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们总在关系中受伤?”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成年后的关系总让人疲惫?明明渴望被爱,却总是遇到冷漠的伴侣;明明想要真诚地和对方沟通,却总是只有反面效果;明明很信任对方,却屡屡错付……
你好,我是果汁狸。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见过很多在关系中伤痕累累的来访者。有人因伴侣的回避冷漠抑郁三年,有人被上司的偏执型人格逼到辞职,更多人耗尽半生才惊觉:“原来我从未看懂人心。”
打开这本书的你,一定也对关系中的各种弯弯绕绕有太多的迷茫与困惑。别着急,这本书就是你打开关系认知大门的钥匙。
你是否还记得,小的时候,一切都很轻松。当我们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在我们的感知里,时间过得特别慢:在草地里看小花,闻着泥土的气息挖蚯蚓,穿着小黑皮鞋追着小狗玩。哪怕在大太阳下面,我们的身心也是轻松的,我们跑跑跳跳,精力旺盛根本不知道疲惫。每次到了幼儿园睡午觉的时间,我总是大叹一口气:“怎么又要睡觉了?一点也不困,根本没玩够。”还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小时候我家在六楼,每次回家爬楼梯,我都能一口气爬上去,然后跟我爸大喊:“你在干吗?怎么还不上来!”我爸总是回答:“太累了!你以为我是个小孩子?”
成年之后我经常会想起这些,尤其是在我沮丧、疲惫、“压力山大”的时候,我不停地探索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童年总是时间够用、精力旺盛、充满斗志呢?”
我认为这不仅是机体健康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源自那时候的我们,内心是一张白纸,没有被太多的挫败体验和沉重的感受拖拽着。
成年之后,伴侣替代了小时候的父母,成为那个让我们依恋的港湾和归属,也成为排解生活压力、共担风险的伙伴。如果我们在每次的亲密关系中都所托非人,就相当于每次都在轻盈的内心上,多涂抹了一笔。
一次冷暴力能失眠整夜,一次“甩锅”能自我怀疑半年,一次背叛让余生都带着阴影……这些负面的体验越多,我们内心的内耗和恐惧就越多,未知的、可以被创造的地方就越少。当负面的关系所带来的情绪把我们填满,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着沮丧和煎熬,宛如一块重重的石头,压在心口。
学会识人,找到真正适合我们、让我们心态变得轻盈、积极的那个人,比在关系中与不适合的人互相纠缠折磨更正确。
《为什么你总是看错人》这本书,不是一本根据表面行为,分析意识层面想法的情感读物,而是一本基于对个体依恋风格的判断,帮助大家读懂他人,重塑自我,探索自己和对方深层需求的书籍。这也是一本关于“识人”的工具书,帮助你在人生的各种关系中,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修正、训练自己的感受,精准、快速地识别对方。本书将通过依恋风格、人格特质、防御机制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分析和练习,让你快速掌握看人技巧,不再耗费精力与他人拉扯,从此将所想、所要、所爱主动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一章围绕依恋理论展开,深入探讨了依恋风格的形成及其对亲密关系的影响。通过了解依恋风格,大家可以快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依恋模式,从而在关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第二章聚焦人格,帮助读者了解不同人格的特征,了解自恋型人格、偏执型人格(以“绝对正确武装自卑”)等八类高消耗型人格。第三章介绍防御机制中的投射,助力读者运用投射识人并防范“投射性认同”,避免被迫扮演特定角色。第四章分享实用的看人小技巧,包括通过眼球转动和肢体语言读懂他人的内心状态。第五章是进阶内容,主要讲解如何科学评估一段关系的健康度,如何在低能量的关系中充盈自己,如何启动“关系急救行动”,以及如何从防止被伤害走向引领一段关系。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我将几千小时的咨询案例通过梳理整合形成的结构化记录,堪称一本“人性说明书”。我希望这本书可以让你更好地在生活、婚恋、职场的各种关系里,读懂自己,也读懂谁是最匹配自己的人;也希望你能在生活和工作中通过精准识人更好地达到社交目的,实现个人成长。
期待你看完这本书,会有一种打开新世界的感觉,结合自己曾经有一点点感觉,却无法言说的潜意识,完成自我的重塑。
了解自己,读懂别人,你的世界会变成一个崭新的宇宙,而觉知这一切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