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战国初鲁国南武城人,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子及其一派的贡献功不可泯。“沂蒙地区因曾有孔子的嫡传弟子曾参、仲由等传播儒学,故信奉儒家思想的学士非常之多。”
“孔门以后的弟子,以政学两图发展,皆能够遵守孔子遗训,影响既广且大。但鲜有能以创造性的系统名世者。其中能够本一以贯之原则对孔子的思想给予具有创造性发挥从而统括导引孔子以后儒家思想之发展趋向者,当首推曾子。”
曾子的学识与思想建树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他的躬行践履的孝道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忠孝结合的政治观,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在古代被尊为为人处世、为政治国、安民平天下的金科玉律。
曾子的仁德孝行被奉为千古楷模。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参也中夫四德者矣哉!”
认为曾子兼具“孝、悌、忠、信”四种德行。同为孔门弟子的子贡对他的评价是:“满而不满,实如虚,通之如不及,先生难之。”
认为他能做到满如同不满,实如同不实,通达如同未通达,这些是古代的圣人都难以做到的。在封建社会,随着儒学日渐受到尊崇,曾子的人格、言行影响越来越大,他受到历代统治者的祭祀和褒封,到元朝时其谥号达到了“圣”的高度(被封为“宗圣”),与复圣颜回、述圣孔伋、亚圣孟轲并称“孔门四圣”。
曾子最早的祖先是黄帝的后裔夏后氏。夏代少康时,封次子曲烈于鄫国。该地盛产丝织品鄫,因此而得名。古鄫国大体位置在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南的兰陵县。当时的鄫国是个小国且势力较弱。鄫君时泰娶鲁僖公之女,生公子巫。巫即为曾子的曾祖父。后莒国侵犯鄫国,并废掉鄫国国君。巫复国的意图无法实现,被迫迁至鲁国,在南武城定居下来,并改鄫为曾,在鲁国做官。曾巫之子曾阜,即曾子的祖父,曾经做过叔孙氏的家臣,家境还比较富裕;但到曾子的父亲曾皙时,曾家已成为庶民,家中仅有少量的田产。因此,为了维持生计和贴补家用,减轻父母的负担,曾子在少年时就开始参加生产劳动。曾皙非常重视曾子的教育,因为他自己曾经师从孔子学习,知道孔子学识渊博,于是也让曾子拜孔子为师。在孔门弟子中,曾子由于生性鲁钝,而且进入孔门也比较晚,学识修养自然比不上早入孔门的师兄们,因此孔子未将其列入“四科”弟子之中。所谓“四科”,是指孔子教学中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门类。德行指道德修养,言语指口才演说能力,政事指政治才能,文学指文学才华。孔子弟子中,德行表现比较突出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宰我、子贡;政事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冉有、季路;文学方面则是子游和子夏。虽然曾子不在“四科”弟子之列,但他能深悟其师之道的真谛,即“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对孔子的一贯之道进行了高度概括。孔子第一高足颜回死后,年轻的曾子便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者。此后,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由此可见,曾子是孔子儒学的正宗传人。
曾子师承孔子的思想,并终生致力于传道授业培养弟子。曾子虽属孔门后进,且生性鲁钝,但他能做到天天温习并及时请教,因此能够得孔子思想之真传。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在学道过程中,就经常提到“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孔子”。这说明曾子在向弟子传授学问时,经常是原封不动地引用孔子的话,做到准确无误地传播孔子思想。曾子学问虽不及孔子博大精深,但他言行恪守礼教且省身自律,以自己的示范行动来教育和引导弟子,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追溯师承,继续传播着儒家最原初、最本真的思想学说。由于他严苛的教导,他的弟子中也不乏优秀人物。前后师从他的弟子总计有七十余人,其中成就较大且比较有名的近十人。弟子乐正子春最为知名,成就最大。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儒家内部出现了各种派别,即儒家八派,有观点认为,乐正子春是“乐正氏之儒”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曾子在宣传孔子学说上执着和始终如一的态度,以及在尊亲敬亲上至真至诚的表现,备受世人推崇。战国至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假借曾子之名的著作和言论,他在封建思想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儒家正统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唐宋时期,曾子被确定为孔子学说真谛的忠实传人。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从孔子到曾子,再到子思子、孟子,他们接续承袭和不断完善着儒家思想体系。对此,后世朝廷及一般士大夫都普遍认可。曾子的思想是构成这一完整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子的思想主要通过他的著作体现出来。曾子名下的著作共有三部,即《曾子》《孝经》《大学》。《曾子》为曾子所作,《汉书·艺文志》有明确记载。南宋晁公武见过一本题为“绍述本”的《曾子》,二卷十篇,与《大戴礼记》第四十九至五十八卷中记载的内容一致。清嘉庆年间,唐代魏徵纂修的《群书治要》,经由日本雕版印刷后传回国内,书中有《修身》《制言》《立孝》《疾病》四篇,摘录了《曾子》的部分内容,篇名与《大戴礼记》中的篇名也基本相同。由此可见,《大戴礼记》中的《曾子》仅有十篇留存后世,十八篇中的另外八篇已亡佚。这十篇及其佚文,成为研究曾子思想最基本的资料。《曾子十篇》比较集中地表现了曾子的思想。第一篇为《曾子立事》,泛论君子为学及立身行事之道,为《曾子十篇》的纲领;第二至五篇分别为《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阐述了曾子的孝治思想;第六至八篇为《曾子制言》上、中、下。清代学者孔广森说:“制言者,法言也。法言本《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这是后学撰述先师的话,将其视为先王的经典语言。此三篇主要论述行礼秉德、居仁由义、进退不苟等事。第九篇《曾子疾病》,记述曾子的临终遗言,重点是立身行道,以身行为言行的基础。第十篇《曾子天圆》,反映了曾子的自然观,阐明阴阳、动植物及人的形成以及圣人造律历、兴礼乐的道理。
另有一部《孝经》,后人对其作者是谁存在意见分歧。有的认为是孔子自作,有的认为是曾子对孔子关于孝道言论的记录,有的认为是战国末期或西汉儒生伪造,假托孔子、曾子问答形式写成。《孝经》阐发了以孝治天下的义理,是儒家孝治派的传承之学。曾子是孝治派的创始人,《孝经》自然与曾子思想有着很多内在的联系。先秦古籍大多非一人所作,而是代表一个流派之学。由此推断,《孝经》应系曾子一派传人编撰。《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宋朝的程颢、程颐将其抽出来编次章句,认为是孔子的“遗言”;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此基础上重新编排,将开头205字的一段内容称为“经”,系孔子言论,其后十段为“传”,为曾子所作。后世学者经考证,认为分“经”与“传”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大学》“传”的作者即曾子。其实《大学》的作者与《孝经》的作者一样,是战国时期曾子一派门人。因此,《孝经》与《大学》可视为曾子的著作。
曾子在承袭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切身体验而有所发展,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以孝为本的道德本体论,省身慎独的修养之道,以及“人为贵”的天人思想。以孝为本,是曾子思想中的首要内容。曾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但把“孝”视为高于一切的东西,认为“孝”就是仁、义、礼、信。孝道思想的基点是一切为了父母,充分体现父母的价值。曾子身体力行积极践行孝道,赢得后世“至孝”的美誉。他还提出孝子既要孝顺父母又要忠于君主,认为“事君不忠,非孝也”。同时他将孝道思想由家庭扩展到社会,认为从天子到庶民只要都能遵循孝道,国家就能长治久安,百姓就能融洽相处。
曾子在孔子修身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省身慎独的修养之道,即通过“自省”“慎独”的方法来达到自我完善的高尚境界。他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强调每日要自觉反省和检视自己;他提出“十手所指,十目所视,其严乎!”,强调独处时也要像在大庭广众下一样恪守礼约,立身行事要谨慎小心。他提出的修养标准是条件近乎苛刻的君子境界,并为此提出一套严苛的自我修养方法。曾子终生坚守言行一致、至诚不欺的立身处世原则,“杀彘教子”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他认为言行一致包括思、言、行、复四个步骤,“行”是“外内合”的交会点,“行”之后还要有一个“复”,即能够反复和经受得住考验。“言行一致”不是根本目的,是否合乎道义才是行为评价的标准。增加“复”的环节,使“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内容更加丰富,并且达到一个更高的思想层次。
曾子的思想还包括天地阴阳的自然社会观,即阐明了阴阳二气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曾子认为,阴阳二气是构成天地间万物的本原,二者呈现彼消此长、相得益彰的状态。他认为人是阴阳之气的结晶与精华,而人的精华是圣人。圣人掌控着天地、山川鬼神等世间万物,并通过制定历法、礼仪规范等来管理世界。曾子将阴阳学说引入儒家思想,指出人类社会礼法的根本点存在于阴阳所代表的宇宙观中,从而得出阴阳变化为本、礼乐仁义为其衍变体现的重要结论。他强调自然的天道观,认为圣人所制定的礼乐仁义具有无可置疑的合理性。曾子的阴阳学说,是阴阳学说理论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我国古代自然社会观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总之,曾子的思想体系上承孔子道说、下开思孟学派,在儒学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子在孔门弟子中以“至孝”“明礼”而闻名,流传至今的记录曾子言行的著作有近四十部;宋元时期,曾子在儒家学派中正宗传人的地位得到确立,跃升为“四配”之一的“宗圣”。唐朝韩愈首次提出“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于曾子”,从而建立起孔子、曾子、子思、孟子接续承袭的道统体系。北宋程颢、程颐进一步阐发:“孔子没,曾子之道日益光大。孔子没,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
认为曾子是孔子学说的正宗和唯一传人。曾子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由唐初不配享孔子庙庭,到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被列入“十哲”,再到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被列入“四配”;赠封的官职也由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瑕丘侯、郕国公,最后升至郕国宗圣公。明清时期对曾子的尊崇达到顶点。明嘉靖年间朝廷下令在嘉祥修筑曾子墓及曾子专庙,并下诏寻访曾子后裔,到嘉祥来专门负责曾子庙墓及祭祀等事务。曾质粹作为曾子59代孙,奉诏从江西永丰迁至山东嘉祥,专职曾子祭祀等事务。随着封建统治者对曾子的日益尊崇,曾子的地位不断提升,曾质粹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并且可以世代承袭。同时,朝廷为确保祭祀规格及物力人力需求,又从曾氏后裔中选拔出一批奉祀生,在社会上招收若干礼生,并赐予其一定的祭田及庙户。由此足见封建政权对曾子及曾子思想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