对新中国宣传信息的过滤,即“隐蔽的国际传播”的逻辑与结果。本书综合运用了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作为“基础认知”知识的《信息报告》等,作为“中苏关系”知识的《硬目标分析》,以及作为“中国与南方国家关系”(简称“中南关系”)知识的《中共在亚非拉》三类解密情报,厘清其在情报生产和情报解密两个阶段中的双重信息过滤与知识生产的结果。
研究发现,中情局在“隐蔽的国际传播”过程中以“共产主义与反共产主义”二元框架为基本遵循,对新中国宣传信息进行工具性理解和使用,以生产“定义”中国的涉华知识为目标,这集中体现了美国所理解的源自新中国的宣传信息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叙事策略。中情局的情报生产和情报解密是两轮国际传播的过程,涉及“隐蔽的国际传播”中对信息的双重过滤与知识生产。在第一轮的信息过滤与知识生产中,中情局以“工具性”应用为过滤标准,为美国决策层形塑了新中国宣传的基本形态;在第二轮的信息过滤与知识生产中,中情局试图通过对“回溯性”知识的武器化,建构起对新中国史的“他者”叙事。
中情局作为彼时美国对华国际传播的幕后操纵者之一,其尘封逾半个世纪的涉华宣传情报,将冷战时期美国以意识形态划线的行为特征揭橥于世。贯穿始终的信息遮蔽,更是美国维持国家机器延续至今仍未消弭的重要手段。情报文本中中情局对新中国系统性的“误解”“拆解”“曲解”就是重要例证,其着意构建出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依然可以在当前美国对华的消极叙事中找到痕迹。
“讲好中国故事”不应止于对“中国版中国故事”的传播,而应同时解构“西方版中国故事”。厘清作为“知识”的中情局涉华宣传情报在国际传播场域“定义”中国的基本逻辑,便可窥见美国国家机器对中国的知识生产及其在国际传播场域的应用。本书对中情局涉华知识生产的观照,是用新的视角解析“西方版中国故事”的生成与作用机理,是从权力的基本来源角度理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定义权”,进而为“中国版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场域与“西方版中国故事”的争衡提供参照。
需要强调的是,彼时中情局对于新中国宣传的关注和分析处于冷战阶段,其对于新中国诸多政治、经济、社会情况的掌握和分析评价存在大量的误解和歪曲,很多数据并不准确。但为了向读者完整呈现中情局对华开展情报分析的过程,文中遂引述了中情局解密情报的文本,仅供参考。
本书以我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修改而成,能够付梓,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大力支持。在撰写过程中,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廖祥忠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孟山教授、策划编辑翟江虹女士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指导意见。在此衷心感谢诸位老师的帮助。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助益于中国国际传播的研究与实践。
陈 强
2024年10月于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