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二元与三元

本书所要讨论的是“祭祀”两字所指向的那类“礼”。

汉语中“祭”这个字最初只有上面那部分,左边是一块滴血的肉,右边是手,意在用手给出动物的肉。要么是由于接受祭品的“存在者”或“力量”古时候被想象为不可见的,要么是由于以手供肉意思已足够明确,总之“祭”这个字最初没有下面“示”这一部分。直到晚商,“示”旁才被加上,指盛祭品的器物(大抵是那些能与祭品合成一体、显示祭礼之庄重的“工艺品”)或祭台(似应指使不可见力量显现自身在场之处)。此后,“祭”字经历了一些变化,但晚商出现的这一三合一结构长期绵续。

古时“祭”的意思与交际的“际”相通,指的是“人神相接”。在“人神相接”中,所供的带血之肉所起的作用显然是关联。带血之肉缘何有这一作用?或许是因为,在古人的思想里,非人间力量不同于人,它们吃生食,要与其“交际”,便须以其惯于“消耗”的活物为“礼”;或许是因为要使“祭”产生“际”的作用,便要先杀死活物(“祭”字本与“杀”字意思相通,“祭品”本也被理解为“牺牲”),使其生命之液/气流动起来。

“祭祀”中的“祀”字,本与“祭”字意思差不太多(与其意思相通的还有享、荐、至、察等),出现的时间也相近,可指在祭祀场所长期摆放供品的那种“祭”。不过,“祀”字里有“巳”这个部分,它本指胎儿或后嗣,由此,“祀”字大抵有了求子之祭的意思,延伸而论,它的含义可指祭祀之“化育功能”(保障或促进人和世界的生命力增殖)。

“祭祀”两字的意义既明 ,我们可知,这个词之所指,为“礼”这个大范畴中的一类。

“礼”这个字最初也没有“示”这个偏旁,而仅有右边的“豊”。“豊”这个字下面的部分是“豆”,象“行礼之器”的“器”,上面的部分本来并不是“曲”,而是“珏”,即两串玉上下叠加,意思是《说文》讲的“事神致福”。王国维先生早已发现,“礼”的直接解释应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也就是说,“礼”字既指敬神又指敬人,其接受方既可以是非人间力量又可以是尘世中人,所奉的物品是像玉那样珍贵的东西,但却不局限于玉。

古人有时将祭祀的“祭”字与其同义字“荐”相区分,认为前者“用牲”,后者用非动物的供品。他们一般还把祭品接受者限定在“超越人间的存在”这一范畴中,狭义上包括祖先、人、鬼和神 ,广义上则包括带有“神秘性”的一切超人间力量。

说到祭祀,我们不禁会想到《仪礼》《礼记》等古籍,这些可为我们从供品“接受者”的种类(先人、天地四方、名山大川、五祀、八蜡、英烈、厉鬼等)、祭主和其他参与者的角色安排(如王、侯、大夫、士、庶及亲属制度上的“差序格局”)与表现到祭祀的程式(时间节律、祭祀场所的勘定和建设、仪式的人和物方面的准备、祭品的处置与分配)及“理论”(有关“礼”的重要心理和社会价值的思想)等角度得出有关“繁文缛节”的认识提供支持。

然而,祭、祀、礼三字,意义本已足够丰富。它们气韵生动,展现了人借助一种非人(物或被视作物的人)来与另一种非人(广义的神或非人间力量)沟通的情形(祭),揭示了我们称为“仪式”的东西对于生命绵续和繁荣的意义(祀),说明了通过人所珍视之物表示的敬畏之心既是面向人的他者(他人)又是朝向非人的“它者”(神或物)的(礼)。

这些字构成了一个“广义人文关系”的维度,它表明,人在其生活中处理的关系,范围远远超出“自己”,它们本身是在物我、人神、自他之间活动着的“力量”。 Ysh+78bim4/9v9havP5mluDmsI1J7oXZRk0DPCnL5j19vWaauFvoi7ZXlU4lKi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