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好综合征的核心是一种重要信念,即他人必须优先。作为一个讨好者,你几乎肯定知道,你把别人的需求放在了自己的需求之前。你很可能也相信,如果不这样做,你就是自私的。
然而,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是,在这些信念的基础之上,你将他人的动机与性格描绘成了一幅令人不安的消极画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讨好者的世界很危险,满是强大的他人,这些人控制欲强,要求很高,喜欢排斥、剥削和惩罚别人。此外,这些苛刻的人的需求是至高无上的,他必须满足他们,为他们服务,即便要为此牺牲自己的需求。
在揭露和审视这些隐藏的信念之前,请做一下下面的测验,来看看你在多大程度上认为他人必须优先。
阅读下面每一句表述,判断是否适用于你。如果适用于你,就圈出“是”;如果不适用(或基本不适用)于你,就圈出“否”。
1.我非常注重满足他人的需求,甚至会以牺牲自己的需求或愿望为代价。 是 否
2.我的需求应该永远让位于我爱的人的需求。 是 否
3.我必须一直为他人付出,这样才配得到爱。 是 否
4.我在生活中最关心的是让别人开心。 是 否
5.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更愿意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角度。 是 否
6.当我生活中的其他人不高兴时,我就认为我应该做些什么。 是 否
7.我应该始终做到别人想要我做,或者希望我做的事。 是 否
8.我最大的需求就是照顾好我生活中的人。 是 否
9.我通常会接受我最亲近的人的信念或态度。 是 否
10.我会尝试根据这样的信念来生活:付出比获得好得多。 是 否
11.在我为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可能会尽我所能地做让别人开心的事情。 是 否
12.对我来说,向别人求助,或以任何方式表达我的需求都是极其困难的。 是 否
13.我觉得我需要做一些让别人开心的事,才能赢得他们的爱。 是 否
14.我乐于为别人做事,而不要求或期待任何回报。 是 否
15.如果我不再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我就会变成一个自私的人,人们也不会喜欢我了。 是 否
16.在关系中,我觉得我付出的会比得到的多得多。 是 否
17.我必须始终取悦他人,即便这样会牺牲我的感受或需求。 是 否
18.我经常觉得别人对我的期望太高,但我总是尽量不让他们失望。 是 否
19.当我自己的需求与别人的需求发生冲突时,我总是把我的需求放在最后。 是 否
20.如果我不把别人的需求看得比自己的重要,我就会感到很内疚。 是 否
21.我有时会因为有那么多人对我提出要求或需要我而感到怨恨,但我从不把怨恨表露出来。 是 否
22.有时候,当我需要帮助,而别人却不帮助我时,我会觉得他们不珍惜我,并感到很失望。 是 否
23.我的朋友和家人经常来向我寻求建议和帮助,以解决他们的问题。 是 否
24.我经常因为要满足那么多人的需求而感到筋疲力尽、压力重重。 是 否
25.我有时会担心,如果我向别人表达我的需求,我就会遭到拒绝、忽视或惩罚。 是 否
计分与解释
把你选“是”的次数加起来,就是你的总分。
● 总分为17~25分:你的讨好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你的信念之上:你认为别人比你自己更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甚至不能把自己的需求与照顾他人的需求区分开。你很可能会因为把别人放在自己之前而感到压力很大,甚至可能比你愿意承认的还要怨恨和愤怒。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想法,不再始终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你就会在康复的道路上取得重大突破。
● 总分为10~16分:你的思维方式有讨好的特点,倾向于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虽然你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他人必须优先”的信念,但明智的做法是对讨好症背后的核心假设保持警惕。改变这种自我挫败的信念(他人最重要),是治愈讨好症的关键。
● 总分为9分或以下:你只有一些轻微的倾向,认为别人的需求应该始终在你之前。然而,即使你有讨好症,你的行为也没有表现出来。虽然你可能不会有意识地相信别人比你重要,但你的讨好习惯反映出了这种信念。你要更加注意,你的想法与你迎合他人的行为有哪些相互印证之处。要强化这样的观点——你的需求与别人的一样重要,这样有助于加速你的康复。
现年40岁的萨拉是一个特别擅长讨好的妻子,也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她是一个家庭主妇、全职妈妈。因为她丈夫努力工作,为家庭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条件,所以萨拉认为,她有责任照顾丈夫从晚上进门到上床睡觉这段时间内的所有需求。而且,她也要照顾孩子。
由于萨拉在一个相对贫穷的环境中长大,父母日夜轮流工作,因此她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妈妈在家、爸爸为他们提供舒适条件的生活。所以萨拉认为,孩子应该少承担一些家庭责任,这样他们才能在学校表现好,度过快乐的童年。
但是,尽管萨拉的初衷是慈爱的,但她取悦他人的做法却适得其反。
多年来,萨拉一直坚持满足家里所有人的需求,从未寻求过帮助或支持。后来,她被诊断出了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要短暂住院治疗,必须卧床休息六周。萨拉的医生是她的好友,告诫她“不要再像女仆一样伺候家人”。
当萨拉出院回家的时候,她对家人的反应感到震惊和深深的心痛。他们非但没有对萨拉多年来的悉心照顾表达善意和喜悦,反而对萨拉的疾病给他们带来的不便表现出了不满和怨恨。
起初,萨拉为自己生病、成为家庭的负担感到内疚,但她很快就陷入了愤怒和怨恨中。
萨拉的短期解决办法是让她的母亲来和家人住在一起,照顾家人和自己,直到她康复。然而,等萨拉康复之后,她鼓起勇气,和家人坐下来谈了一次话,告诉了他们自己在卧床休养期间的想法。
“我觉得,我创造出了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以及一个被宠坏了的、忘恩负义的丈夫,我对此要负全部的责任,”她对吃惊的家人说,“但现在,情况将会大不相同。”
萨拉进一步宣布,她将正式“罢工”。她说,他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以及彼此的需求承担一定程度的责任,否则她不会再为他们做任何事情。
“我必须生一场病才能看清我所犯的错误,这很可悲,”萨拉说,“我以为我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因为我太擅长讨好别人了。我从来不让家里的任何人觉得我需要他们做什么,直到我生病了。我让他们习惯了忽视我,只考虑他们自己。”
在接受心理治疗、克服讨好综合征的过程中,她反思了自己给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树立的不良榜样。
“我的初衷是搞定所有家务,这样孩子就能把所有精力放在学校和他们的事情上了。我想要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所有孩子,无论男孩女孩。我总是告诉他们要胸怀大志,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
“但是,当我想到我给他们树立的不良榜样时,我感到很害怕。我一直在教我的女儿,女人就是鞋垫一样的受气包!更糟糕的是,我一直在教我的儿子,怎么用女人这个鞋垫擦脚。这是我最不想让孩子们学会的东西。”
“我现在意识到,如果我不尊重自己,我的孩子也不会学会尊重我,尊重他们自己。”
“当我妈妈来照顾我的时候,她让我好好地调整了自己的态度。她提醒我,在我小时候,尽管家里的经济状况相当困难,但我们彼此相爱,互相照顾。”
“我意识到,我养育了一群讨厌的人。所以我当时就决定,事情应该改变了。事情的确改变了,但变得非常缓慢。我必须定期罢工,以提醒每个人履行自己的责任。”
“最好的变化是,我真的相信家人开始尊重我,更爱我了,因为我让他们变成了更好的人。”她最后说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萨拉得病是偶然的。通过生病,她迈出了治愈讨好症的第一步。
萨拉的故事也很好地说明,讨好者总是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从而很容易忘记自己的需求。讨好者总是训练自己否定自己的需求,同时,他们也在无意中教会了别人,不要照顾他们。
就像许多其他为人父母的讨好者一样,萨拉接受了许多文化与社会的影响,强化了她把孩子放在首位、做一个“超级妈妈”的行为。其他人会称赞她很能干,她也很喜欢承担自己所选择的角色,直到她意识到自己所付出的代价。
你很容易就成为自己“能干”的受害者。你显得越能干,别人对你的期望、允许你做的事情就越多。然而,讨好他人、把别人放在首位的恶性循环最终会让你感到压力、疲惫、耗竭、抑郁。在这种情况下,你只有发出绝望的尖叫,你的需求才会被人听到。但是,就像萨拉一样,你的需求可能正在黑暗中尖叫,却没有人回应。
在看待照顾他人的需求与照顾自己的矛盾时,大多数讨好者的想法往往是极端的、扭曲的。就连“矛盾”这个词也暗含了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选择。
这两种选择似乎是:①你是完全无私的——达到真正无我的境界,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②你是完全自私的,总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甚至会践踏、打击那些妨碍你的人。
显然,作为一个讨好者,你会选择前一种做法。毕竟,始终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哪怕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讨好综合征的本质。然而,如果你知道,你如此无私,实际上很有可能导致你根本无法满足别人的需求,你还会坚持这样做吗?
考虑一下这个类比:想象一下,你要单独负责在一个月内喂养七个饥饿的幼儿。你的任务是确保孩子们不会挨饿。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会让孩子每顿饭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你决定不吃饭,把自己的那份和剩下的食物保存起来,以防孩子在下顿饭前又饿了。
孩子能吃饱饭,对于你来说太重要了,远比你自己吃饱饭重要,于是你教会自己忽略自己的饥饿信号。事实上,由于你认为喂饱孩子是你的首要需求,所以你决定彻底不吃东西。
然而,你最后因为饥饿而虚弱不堪,以至于再也不能为孩子做饭或喂养他们了。因此,尽管你的慈爱与无私让你把孩子的需求放在你之前,但你的任务失败了。显然,你的做法是有缺陷的。
同样,作为一个讨好者,你的首要需求是照顾他人的需求。但是,如果你不关心自己的福祉,那么,即便你原意并非如此,或者没有意识到,牺牲你自己(照料者),同样会危及你爱的人。
▶如果你不断地因为照顾别人而感到压力、疲惫,你就会出现疾病、抑郁、压力和其他严重问题。由于你的好意,那些依赖你的人也会受苦。
还有第三种选择,这个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你可以进入一种适度自利(enlightened self-interest)的状态。这意味着你要照顾好自己,甚至有时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兼顾他人的需求和幸福。这样一来,你仍然会关心别人的需求,他们也会因为你照顾好自己而受益。适度的自利与自私不同,它不会让他人为了你的利益而受苦。
矛盾的是,为了真正履行你对那些最亲近、最重要的人的义务,你必须能够照顾好自己。但是,你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多年来的讨好习惯,让你几乎听不见自身需求的内在声音了。
讨好者必须学会的最困难的一课,就是明白自我牺牲并不能交到朋友。事实上,大多数凡人很难喜欢那些自封的、高风亮节的“圣人”。
作为一个讨好者,如果在关系中的付出远比得到的回报多,你才会感到更安全。你也可能认同这样的错误观念:付出一定比接受好得多,即便是在和朋友、家人相处的时候。
虽然善心与利他主义是积极的、令人钦佩的品质,但错误在于把自我牺牲与不求回报的付出用到你的个人关系中。当你不断地为朋友和家人奉献,却不允许别人回报你时,你实际上是在操纵和拒绝,不管你 是 否有意。你保持着一种顽固的付出者姿态,拒绝接受任何回报,从而剥夺了别人的快乐和美好的感受——他们也有资格通过回报你来获得快乐与美好的感觉。
▶如果你付出太多,却不愿意接受回报,你的动机就会受到怀疑。
虽然你的本意可能是分享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但你可能会在无意中贬低接受者,让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回报你。或者,你的意图也可能被人误解为试图“收买”另一个人的友谊。在这种情况下,付出者和接受者都被贬低了。
如果讨好者的付出到了完全无私或过度的地步,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别人感到尴尬、不舒服,甚至轻蔑。如果你把别人的需求看得过于重要,以至于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否定,就可能让人产生更多的内疚。虽然别人可能认为你具有“真正的奉献精神”,但他们希望你把这种精神奉献到别处去。
最后,当你帮助别人,为别人做好事,却拒绝让别人回报你时,你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不良影响,让别人觉得对你有所亏欠。虽然你的用意可能很好,但那些接受你付出的人可能会感到怨恨和愤怒,因为你的操纵让他们感到很不舒服。
▶允许别人回报你的善意与付出,你实际上帮了他们一个大忙,让他们不必对你感到有所亏欠。
萨拉和像她这样的讨好者有多常见?事实上,像她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看来,无论讨好者的动机是什么,当他走上迎合他人需求的道路时,结果必然不是他想要的。事实上,正如米兰达一再发现的那样,这种结果往往相当可悲。
35岁的米兰达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还是单身。吸引男人的关注,或者让男人约她出去似乎对她来说都毫无困难。事实上,大多数与她约会的男人都对她很热情……至少在一定时间内如此。但米兰达的恋情都没能维持下去。每个与她交往的男人迟早都会和她分手。
真正让米兰达感到困惑、难过的是,与一个男人有一段成功的恋情,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愿望。她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米兰达是一个特别热衷于讨好别人的人,尤其是在男人面前。
讽刺的是,米兰达总是把男人放在第一位,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她反而造成了自己极力避免的结果。然而,尽管米兰达多年来屡屡分手,她却没有意识到,她强迫性地讨好男人,近乎盲目地迎合男人的做法,已经变得适得其反、自我挫败了。
“我必须把男人放在第一位,尽我所能地取悦他们,”她坚定地说,“否则他们就不会爱我。”
所以,一旦米兰达发现,自己被一个男人吸引,并且对这个男人感兴趣,她就会把自己置于顺从的位置。她会给予男人大量的关注、爱慕和赞美。米兰达相信,为了配得上男人的爱,她必须证明她会永远把他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为此,米兰达会同意做任何事,去任何地方,并顺从对方任何的要求和愿望,只要能让伴侣开心。她会看伴侣喜欢的任何电影或电视节目;她会吃伴侣选择的任何食物,或者去伴侣选择的任何餐厅吃饭。如果伴侣愿意,她会为他做饭;如果他不饿,她会选择完全不吃饭。
当米兰达的男朋友在健身房锻炼时,她就会变成一个运动爱好者。如果他很宅,米兰达也会变成电视迷。米兰达会通过穿着来取悦伴侣,她会心甘情愿地改变她的发型、妆容或者其他方面的外貌,以迎合男朋友的品位。
米兰达的看法总是要让位于男朋友的看法。事实上,她“发现”自己几乎同意伴侣所相信的一切,并且一定会告诉他,他是多么地聪明和迷人。
起初,几乎所有和米兰达约会的男人都会因为她殷勤的爱慕而感到受宠若惊、心满意足。她能够让每个男人都觉得自己很特别,因为她会告诉他,他是多么聪明、有才华、迷人、有吸引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伴侣最初的热情和兴趣就会开始减弱。
就像诗人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对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的评价一样,残酷的现实是,米兰达“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男人们会发现,在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米兰达的奉承和顺从会把她变成一个讨厌的人。
米兰达没有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也不会在智识上与伴侣真正合拍,她就像一面镜子,只会反映出伴侣的想法。由于每次更换伴侣,米兰达的兴趣和活动都会发生变化,她从来没有真正培养出一直热爱的兴趣,也没有培养出某种才能,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而只会成为某个男人的“另一半”。但是,米兰达并没有成为互补、独立的另一半,只是成了伴侣的复制品,只不过她是个女人而已。因此,她没有扩大一个男人的体验,也没有拓展他的视野。
米兰达讨好他人的方式,最终变成了伴侣的累赘。她相信,把男人放在第一位,她就能给予男人他想要的任何东西。但事实上,她无法提供一个健康男人最想要、最需要的东西:真正展现自我的能力——这种能力源于她知道并重视自己是谁。
作为讨好者,你的感知“天线”会自动调节,敏锐地捕捉他人的需求、偏好、愿望、要求和期望。他人的需求仿佛有一种心理上的声音,这种声音的“音量”被调得很高,而你自身需求的音量却调得很低,几乎已经完全静音。
有时,别人的需求或要求是很明确的。然而,在其他时候,别人对你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可你仍然觉得有必要对隐含的要求做出回应。
你的心理雷达会不断地扫描人际空间,以获取有关他人明确和隐含要求的信息。你已经教会他人不断地向你提出要求,并期待得到你的关注。除了他们不断提出的明确要求之外,你还要应对那些微妙的、未说出口的需求。
从理论上讲,他人需求是无穷无尽的,但你能够做出的回应是有限的。你只是一个人;你可用的时间,最多只有你一天中醒着的这段时间,而你的精力无论多么旺盛,也不是无穷无尽的。然而,你心目中的轻重缓急会按照一个简单但自我挫败的原则排序,即他人必须优先,因此你排在了最后,所以你不能经常把事情交给别人做,或者无法有效地请别人做事。你很少(甚至从不)寻求帮助或支持,如果你那样做了,你就会担心遭到惩罚或拒绝。而且,对于别人的要求或请求,你几乎从不进行协商,因为这样做,就需要把你自己的需求提出来,这样一来,你就可能面临否定或指责的风险,你害怕被贴上这个可怕的标签:自私。
如果没有说“不”的能力,或者不能有效委托别人做事、分清轻重缓急、协商、寻求帮助,那么他人持续不断的要求就会变得肆无忌惮、毫无节制。而且,你总是控制不住地(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是徒劳)试图讨好所有人,这样只会让别人提出更多、更大的要求。在这种过度的负荷之下,你的回应能力会受到损害,并且严重不足。
这种疲于应付的心理影响很严重。首先,如此多的要求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会威胁你的身心健康。其次,当你觉得自己无力满足别人不断增加的要求时,你的自尊会急剧下降,而你的讨好习惯却在不断鼓励别人提出要求。然而,把别人放在首位的强大冲动仍然没有得到制止。
既然心理和身体代价如此之高,为什么“他人必须优先”的核心信念会深深地刻在你的脑海里?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沉默假设”,或者其他潜在的想法。正是这些假设和想法让“他人必须优先”的信念变得根深蒂固。
在“他人必须优先”的信念之中,隐含着一种潜在的危机意识:如果你不把他人的需求放在你之前,你就会遭到排斥,被视为自私,被抛弃,被否定,或者受到其他形式的惩罚。再深入地看,这种隐含的危机感源于一种观点,即这个满是他人的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根据这种隐含的假设,这个地方居住着那些强大的他人,他们控制欲强,要求苛刻,总喜欢排斥、剥削和惩罚别人。你必须为他们服务,随时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经常要牺牲自己的需求。因此,难怪你在满足别人的需求之前,哪怕是考虑一下自己的需求都会让你感到恐惧、焦虑和内疚。
要发现你那些起核心作用的想法与隐含假设,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问问自己:如果你不一直牺牲自己,取悦他人,那会发生什么?如果你不把别人放在首位,如果你不尽你所能地让别人开心,那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像大多数讨好者一样,你就会相信,如果你不把他人放在首位,别人就会认为你是自私的。此外,你还相信,如果你是自私的,你就不配得到爱。自私、不值得爱的人最终会被抛弃,独自忍受痛苦。所以,这个价值体系背后的隐含假设是:
1.这个他人的世界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如果你不能满足他人的需求,你就会承担负面的后果;
2.你必须不断地付出,做取悦他人的事情,才能赢得爱和关心;
3.如果你不为别人付出,把别人的需求看得比自己的重要,那别人就会认为你是自私的;
4.自私的人会被抛弃,孤身一人、痛苦不堪。
这些重要假设就像一种信仰,把他人放在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上。换言之,作为讨好者,在你的世界观里,他人以及他们的需求,显然比你自己的需求更重要。
但是,如果你的世界观是错的呢?这听起来有些过分,不是吗?
下面是一些正确的表述,可以对抗“他人必须优先”的有害想法。记住,只要改变一个想法,就能开始治愈讨好症的整个过程。
● 如果你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你就无法照顾那些对你最重要的人。
● 既关心别人又照顾好自己,这是完全可能的。
● 自私与按照适度自利的原则行事有着很大的区别。
● 你不必与那些喜欢控制、惩罚、排斥和剥削的人在一起。你可以选择和谁在一起。
● 只有当你用自我挫败、讨好他人的信念和行为奴役自己时,你才会成为别人的奴隶。
● 付出并不总是比接受好,人际关系中最好的平衡就是付出并接受。
● 你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想法与别人的一样重要。对你来说,这些甚至可能更重要。
● 如果你不能告诉你爱的人,你也有需求,他们也有责任帮助你满足需求,你就会让自己陷入麻烦与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