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沂蒙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精心培育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革命精神,它在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很快上升为一种先进的民族精神,使它与其他革命精神一样,成为我们党的精神瑰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的红色基因来源于沂蒙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沂蒙地区是山东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
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远东局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分局派出由维经斯基、杨明斋等人组成的俄共党员小组来到中国,了解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运动发展情况和推动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他们往来于北京、上海,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商建党事宜。共产国际工作组成员杨明斋是山东人,1901年因家境困难“闯关东”进入俄罗斯。他在俄国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参加了十月革命,作为维经斯基的翻译、参谋和向导回到了祖国。在同维经斯基联络北京、上海途中,杨明斋途经济南并在故乡停留,与济南进步思想界取得联系,对山东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
早在20世纪初,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在家乡宣传马克思主义。随着党组织的日渐成长,沂蒙地区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们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在沂蒙大地不断播撒。国民革命后期和土地革命前期,沂蒙地区基层党组织在沂水、郯城、日照建立起来,并逐步形成了沂水、郯城、日照三个基层党组织的中心。
1919-1923年,是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传播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五四运动为契机,以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为主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好了前期准备。沂蒙山区尽管素有“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之称,但具有浓厚的爱国传统,人们历来能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五四运动时期,在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中华民族不断觉醒和民族精神不断复苏的时刻,临沂各界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1919年5月9日,兰陵各界举行国耻纪念会。5月中旬,临沂各界举行罢市、罢课和游行示威,高呼“坚决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收回青岛”等口号,反对日本霸占山东的企图。5月30日再次举行游行示威,号召奋起抵制、查封、销毁日货。这一时期的活动持续时间较久,涉及地区较广,蒙山沂水间反帝爱国浪潮的迅速掀起,把沂蒙地区的五四运动推向纵深。临沂人民的爱国运动波及蒙阴、沂水、日照等地,斗争持续达数月之久。沂蒙地区五四时期的爱国运动,不仅对社会民众起到了新文化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且为日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23-1926年,是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广泛传播的时期。这一时期,以早期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为骨干,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为主要内容,在沂蒙大地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王尽美就在沂蒙地区播撒革命火种,传播新思想,培养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盗火者”。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又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走出沂蒙地区,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些青年在各地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临沂籍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像李清潍、刘晓浦、刘一梦等。他们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解放以及人民的幸福,远离家乡到外地工作、求学,很快接受了新思想、新学说,关键是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也找到了救国救民的出路。这些人一是通过书信、邮件、托人捎带等不同方式,把所接受的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传递到沂蒙,向家乡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二是他们利用假期和省亲的机会回到家乡,从事革命宣传工作。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真理。一大批有志青年相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其中,蒙阴县垛庄镇人刘晓浦,1923年由王尽美介绍入党,他的侄子刘一梦也紧随其后入党。同一时期,沂蒙地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实践者,有沂水县的李清漪、李清潍、王敬斋,沂南县的刘鸣銮,郯城县的刘之言和临沂的孙善帅等。李清漪、李清潍举办的平民学校,王敬斋建立的“读书会”“农民共济会”等都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的宣传阵地,刘鸣銮、刘之言、孙善帅等也都采取了各种方式积极传播着马克思主义。
1926年11月,刚从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成归来的共产党员王敬斋,就被中共山东地区执行委员会派到家乡沂水从事革命活动。王敬斋回到家乡后,在城区秘密联系了一批进步青年,通过这些骨干在学生、教员、农民中进行宣传工作,并发起建立读书会、小学教员联合会和农民协会。在革命活动中,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王敬斋先后介绍他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在王敬斋忙于沂水城区党的发展之际,共产党员李清漪在沂水西北乡也从事革命宣传活动。他走街串巷,宣讲翻身闹革命的朴素道理。李清漪时任中共山东地区执行委员会秘书,1924年在上海大学读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利用回家养病机会,在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的组织。1927年4月,中共沂水支部在沂水城里一个小当铺里成立了。后来,王敬斋与李清漪取得联系,李清漪把他在沂水西北乡发展的党员李鸿宝介绍给王敬斋。沂水支部是沂蒙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王敬斋为负责人,直属中共山东地区执行委员会。中共沂水支部的建立,为沂蒙地区党组织的建立作出了示范,积累了经验。
1927年5月,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的共产党员刘之言,受山东党组织的派遣,从济南回到家乡郯城从事革命活动。刘之言回到家乡后,以郯城县第三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冬,刘之言发展郯城三小教员刘谐和入党。同时,他又把共产党员、郯城一小教员孙镇国聘到郯城三小任教。1929年10月,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成立,刘之言任书记,刘谐和任副书记,孙镇国任组织委员。支部建立后,刘之言等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1932年5月,刘之言与在郯城县西南部进行秘密工作的中共徐海蚌特委取得联系,并在其帮助下组建了中共郯城县委,刘之言任书记。
1928年春,共产党员安哲受山东党组织的委派,回到家乡日照,与当地党员牟春霆、郑天九取得联系,组建中共日照县委,安哲任县委书记,牟春霆负责组织,郑天九负责宣传。安哲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秘密发动群众,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农民运动。1932年春,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中共日照县委改为中心县委,负责日照、莒县、沂水、诸城四县工作。到1932年,日照全县已建立6个中共区委,45个支部,党员发展到700多人。这期间,中共日照中心县委发动佃户会开展减租减息的“双减”斗争;发动觅汉会开展罢工增资斗争;发动车伙子会开展增加运费斗争等。
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的传播阶段,概括起来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经过沂蒙籍进步青年这一特殊群体为媒介而传入,并以这一特殊群体为骨干传播,初步形成了沂水、日照、临郯三个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心。二是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的传播,从总体上看尽管是比较分散的、零碎的和不系统的,但传播的对象和目的明确,传播对象就是进步青年和底层群众,传播目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促进群众闹翻身求解放的意识觉醒。此后,马克思主义的朴素真理开始为部分先进群众所接受,党的群众基础开始建立,这也成为中共在沂蒙地区生根、恢复和以后发展壮大的根基。三是传播手段和方式贴近群众。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尽管还没有达到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的高度,但开始注重宣传教育的通俗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的传播一开始走的就是大众化、本土化的道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的传播,开启了教育引导群众的理论宣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尝试,探索了理论联系群众实际的新道路,促进了沂蒙人民的新觉醒。马克思主义开始为觉醒的先进群众所接受,为沂蒙人民的群众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为沂蒙地区中共早期地方党组织的创建和沂蒙精神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