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
陈亢问孔鲤:“您在老师那里听到什么特别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有一次父亲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前走过,他问道:‘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恰当地说话。’我回去就学《诗》。他日,父亲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前走过,他问道:‘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只有这两件事情。”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了解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和《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中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叫作孔子,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孔子有三千弟子,这些学生都很努力,勤奋学习。有一位叫陈亢的学生,他想老师会不会特别喜欢哪位同学,多教他一些知识呢?最可能被多教的首先是孔子的儿子吧?于是陈亢就跑去问孔子的儿子伯鱼,说老师跟你讲了些什么特别的东西吗?伯鱼说,没有啊。他想想说,有一天,父亲立在堂上,我匆匆地从庭前经过,他叫住我问道,你学过《诗》了吗?我回答说没学过。他说没学《诗》,你怎么会讲话呢?我听了以后赶快回去学《诗》。又有一次,父亲立在堂上,我从庭前经过,他又叫住我问道,你学过《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父亲说没学过《礼》,你怎么立身处世呢?我听后便回去学习《礼》。
伯鱼讲了这段经历,陈亢很高兴,他懂得了三点:
第一点,教育首先是教我们如何做人,而不仅仅是灌输一些知识。孔子要学生学习《诗》,诗由心生,让大家体会到人最真诚的感情。诗用优美的文字写出来,我们的文辞才不会粗鄙,不会一出口就粗言恶语。我们要学习《礼》,人与人在一起,要互相礼让。不懂得礼,什么都争都抢,怎么为人处世呢?所以学习并不是要背诵多少诗篇,能写优美文辞,而是教我们怎么做人。孔子教育儿子,就是从做人学起。家训就是教孩子从小学习如何做人。
◎ 孔子教子
第二点,陈亢这个人很聪明,他通过孔子教子这件事情,马上明白了学习不是停留在眼睛看、耳朵听,不是停留在背诵,还要自己去贯彻,身体力行。只有去贯彻实行,知识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更深的一点,也就是第三点,很多人可能没有看清楚,那就是教育一定要公正、公平。孔子教育为什么成功呢?他无私无偏,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所以,他没有多教自己的儿子,反而跟儿子拉开一点距离,与其他同学没有差异。
陈亢问了一件事,得到三重启发。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师,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重点要落在培养孩子学会做人上。如果家教不对头,培养出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孔子的儿子应该说很幸运,有一位深通教育真髓的父亲,善于诱导他茁壮地成长。
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许许多多的农民并没有文化,是不是因此就培养不出好的孩子呢?显然不是。我们看到,这些不识字的农民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非常杰出的后代。为什么呢?看看他们怎么教诲孩子便能明白。中国农民教育孩子,虽然讲不出一套套大道理,但是,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咱要厚道,要老实。”这就是中国农村最常见的家教,在这种家教下很多人健康成长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