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不够好也没关系

如果必须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个讨好者的人格,那这个词就是好(nice)。但是,如果你有讨好症,那好就不仅仅是一种人格描述了。“好”是一种完整信念系统的代表,这个信念系统决定了你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免让坏事发生在你身上。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方法并非总是有效的。你大概已经知道了,好人也会遇坏事。虽然他们可能不应该受到这种对待,但好人有时会受到别人的排斥、抛弃、蔑视、不喜欢或伤害。而且,好人也经常被看似自我强加的情绪负担所困扰,比如担心、焦虑、抑郁,甚至惊恐发作。

卡罗琳9岁时,她的母亲被诊断出了乳腺癌。她能清晰地回想起她与父亲和母亲的医生之间的谈话。谈话的内容是,让母亲保持快乐,让她没有压力,对于她的康复十分重要。由于害怕母亲去世,卡罗琳相信,母亲的生存取决于她能否做个好女孩。

在发现母亲乳房肿块的几周前,卡罗琳因为在学校操场上取笑一个残疾儿童而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老师给卡罗琳的父母写了一封严厉的信,详细叙述了这件事,要求她的父母来学校参加一个关于他们女儿行为的会议。

当卡罗琳的父母收到这封信时,他们对女儿非常不满。

“我们试着教你做一个好人,友善对待每个人,”她母亲含着泪说,“现在,我发现你竟然用如此残忍、刻薄的行为对待那个坐着轮椅的可爱小女孩。你父亲和我都为你感到羞耻。”她最后总结道。

作为惩罚,卡罗琳一周都不能在外面玩,只能待在房间里,反思她的不友善行为给那个小女孩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卡罗琳的父母还要求她写三封道歉信:一封给那个残疾的孩子,一封给那个孩子的父母,第三封给她自己的父母,因为她让父母深深地失望了。

在她的信中,卡罗琳表示,她为自己的“不友善”和伤害另一个女孩的感情而感到抱歉和羞愧。她向自己的父母发誓,再也不会对任何人刻薄或不友善了。卡罗琳回忆说,她感到非常内疚和懊悔。

在她年幼的心中,卡罗琳认为自己对母亲的疾病负有直接的责任,因为在操场上发生的那件事让她的父母都很难过。毕竟,医生不是说,她母亲需要保持平和快乐,才能完全康复吗?卡罗琳推断,如果没有压力,母亲的病就能好,那么压力过大、感到难过,一定就是她母亲当初生病的原因。

在母亲生病的几个月里,卡罗琳每天在祈祷时都会发誓,只要母亲能活下来,她就永远做一个好女孩。她向自己保证,只要妈妈不死,她就再也不会欺负或戏弄任何人,包括她的弟弟。

幸运的是,卡罗琳的母亲活下来了。但是,卡罗琳成了一个讨好他人的专家。即便已经长大成人,卡罗琳仍然相信,只要做个好人,她就可以防止坏事发生。相反,如果她偶尔意志松懈,说出了不友善的话,或者对家人、朋友或员工发脾气,她就会担心招致可怕的后果。

虽然卡罗琳的反应有些极端,但几乎每个讨好者都固执地把自己看作一个好人。无论别人对讨好者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骨子里的友善都会禁止他们用负面的语言回应。一般而言,友善的讨好者甚至不会承认他们对别人有消极的想法或感受。

但是,做个好人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你不应该再付这种代价了。如果你能赞同“不够好也没关系”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你就在治愈讨好症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不过,你首先需要通过下面这个小测验,来评估你当前的思维中有多少对于“好”的执念。

测验:你有多“好”

阅读下面每一句陈述,并判断这句话 是 否适用于你。如果符合你的情况,就在那句话后面圈出“是”;如果与你的情况不符或基本不符,就圈出“否”。

1.我为自己是一个好人而自豪。 是 否

2.对我来说,拒绝别人是非常困难的,不管我多么应该拒绝他。 是 否

3.我可能在为别人做好事方面做得过了头。 是 否

4.对我来说,承认对自己的消极情绪,比表达对他人的消极情绪要容易得多。 是 否

5.如果事情出了问题,我常常觉得是我的错。 是 否

6.我相信我应该一直做个好人。 是 否

7.我可能会为别人做得太多,对人太过友善,甚至任由别人利用我,这样我就不会出于别的原因而被人排斥。 是 否

8.我真心相信,好人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喜爱和友谊。 是 否

9.我认为,对别人表达愤怒是不友善的。 是 否

10.我不应该对我爱的人生气或发脾气。 是 否

11.我害怕如果我对别人不好,我就会遭到忽视、排斥甚至惩罚。 是 否

12.我认为我应该一直友善待人,即便这意味着允许别人利用我的善良本性。 是 否

13.友善待人,做一些让别人高兴的事,是我保护自己不被排斥、否定和抛弃的方式。 是 否

14.如果我批评别人,我就会认为自己不够友善,即使他们应该批评。 是 否

15.我会试着做一个好人,这样别人就会喜欢我了。 是 否

16.有时我觉得我需要通过做一些让别人高兴的好事,来“收买”他们的爱和友谊。 是 否

17.通常情况下,做个好人可以防止我对别人表达消极情绪。 是 否

18.我相信别人会说我是一个有礼貌、讨人喜欢、随和的人。 是 否

19.我认为我的朋友应该喜欢我,因为我为他们做了那么多好事。 是 否

20.我希望每个人都认为我是个好人。 是 否

计分与解释

把你选“是”的次数加起来,这就是你的总分。

● 总分为14~20分:你过度友善了。你的善意很可能对你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你为友善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如果你把自我概念的核心——“好”换成不那么自我挫败的特质,就能加速你的康复。

● 总分为8~13分:你的讨好问题与你过分需要友善待人有关,你因此常常无法善待自己。放弃“好”的自我概念,能加速你的康复。

● 总分为5~7分:你仍然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 是 否友善,不过与大多数讨好者相比,这种关注要少一些。请发挥自己的长处——但记住,友善不是其中之一。你仍然很接近心理上的危险区,应该留心自己过于友善、自我牺牲的倾向。

● 总分为4分或以下:作为一个讨好症患者,你对于友善待人的关注少得出奇。请自查一下,确保你没有陷入否认事实的陷阱。但是,如果你真的克服了牺牲自己、对人友善的需求,那么你在康复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继续发挥自己的长处。

讨好=做个好人

作为一名从业25年的心理学家,我可以向你保证,人格往往是非常复杂和有趣的,不能简化为任何单一的形容词或描述语,比如“好”。尽管如此,我确实知道,如果你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赋予了某种人格特质,并且这种特质因而成为你自我概念的核心部分,那么这个标签将对你一生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产生强烈的影响。

“好”是父母、老师和其他成年人给乖孩子贴上的标签。“你可真是个好女孩!”“好男孩!”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表扬形式。也许你自己也说过这些话。

父母和其他重要的成年人也会使用“好”这个词(比如“你应该做个好孩子”),因为这个词意味着有教养、有礼貌、举止得体;归根结底,意味着能被社会接受。这个词也会被用来制止某些行为(尤其是被用在青春期女孩的身上),用来评判行为 是 否合乎道德,比如“好女孩不去酒吧”或“好女孩不会和别人发生性关系”。

然而,有趣的是,如果我们说某个成年人很“好”,往往却不是在夸奖他,甚至是在贬低他。请想一想,有些主观描述后面经常会出现一个限定语,比如“她很好,但是……”或“他是个好人,但是……”这种表示转折的“但是”通常预示着接下来会出现某些消极的性格品质。

字典将“好”定义为“令人愉快”或“讨人喜欢”。可想而知,作为讨好者,这就是你自我概念中的核心。然而,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好”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和自尊的来源,它的价值也是模棱两可的,可你为什么要将“好”作为不可动摇的行动准则呢?为什么不“好”的行为会让你产生那么多的焦虑与不适?

“好”是一种情绪盔甲

要回答那些问题,就要理解这一点:作为一个讨好者,在你的信念体系中,“好”具有保护作用。考虑到“好”能为你提供人际关系上的保护,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一种性格特征。

▶具体而言,讨好者相信,只要做个好人,他们就能避免痛苦的经历,包括排斥、孤立、抛弃、否定和愤怒。毕竟,如果你不惹是生非,其他人也不会想找你的麻烦。

但是,讨好者通常好得过了头。他们费尽心机,以确保自己不仅被视为普通的好人,而且要成为特别好的人。为此,讨好者往往会竭尽全力,付出过多的努力,做出关心和体贴的夸张姿态。极端的友善有一种明显的保护作用:毕竟,如果你对别人那么好,付出那么多,又有谁会想伤害你呢?

想一想你在本章前面测验中的答案,尤其是你对第7、8、11、13、15、16、19题的回答。如果你至少在其中的一些表述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你就在将“好”作为一种人际保护,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如此。如果你认同上述所有7种表述,那你显然希望通过善待他人,赢得他们的感激、喜爱和接纳。也就是说,你相信(并希望)通过做个好人,你的友善和善意能保护你不被排斥、抛弃和否定,或者受到其他情感上的伤害。

从表面上看,这种信念体系似乎既合逻辑,也有道理。事实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现代压力与压力所致的疾病的概念奠基人汉斯·谢耶博士(Hans Selye),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信念。谢耶认为,人类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善待他人,为他人付出。谢耶相信,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人造成的压力是致命的。 [1] [几年前,我写了《致命的恋人和有毒的人:如何在致病的关系中保护你的健康》 [2] Lethal Lovers and Poisonous People:How to Protect Your Health from Relationships That Make You Sick )一书,这本书就探讨了这类有害的人际关系。]

谢耶将他的压力管理哲学称为“利他的利己主义”(altruistic egoism)。这个拗口的短语的意思是,通过你慷慨的品格与行为赢得他人的好感,你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谋利益。谢耶认为,如果你善待他人,为他人付出,其他人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这样就不会给你带来压力。

那么,讨好者所认为的“‘好’就是保护”,与谢耶博士关于“利他的利己主义”的明智建议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谢耶博士明白,做个好人不能随时保护你免受任何人的伤害。他坚定地相信,有些人既有能力也有意愿去伤害你的感情——无论你对他们好不好。这可能是因为,那个人在本质上是可恨的,充满了偏见或固执;也可能他对你怀恨在心,想要通过惩罚你来报复;或者仅仅是因为他在情感上不够健康或不够成熟,无法接受和回报爱。

相比之下,讨好者则把“好”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为“好”赋予了一种神奇力量,以为这样能避免他人的刻薄与伤害。在讨好的逻辑中,如果“好”不能保护你免受人际中的轻视或伤害,那你一定不够好,你必须做得更多!

你还记得你那些“奇幻”想法吗

有种令人信服但有缺陷的信念认为,做个好人能保护你不受他人的伤害。这种信念的根源,就是童年时期的奇幻思维(magical thinking)。“奇幻思维”指的是一种无法区分想法与行为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里,想法与行为具有一样的效果。

当然,如果这是真的,几乎每个能思考的人都会具有神奇的力量。在儿童惊险刺激的心理世界里,许下一个简单的愿望就能让想法成真。

小孩子经常用他们天生的奇幻思维来驱除恐惧。在孩子的心中,他们会制订有条件的协议,以便维持虚幻的控制感。例如,孩子可能会和想象中的壁橱里的怪物做交易:“如果我去睡觉,让所有的灯都亮着,你就不能出来伤害我。”

同样地,孩子可能会通过讨价还价来否定父母离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非常真实):“如果我很乖,做好父母让我做的所有事,他们就不会分开了。”我们很容易理解,“做个好人”是如何融入孩子的那一套奇幻契约的——这种契约承诺保护他们免受伤害。

在正常情况下,等到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孩子就会明白,在想法和行为之间、希望与让事情真实发生之间是有区别的。到了青春期,大多数奇幻思维就已经转变为基于现实的计划和行为了,或者转变为文化上可以接受的形式,包括信仰和祈祷。

然而,有些孩子般的思维方式(有些奇幻思维)可能会一直伴随着你,即便你已经长大成人。特别是,如果这样的想法能够缓解恐惧和焦虑,它们就能持续好几十年。如果你用逻辑与成年人的现实来严格审视这些想法,你可能就会知道,它们根本没有道理。然而,你仍然指望着它们所承诺的保护。

因此,相信“好”的保护力量,是童年时奇幻思维的延续。对于排斥、抛弃、孤立、否定(以及这些体验带来的抑郁和情绪痛苦)的恐惧,现在成了需要被关起来的“怪物”。然而,对排斥、疏远和孤独的恐惧有着现实的基础,而不是幻想中的恐惧——比如孩子想象中的衣柜里的怪物。

你还有“奇幻”想法吗

对孩子们来说,做个友善或好的孩子,与避免糟糕的结果之间是有联系的,这并不是奇思妙想,而是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大多数孩子会通过直接的经验来学习,如果他们遵守父母的规则,满足父母的喜好(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做个好孩子),他们就能得到表扬并(或)避免惩罚。此外,孩子们也一再被告知,如果他们违反规则,挑战父母或学校的规矩,他们就不好,就会受到管教和惩罚。因此,做个好孩子至少能避免一些坏事的发生,这是非常真实的。

年幼的孩子会往现实的基础上增添一些奇幻思维以及幼稚的全能感,夸大了“好”的保护作用。这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在想象中为“好”赋予一种力量,认为“好”能抵御所有他们无法控制的不良后果。例如,这样的孩子可能会试图在内心中承诺做个好孩子,来阻止父母离婚。

正如我们之前在卡罗琳的案例中所看到的,如果一段特别有破坏性的、痛苦的或创伤性的早期生活经历,与“好”的保护性力量联系在了一起,那这种力量就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如果在孩子的脑海中,做个好孩子真能防止或减轻一段糟糕经历的痛苦,孩子就会更加笃信“好”的力量;或者,与此相反,如果做或想一些不好的事情就会带来创伤,那也会如此。

多年来,我治疗过许多讨好者,他们对于“做个好人”的需求都可以追溯到他们对于某段创伤经历的幼稚分析。在某些案例中,如卡罗琳的案例,家人或孩子本人患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还有些案例中,可能发生过致命或致残的事故,或者有父母、兄弟姐妹早亡。

面对沉重的压力,试图重获表面上的掌控感,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反应,尤其是在风险很高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讨价还价,承诺“表现好”“做个好孩子”,以期影响疾病或事故的结果。

在心理治疗中,卡罗琳发现,做个好孩子与拯救母亲的生命之间是有联系的。她也逐渐开始明白,当她对别人不够好的时候,她以前的“奇幻思维”就会立即引发一种恐惧,让她害怕不好的事情会因此发生。

卡罗琳的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好”对于心理的保护作用。在小卡罗琳心中,她承诺永远做个好孩子,而她得到的回报就是母亲活下来了。因此,卡罗琳牢牢地坚守这种信念,认为她必须做个好人,而她的“好”最终变得自我挫败了。

作为一个老好人,卡罗琳几乎不能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消极情绪。卡罗琳知道人们会利用她善良的天性,但她却无法维护自己。当卡罗琳的医生推荐她来看我的时候,她已经筋疲力尽了,因为她总是尽力取悦他人,但又太害怕说“不”,也不能设置任何边界,因为这样做“不好”。

卡罗琳之所以坚持做个好人,与一个好的结果有关:她母亲活下来了。但是在其他案例中,创伤经历的不良后果是普遍存在的。有的孩子父母早逝,兄弟姐妹因事故而永久残疾。有的孩子怀有过度的责任感,付出了无谓的努力,试图让父母在一起,可父母还是离婚了。

然而,即便许多成年的讨好者的童年创伤以不幸的结局告终,但他们仍然怀有必须做个好人的执念。有些人的“好”可以追溯到这样一种想法:做个好人可以防止坏事发生。然而,可悲的是,有些成年讨好者一直背负着童年的内疚感,他们觉得如果自己过去表现更好,做个更好的孩子,那些坏事就不会发生了。

那些慢性的讨好症患者,在讨好他人的时候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讨好症病毒”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开始生长、扩散了。

顾名思义,迷信或奇幻思维都是不符合实际的。相信你的“好”应该或能够保护你免受排斥或其他消极生活体验(包括创伤),会给你的情绪和行为赋予沉重的责任。一直对每个人都很好,根本不是人能够承受的负担,也并不总是合适的做法。

▶有时不够好也没关系。

坏事发生在好人身上时

从表面上看,这种相信“‘好’具有保护力量”的信念是无伤大雅的,但它实际上是一个认知陷阱。

▶相信“‘好’具有绝对的保护力量”所带来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种想法根本没有用。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也会有人不喜欢你——可能正是因为你太好了。

其实,无论你有多好,都不能保证自己不被拒绝、侮辱、排斥、否定,甚至不被他人抛弃。一个对你的种族、民族、性别怀有偏见的人,很可能会因为他自身的非理性、可憎的理由而排斥你。你的友善程度不会对他有任何影响。或者说,如果一个人嫉妒你,他可能就会反对你,哪怕你可能为他做过许多好事。这不公平,但生活也不公平。

请再审视一下,你 是 否相信生活是公平的,或者应该是公平的。相信“好”能保护你不受别人伤害,这种信念根植于“生活是公平的”这一基本期望。

所以,像你这样的好人面临的困境是,当世界没有按照它应有的方式运行时,当其他人伤害你时(即便你对他们很好),你就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沮丧。你也可能产生愤怒的反应,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你希望你对别人好,别人也应该善待你,但这种期望被打破了。当然,你太好了,不会对那些对你不好的人发火。相反,你更有可能将愤怒转向内心,责怪自己不够好,或者认为出于某些其他原因,你应该受到这种待遇。然而,如果你将这种愤怒转向自己,就会付出抑郁的代价。

请想一想: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好人只会遇到好事,因为他们应该得到幸福。如果生活是公平的,那么坏事只会发生在坏人身上,因为他们活该遇到麻烦,应该不幸福。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好人确实会遇到坏事,即便是像你这样的好人。

如果你相信生活是公平的,“好”能保护你远离坏事,那么当坏事发生在你身上时,你就会让自己陷入自责与抑郁的境地,而坏事是不可避免的。

在“‘好’应该保护你免受他人伤害”的信念背后,隐藏着一些危险但有诱惑力的三段论或错误逻辑。这种错误的推理会导致令人抑郁和内疚的结论:

如果生活是公平的,人们就会得到他们应得的结果。

我遇到了坏事(如排斥、抛弃)。

因此,这是我应得的。

或者是:

如果我是个好人,就没有人会排斥我、伤害我。

我刚刚被人排斥了,我很受伤。

因此,我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或者,我不够好。

这种情绪和思维的恶性循环会让你陷入消极的旋涡。此外,这种错误的逻辑也会让你更加努力地讨好他人,善待他人,从而助长了讨好症的恶性循环。

如果能够修正“生活是公平的”这一最初假设,就很有利于纠正这种导致抑郁的思维方式。但是,如果你固执地认为“好”应该保护你,那么当生活给你带来沉重的打击时,你就很可能陷入自责、内疚与抑郁。记住,只要纠正讨好症三角中的一个想法,你就能打破恶性循环,最终引导自己走上康复之路。

不要奖励虐待行为

你可能把“好”当作一张王牌,以防别人不友善地对待你。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好”其实是你最大的弱点。

当别人伤害你的感情时,友善并不是恰当的反应。恰恰相反,你如果友善对待那些把你当出气筒的人,只会奖励他的虐待行为。实际上,友善是在允许(甚至是鼓励)对方虐待你。

总是表现得很友善,不惜任何代价避免冲突或对抗,服从挑剔的、控制欲强的伴侣或上司,这些做法都会很有可能让你陷入情感虐待的关系里。

在冲突中(即使只有一方咄咄逼人),讨好他人就等于心理上的单方面裁军。如果你在受到攻击时表现出友善,就会让你变得无力抵抗、不堪一击,这是很不合理的。

矛盾的是,如果你受到了言语和情感上的虐待,你的友善不仅不能保护你,反而会让伤害你、对你不友好的人变本加厉。

这并不是说,讨好他人会导致别人虐待你。那些原因存在于施虐者的人格与生活史中。例如,研究表明,受过虐待的儿童长大后会成为施虐的成年人。

然而,虽然你遭受虐待的原因可能不在于你,但你的友善与讨好习惯,肯定会延续虐待的循环。你可能会认为,通过更努力地取悦那些不友好的人,你是在阻止这个循环。但实际上,你恰恰是在配合这个循环。

你可能会热切地希望,你的友善、善良和爱最终能够取得胜利,改变对方对你的行为。遗憾的是,尽管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做法几乎行不通。相反,你持续的配合,以及在无意中对虐待行为的奖励,只会让施虐者更加肆无忌惮,并损害你的自尊。最后,你甚至可能会想,反正这些不友善、充满敌意或虐待的对待都是你应得的。

当然,你有权获得善意与尊重,但当你的这种权利受到侵犯时,你必须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来维护自己。但是,你必须首先改变你的错误观念:做个好人能保护你,能够防止你遭受虐待或不友善的对待。

友善与羞辱

苏珊是个特别擅长讨好的人。38岁的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双亲年迈。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照料父母的责任落在了她的身上。她在当地的学校做五年级教师,她的孩子也在那所学校上学,而她是家长教师协会的主要成员。

此外,苏珊还负责为她丈夫的小型咨询公司记账。她还会用可口的家庭晚餐来招待丈夫的客户,但只有她一个人做饭。苏珊还经常为一个慈善组织做志愿者,她是募捐委员会的负责人,负责其中的大部分工作。

苏珊承认,她不记得上一次对别人说“不”是什么时候了。她意识到,她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她大概不应该再做那么多事情了。她知道,她的许多关系是很不公平的,她付出的远比得到的多。

苏珊从小就有着严重的体重问题。她用有些难过的口吻开玩笑说,她这一辈子都在和这50磅 肉打拉锯战。她明白,讨好别人的模式与她的体重问题是有关系的。

“我一直觉得,我需要对别人特别好,尽我所能地让他们开心,否则他们就会不喜欢我,因为我很胖。我好像在试图说服别人,不要在初次见面的那一刻就排斥我。我真的很害怕,如果我遭到排斥,就有人会用那两个字来骂我——胖子。”

“在我小时候,我的感情经常受到伤害。其他孩子会取笑我,拿我的胖来给我起外号,比如‘胖墩儿’或‘胖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试图让他们出于别的原因喜欢我。”

“在我小时候,一直到我十几岁的时候,我愿意为其他孩子做任何事,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我胖而排斥我了。我真的会任由别人利用我。我帮他们做作业,伪造家长的评语,让他们抄我的试卷——任何人要求我做任何事,我都会做。”

“不用说,我仍然遭到过许多排斥。但是,长大以后,我依然在做同样的事情,对每个人都很好。只不过,我现在甚至不会等别人开口提要求。我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我会满足他们。”

许多人像苏珊一样患有讨好症,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会被人排斥。他们外表或性格的某些方面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损害了他们的自尊。

这些所谓的“缺陷”可能是身体上的,比如超重、明显的残疾或畸形、缺乏吸引力的面孔或面部特征、头发不好看或身材矮小。这种“缺陷”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例如觉得自己不聪明、受教育程度低、不成功,或者为自己囊中羞涩而感到羞耻。

像苏珊一样,你可能因为自己某些真实或想象的“缺陷”,预料到别人会排斥你,所以你不得不做个老好人。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你把你对自己的消极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了。你可能会利用你的“好”来保护自己,弥补你认为的外表或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友善、讨好、不冒犯别人——你的隐藏动机可能是操纵别人喜欢你,或者至少不要排斥你。

真正有缺陷的是这种策略,而不是你的外表或性格。这种做法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样会不断侵蚀你的自尊,让你进一步陷入讨好症的循环。即使人们接纳你,你的自尊仍然会受损,因为你会认为,他们接纳你是因为你为他们做的那些好事,而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她喜欢我只是因为我很好,为她做了很多事。”)与此同时,你的那种信念(友善能够保护你,补偿你眼中的“缺陷”),会随着你的讨好习惯而增强。

然而,如果人们排斥了你,就会证实你心中的错误信念:你根本没有价值。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自尊的伤痕就会进一步加深。不但如此,你会觉得自己有必要在未来表现得更加友善,以防再次遭受痛苦的排斥。

▶解决的办法在于,认识到你最需要自己的接纳。当你解决了让你自己觉得没有价值的真正问题,并且把你这个人的基本价值与你外表或外在情况的某些属性区分开来时,你自尊的伤痕就会开始愈合,你讨好他人的问题就会减轻。

态度调整:不够好也没关系

下面有一些正确的想法,可以取代“你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做个好人”的有害想法。用一个正确的想法代替有害的想法,能够开始治愈讨好综合征的过程。

● 做个好人并不一定能保护你免受他人的不友善对待。如果别人对你不好,这种想法可能会让你感到内疚、有责任。

● 不要对那些对你不好、不友善的人表现得很友善,不要假装没关系。

● 如果你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价值观、需求或独特的身份认同,那么做个好人的代价就太高了。

● 对你来说,说出自己的想法更有益,即便你必须表达一些消极感受。这样远比你为了做个好人而压抑自己的想法,变得抑郁、焦虑或产生其他情绪问题要好得多。

● 不够好也没关系。


[1] H.Selye,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McGraw-Hill, 1978) and H.Selye,Personal interview, Psychology Today 11 (10) (March 1978):60-70.

[2] H.Braiker, Lethal Lovers and Poisonous People (New York:Pocketbooks, Hardcover, 1991). 8DjYrAuccRxsJBeeCIGNHCmZ1j+JPjS6tB9YcuqPgFBhgdEz0kbnL5BUhqgef0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