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门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创建于东汉桓、灵之际,原名阿育王寺,经西魏、北周而弘盛于唐代,因安置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关中塔庙始祖”。
法门寺唐塔为四层木塔,下有地宫。明隆庆年间(1567—1572),法门寺唐代木塔倒塌。明万历七年至三十七年(1579—1609),乡人历时三十年重建成八角十三层砖塔。清顺治十一年(1654),法门寺明代砖塔受地震影响而倾斜,塔体出现裂缝。1981年,法门寺明代砖塔在连绵秋雨中一侧倒塌,仅存半壁残塔巍然屹立。1987年,拆除残塔工程中发现唐代塔基及地宫,深藏地下1113年的佛骨舍利及唐代诸帝所赐奉的两千余件稀世珍品,随着地宫的发掘而重见天日。
法门寺出土文物多为唐懿宗(859—873)、唐僖宗(873—888)供奉给佛祖的珍宝,其中金银器121件(组)、琉璃器20件(组)、秘色瓷14件、丝织品700余件,还有铜铁器、漆木器、石器、珠玉宝石及万余枚铜币等,4枚佛骨舍利更是首次发现。这些物品在出土的“物账碑”上都有记录,是了解唐代皇室及社会生活的珍贵实物资料。
半壁残塔
半壁残塔。1987年4月3日,深藏地下1113年的佛指舍利及唐代诸帝所赐奉的两千余件稀世珍品,随着地宫的发掘而重见天日。
法门寺塔基
方形为唐代塔基,圆形为明代塔基,中部为唐代地宫。地宫形制一如唐朝帝王陵寝,但其建法却依密教布坛之法布置,结坛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