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近些年来,一直有朋友建议我将发表过的文章、曾经的发言和讲稿整理出版,几经犹豫,几经反复,几经抉择,终于落笔了。与其说是尽点责,不如说是尽点心。

我出生在祖国东北边陲小城牡丹江市。1963年参加工作后,先后做过税务局助征员、财政局国营工业企业利润收缴专管员;1980—1987年,先后任过牡丹江市人民政府财贸办公室副主任、中共牡丹江市委政策研究室农财组副组长,在这些岗位主要负责市财政、税务、银行方面的相关综合、调研等工作;1988年6月任牡丹江市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1989年7月调入国家税务局任涉外税务管理司副司长、司长;1994年5月任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主任;1996年4月任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先后分管办公厅、机关党委(兼书记)、机关服务中心、政策法规司、流转税一司(增值税)、流转税二司(营业税)、国际税收管理司、教育中心、中国税务杂志社、中国税务报社、中国税务出版社、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同时负责联系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2004年我退出领导岗位后连任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两届会长、一届顾问,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税收课题研究。回首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与税交集、与税结缘。现如今已八十岁了,离开税收工作一线已经二十年了,但是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税”字,仍像小孩子似的有点儿兴奋,也许这就是与税收的一种情缘,也许这还是对税收的一种心灵感悟。

在多年的税收工作实践中,我一直要求自己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干有所思、干有所悟、干有所成,自己也从中获益良多。回想起来,有些事至今仍然记忆深刻。

1994年实行工商税制改革后,全国各地对于征管模式的问题反映比较强烈。国家税务总局曾提出“申报、代理、稽查”三位一体的征管模式,并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试点。但各地税务部门普遍反映“提法不准确,实践难操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和同事们于1995年在广西南宁市国家税务局等单位进行了调研,得到很大启发,在给国家税务总局领导呈报的调研报告中,我们总结归纳提出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模式。国家税务总局党组研究讨论后,把“以计算机为依托”改为“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形成当时耳熟能详的30字税收征管模式。1997年1月,在各地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税收征管改革方案上报国务院,2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转。项怀诚同志在《中国税制改革十周年回顾》的文章中,特别回忆了税收征管模式提出的细节。实践证明,当时所提出的税收征管模式是符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

1994—1996年担任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主任期间,面对政治重要性、服务多样性、工作事务性融为一体的工作特点,面对“上级领导、平级同事、下级群众”的工作关系,如何才能尽到参谋、助手、综合、协调、服务的职责呢?我也一直在学习思考中摸索规律。在实践中我慢慢地感悟到,首先需要按照内方外圆的思维,确立“服从安排,踏实肯干,耐于坚守,不怕委屈,以正为人”的工作态度。当时我曾形象地做了一个比喻,就是要“像羊一样听话,像牛一样干活,像狗一样看家,像猪一样受气,像人一样活着”,这些话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后来在税务系统办公室主任间悄悄传开了,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我于1996年5月担任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同时兼任机关党委书记,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当好机关党委书记?我逐渐体会到,机关党委书记在一定意义上是在党的旗帜下管班子、带队伍,做好全员管理,而这项工作的前提就是做好干部职工个人的思维方式管理,即建立自我管理思维。后来我写了一篇《坚持理性思考,把握科学思维,加强以人为本的素质建设》的稿子,其中谈到“会学、会看、会干、会变”“强调自我、克服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靠品德凝聚人、靠制度管理人、靠能力折服人、靠成绩鼓舞人、靠思想教育人、靠实践锻炼人”等工作体会,得到一些同行的认同和索稿,给我不少鼓励。后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深化认识,在2017年形成了《自我管理思维随笔》书稿,由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

2002年前后,我分管税收政策法规工作。当时,为了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其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各方都高度关注。如何把这项含金量高的税收政策落到实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总结提出了“三懂”的要求。一是懂政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好、落实好政策;二是懂政策,不仅要“讲”,而且要“送”,让政策与下岗职工直接见面,转化成“真金白银”;三是懂感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下岗职工心怀感激之心,带着感情落实政策。当时税务部门这种具有创新性的政策落实举措,也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

2004年退出领导岗位在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任会长期间,我围绕如何做好理论研究尤其是国际税收研究边工作边思考,总结出:研究会工作的灵魂是研究,研究是第一责任、第一要务;研究的宗旨是服务于改革开放、服务于税收中心工作、服务于纳税人;研究的方向是国际税收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现实性与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是“七步法”——选题、开题、调研、结题、交流、评比、成果转化;研究的方式是“四性”——群众性课题(全国统一研究)、专业性课题(学术委员研究)、品牌性课题(发布年度《世界税收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高水平开放经济税收研究报告》)、委托性课题(接受机关、企业的课题委托研究)。在“专职”研究国际税收的十几年里,坚持打造“精品”的战略战术,不断增强“洋为中用、我为洋用”的自信。

回想起来,类似这样的税月思絮,未曾间断,还有不少。我体会,在工作和生活中能有一颗思考的心,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学习,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总结,确实是个人成长提高的重要途径。每一次这样的思考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过程。

怎么把这些年断断续续的思考整理出来呢?取一个什么样的书名好呢?这又是一番思考的过程。想来想去,就叫《税月思絮——税收改革实践、观察与思考》吧,一辈子的岁月,一辈子的税缘,自己的一些思考,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融入这段税月的时间长河里。

全书分为四篇。税收制度篇主要收录了我对完善国家税收制度、实现税制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一些思考。税收法治篇主要收录了我对加强税收征收管理、提高税收法治水平的一些思考。国际税收篇主要收录了我对加强国际税收协调合作,构建国际税收新体系以及加强国际税收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队伍建设篇主要收录了我对树立正确思维、提高能力素质、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

本书收录的文章,皆有着特定历史阶段的印记。这些文章恰似时代的切片,留存着当时税务领域的探索足迹,反映出税务改革发展的曲折进程,见证着税务工作者在变革浪潮中的思考与奋进,为人们理解那一段税收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素材,故未做任何修改。

我深知,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个人思考也许不那么合时宜了,甚至可能存在理念的代沟了,但这些都是我一路走来真实的心路历程写照。如果从中能对读者有些许启发、些许感触、些许共鸣,幸莫大焉,我心足矣。 Zj7NT8akCqx5YN2Ax/RS0+jn/WsQD5Xjd2gnY0/G54jO85v0ct7HZj4NBw+5PV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