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祭祀与世界观

我曾对“广义人文关系”体系做过一些讨论 ,此后的几年里,我写下这本有关祭祀的书。这期间,我总是想到与上述“解字”相关的如下问题:

我们所知最早的“祭”字,缘何没有“示”这个部分?

“祭”这个字建立的三合一结构,是否为所有祭祀的普遍样式?

不同社会共同体的祭祀是否必然基于对人、物、神“三界”的区分展开?若是,三类“存在者”各自又被界定为何物?其概念范畴的边界有哪些差异?

祭祀是普遍存在的,还是仅在“古代文明”中存在?

祭祀中的人、物、神三者之间关系的中间者是不是一定是“祭”这个字中的那一物,或者说,即使是被视作那一物,它是否可以转喻或替代人或神?换言之,祭祀在为人、物、神提供“际会”的机会之同时,是否也为人与他们的“广义他者”(他人、物、神)提供了相互转化的可能?

在不同社会共同体中,“广义人文关系”是否有不同的形态?其中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还是差序有别的?平等和差序又是如何具体界定的?不同文化如何排列人、物、神三者在等级秩序中的地位?

“祀”字体现的通过祭祀增强生命力,是不是诸社会共同体所共同追求的?在追求生命力增殖之同时,不同社会共同体是否也追求其自身的“道德升华”和秩序完善?不同的人是否以此为手段达成生存的功利目的?

祭祀既然是一种人神之间的交流方式,这种特殊“语言”能否以一般语言的逻辑来化约?或者倒过来说,这一以物为载体的交流方式是何种“语言”?

如果祭祀往往是以生灵(包括作为个体或集体的人和万物)的生命力之更新为追求,为什么这一对“生”的追求往往以牺牲的“死”为方式来实现?如果“死”是生灵的生命力难以规避的宿命,为什么人们会借助祭祀使之“提前发生”?其在祭祀中的“提前发生”与在战事中的“提前发生”是不是可比的?二者是不是都可以用“暴力”来理解?

“祭”字既然有“杀”的意思,仪式中缘何要使用暴力?祭祀的“暴力性”是否可以化约为“人性”之“恶”?一些“轴心文明”出现“反祭祀”倾向,是否源自对祭祀的“暴力性”的抵御?

祭祀无疑是古老的神话和习俗,在当代,这些是否毫无存在价值?

……

采取个案或比较的方法,对以上问题展开“经验研究”,无疑会有许多收获。然而,我这里所要做的工作却不属于此类。我将聚焦对祭祀的既有解释,特别是近现代西学的祭祀理论,具体言之,我将以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的一支——英法人类学——为例,分析、说明和讨论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解析祭祀的不同方式。我坚信,研究这些既有方式,审视其方法、内容及思想特征,理解其如何追溯祭祀的源流,如何以学术概念来“化”实际生活情景下的祭祀实践和观念,同样有助于我们把握上述问题并趋近答案。

这些述评来自对经典文本的研读,这些文本是现代英法人类学的成果(有的已有中文译本,有的则尚待翻译),代表在学科史上有突出建树的人类学家的观点。我的关怀虽是学理性的,但我将围绕一系列学术人物展开。选择这些人物的依据是他们的“范式”或“学派”代表性,这些“范式”或“学派”广泛包括了19世纪后半期的各种进化论,在反思或反思地继承进化论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功能论(文明史、结构和个人主义功能人类学)、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宗教”与“结构”对立范式、“后结构”时代涌现出的不同思想(如祭祀的暴力或“替罪”论解释、结构-历史功能论、过程论及本体论解释等)。

我将表明,除了时代性之外,这些“范式”或“学派”还有国别性,与置身于英吉利海峡两岸的“英国派”与“法国派”相关,其总体历史形象是由两大派系势力的此消彼长构成的;与此同时,这些国别范式或派系同样具备国内性和国际性,与英法两国内部的思想分歧及其“国际效应”相关。

我多次通读书中处理的这些文本,也摸索过它们背后的思想脉络,但这里我将聚焦于其中有关祭祀的部分。我努力趋近作者的原意,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不免戴着自己的“有色眼镜”。这副“有色眼镜”是由广义人文关系的镜片制成的。

这批名著(与这门学科的巨大产量相比,它们无疑仅属其中的少数,但它们是兼具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少数),没有一本提到“广义人文关系”概念——坦率地说,这些作者并没有用它代表的视角来看问题,他们中甚至有不少是我试图用这一“关系主义”看法来批判的“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功利主义”“神圣论”“暴力论”等观念形态的表现。然而,如我将表明的,透过“广义人文关系”镜片审视这些文本,我们能更顺利地进出于经典的思想世界。

做“文献研究”,尊重文本制作者的本来想法至为重要,但在做这项有特殊旨趣(祭祀的广义人文关系释义)的研究时,我们似乎更应面对这一事实:唯有将视野拓展到汉文“祭”字涵括的人、物、神“三界”并采取区分与关联的辩证法展开想象,方能更好地深入原典之中,对其提供的有关祭祀的源流、性质、作用与历史地理转化的解释形成于己相关的理解;因而,即使文本作者并没有采取这个视角和辩证法,其理论若是被“过滤”,其原意亦将得到更好的澄清。 7y/hQGh3U5N8Eha6cKzo60AeyISzGp8sZdeR7PLNqIc8ISIdXsPz1bXqj0EBsuM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