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劳水乡美食文化传承者吕艳卿:用“味觉乡愁”守护传统,引领创新

鹤山市福兴酒楼 吕艳卿总经理

在广东省鹤山市古劳镇,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地标美食——福兴酒楼。这里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理想用餐场所,更是承载着古劳水乡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窗口。酒楼的招牌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古朴,而它的负责人吕艳卿,却用一双巧手和满腔热忱,将水乡的美食文化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古劳柴火粽与古劳鱼皮角是福兴酒楼的两道招牌小吃美食,它们不仅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吸引了无数食客,还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璀璨明珠。古劳柴火粽因其船型外观、柴火慢煮的独特风味而闻名遐迩;而古劳鱼皮角则以晶莹剔透、皮薄馅多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两者皆是古劳水乡的美食名片,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

据悉,吕艳卿对美食的热爱始于童年时的记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美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让吕艳卿感到无比痛心,她决心要为保护和传承水乡美食文化做些什么。于是,在2001年,她在古劳水乡创办了福兴酒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份珍贵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水乡“土味”美食大获顾客点赞

古劳水乡,是一个具有近七百年历史的古镇,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饮食传统。鱼皮角、鱼茸羹、粽子等,是当地的传统美食。吕艳卿给酒楼的定位就是以浓情的家乡味道来吸引顾客,食材的品质、口味、特色、服务,使她赢得众人称赞,享誉古劳水乡内外。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古劳水乡旅游项目陆续开发,水乡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古劳水乡的美食文化是我们的根,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丢失。”吕艳卿坚定地说。从办酒楼第一天起,她就把“顾客至上,品质第一”作为企业的经营原则,常抓不懈。

传统需要再造,但用现代化的设备来改造菜品,又可能丢失特色。面对这一困境,吕艳卿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结合水乡传统美食特色来引导消费者。按照她的理解,古劳水乡美食手工工艺特色是外地所不能替代的,但特色不能独立于守旧不创新的生产方式之外,两者相结合打造出来的菜品——既包含水乡传统又融合现代人饮食元素,这才是自己的特色。

为此,吕艳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菜品的推陈出新上。她亲自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从选材到调味,从烹饪手法到摆盘呈现,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良,鱼皮角、粽子、四大家鱼、果木羊排、风味寸骨、葛扣等在配料、口感、色彩、营养上改良的创新菜品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游客与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卿姐的鱼皮角,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鱼鲜味,还增加了新的口感,让人吃了还想吃。”一位游客在品尝后赞不绝口。而吕艳卿则笑着说:“我们只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小小的创新,希望能让更多人喜欢上古劳水乡的美食。”

柴火粽的起源与魅力

古劳柴火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时期,当时古劳水乡水网纵横,渔民们为了方便携带和充饥,需要一种既能饱腹又能长时间保存的食物。清末年间,古劳镇打线墩村村民李滑荣在传统粽子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制作出了古劳柴火粽。他选用蕉叶和粽叶,将糯米、鲜肉等食材包裹起来,制作出体积大、分量重的粽子,每只粽子重达8两至1斤,长度约20公分,高与宽度约13公分,呈帆船状,寓意渔民出海平安归来。

这种粽子用柴火烧煮,需熬煮8个小时以上,使糯米充分吸收柴火的香气,营养丰富且热量高,能为渔民提供足够的能量。古劳柴火粽一经推出,便受到邻里乡亲的喜爱,纷纷效仿制作。李氏家族的第二代、第三代传承人在父辈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使粽子的造型更加美观,味道更加鲜美。

如今,古劳柴火粽已入选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和食客。吕艳卿正是在这种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中成长起来的,她对柴火粽的热爱源于童年的记忆,每当夜深人静时,她总会想起小时候祖母做的柴火粽子,那种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让她难以忘怀。

鱼皮角的起源与独特之处

古劳鱼皮角,又称鹤山鱼皮角,是鹤山古劳镇及其周边地区流行的特色美食,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相传在明初洪武年间,肇庆州府的州官巡视“广桥市集”(现双桥参笃堤段附近的小集市,后迁移至双桥圩市集)。时值晌午,州官饥肠辘辘,来到市集的一家小店。店主见状,不敢怠慢,便用两条大鲩鱼制作美食招待。他将鱼放血后剥下鱼皮,将鱼肉剁成肉团,把鱼皮切成小块,包入鱼肉馅,再用线缝合,制成形似水菱角的美食,蒸熟后端给州官。

州官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店主却笑着阻止,教他先用手拈住角的线头,蘸一下佐料,再进食。州官品尝后,赞不绝口,高举剩下的线说:“世间一绝,口齿留香!”从此,广桥“鱼皮角”名声大噪。古劳鱼皮角最初确实是用鱼皮包裹鱼肉馅制作而成,因形似水菱角而得名。随着时代发展,鱼皮被木薯粉与澄面制成的外皮替代,但馅料依然保留了鱼肉的鲜美。

如今,古劳鱼皮角已成为鹤山地区的代表性美食之一,并于2017年入选鹤山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吕艳卿深知鱼皮角的独特价值,她决定不仅要传承这道传统美食,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它。

初识水乡,情愫萌芽

吕艳卿与古劳水乡的缘分,始于她童年时的一次难忘经历。她跟随父母来到古劳,清澈的河涌、摇曳的芦苇,还有那空气中弥漫着的柴火香气,让她瞬间被这片土地深深吸引。“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炊烟,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多年后,吕艳卿回忆起踏入古劳水乡的情景,依然满眼温柔。

古劳水乡的美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用柴火煮熟后,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而鱼皮角,更是水乡独有的美味,薄如蝉翼的鱼皮包裹着鲜嫩的馅料,咬上一口,满是鱼鲜的滋味。

吕艳卿从小对美食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常常跟着长辈们学习制作各种传统美食。在她的童年记忆里,最难忘的就是端午节和家人一起包粽子的场景。“那时候,我看着长辈们熟练地将糯米、绿豆和咸蛋黄包裹在粽叶里,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她回忆道,“我总是忍不住跃跃欲试,虽然一开始包得歪歪扭扭,但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至今难以忘怀。”

随着时间的推移,吕艳卿对古劳水乡的美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她意识到,这些传统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水乡文化的精髓,她决心要为保护和传承水乡美食文化做些有益的事情。

创业之路,艰难起步

吕艳卿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年前,那时她还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每天忙于家务,照顾孩子。然而,内心深处对烹饪的热爱从未熄灭。每当夜深人静时,她总会想起小时候母亲做的柴火粽子,那种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让她难以忘怀。正是这份记忆,激发了她想要重现这道传统美食的决心。

起初,吕艳卿只是在家里尝试制作柴火粽子,送给亲朋好友品尝。没想到,这种传统的味道竟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大家都说,这种粽子有家的味道,是市场上买不到的。”吕艳卿笑着说。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希望能品尝到她亲手制作的柴火粽子。为了满足需求,吕艳卿决定开设一家酒楼,专门经营水乡特色美食。于是,在2001年,在古劳水乡创办的福兴酒楼正式开业了。

“刚开始的时候,酒楼生意一般,”吕艳卿回忆道,“但我知道,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那时候,我每天都在想,怎样才能把酒楼办好,让水乡的美食被更多人知晓。”吕艳卿回忆道。她深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独特的卖点。于是,她决定以古劳水乡的传统美食为特色,打造一家具有文化底蕴的酒楼。

为了吸引顾客,吕艳卿开始四处奔波,参加各种美食展会和活动,推广古劳水乡的美食文化。她亲自参与制作美食样品,向人们介绍水乡美食菜品和柴火粽子、鱼皮角等特色美食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故事。她的真诚和热情打动了许多人,酒楼的知名度也逐渐提高。

传承与创新,让美食“活”起来

在福兴酒楼经营逐渐步入正轨后,吕艳卿开始思考如何将古劳水乡的美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她深知,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些技艺,她决定开设美食培训班,免费向当地居民传授制作柴火粽子、鱼皮角等传统美食的方法。

培训班开班的第一天,吕艳卿早早地来到了酒楼。她精心准备了各种食材和工具,等待着学员们的到来。学员们大多是当地的年轻人,他们对传统美食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吕艳卿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步骤,从选材到制作,从调味到包装,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卿姐,这个鱼皮角的鱼皮怎么做才能这么薄呢?”学员小李问道。吕艳卿微笑着回答:“关键在于鱼的选择和处理。要选用新鲜的鲮鱼,去骨后用刀背轻轻拍打,让鱼肉更加紧实。然后用纱布包住鱼肉,用力挤出鱼浆,最后用筛子过滤,这样做出的鱼皮才会又薄又韧。”

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动手尝试。虽然一开始做得并不完美,但在吕艳卿的指导下,他们的技艺逐渐提高。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不仅让更多人掌握了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也为古劳水乡的美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吕艳卿并没有满足于此。她深知,要想让古劳水乡的美食文化走得更远,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于是,她开始尝试将传统美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美食产品。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制作方法,要根据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进行调整。”吕艳卿说道。她经过多次试验,将柴火粽子的馅料进行了改良,增加了坚果等元素,让粽子的口感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她还推出了鱼皮角的多种口味,如芝士味、巧克力味等,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这些创新举措,让古劳水乡的美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福兴酒楼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人们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传统的水乡美食,还能感受到创新的魅力。

非遗之路,让传统走向世界

在推广古劳水乡美食文化的过程中,吕艳卿意识到,要想让这些传统美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于是,她开始积极筹备柴火粽子的非遗申报工作。

“柴火粽是我们家族和古劳水乡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祖祖辈辈的记忆和情感。”吕艳卿在申报材料中这样写道,“我们希望通过非遗申报,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古劳水乡的美食文化,让这份传统得以延续。”

经过不懈的努力,柴火粽终于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消息让吕艳卿和整个古劳水乡都为之振奋。她深知,这不仅是对柴火粽子的认可,更是对古劳水乡美食文化的一种肯定。

“非遗的申报成功,让我们更有信心将古劳水乡的美食文化推向世界。”吕艳卿说道。她开始积极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的美食专家和媒体前来参观和品尝。福兴酒楼也成了古劳水乡美食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在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中,一位外国美食专家品尝了柴火粽子后,赞不绝口:“这是我吃过最美味的粽子,它的香气和口感让我难以忘怀。吕女士,您真的太了不起了,您将中国的传统美食做到了极致。”

吕艳卿微笑着回答:“这不仅仅是我的功劳,是古劳水乡的美食文化赋予了我灵感。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美食。”

非遗进校园,传承不止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古劳水乡的美食文化,吕艳卿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她认为,年轻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关键力量。因此,她与省内多家学校合作,定期开展美食文化讲座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美食的魅力。

在一次研学活动中,吕艳卿带着学生们走进古劳柴火粽制作坊,详细介绍了柴火粽和鱼皮角的制作过程。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每一个步骤的重要性,从选材到调味,再到最终的成品呈现,无不细致入微。学生们围坐在吕艳卿身边,认真聆听,时不时提出问题,场面十分热烈。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用柴火来煮粽子吗?”吕艳卿问道。一个学生举起手来,自信满满地说:“因为柴火煮出来的粽子有一种特别的香气,而且煮的时间长,能让糯米充分吸收香味。”

吕艳卿微笑着点头:“没错,用柴火煮粽子是明火,充满阳气,让食物更香。每一道工序都有它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传承这些手艺的原因。”

除了现场教学,吕艳卿还组织学生们参与到实际操作中。她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亲自体验包粽子和制作鱼皮角的乐趣。尽管初次尝试难免有些笨拙,但看到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吕老师,我觉得这次活动非常有趣,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一位学生兴奋地说,“下次我还想再来试试其他的美食制作。”

吕艳卿欣慰地看着学生们,感慨万千:“看到你们这么投入,我真的很高兴。希望你们能记住今天的体验,将来也能成为传播古劳水乡美食文化的使者。”

通过一系列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吕艳卿不仅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家乡的传统美食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她相信,这些年轻的面孔将成为传承古劳水乡美食文化的重要力量,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为了更好地记录和传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吕艳卿鼓励学生们通过文字、绘画、视频等多种方式记录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学校也积极响应,组织了“非遗文化节”,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学习成果。这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交流学习的平台。许多家长也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和热爱家乡文化,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和珍惜传统文化。

未来,吕艳卿希望能够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让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系统化。她在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或社团,定期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和指导,培养一批批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学生。

吕艳卿深知,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但她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古劳水乡的美食文化必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X+VZc8A79GkKwUcFSef/HiF8pp7rnfMLQL2m9PloBLXcP3Zy1Jqs8GOTMfps0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