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人类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经济生活中,常常涉及“统计”,小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大至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会用到“统计”。比如,一天的日常支出、一个月的收入、一年的收入或支出总额等,都是我们日常关心的问题;再如,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某个企业某年的销售收入、利税额,某个地区某年的人口出生率、人均GDP,等等。这些数据是统计成果,也是统计问题。当然,“统计”一词在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环境中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通常,统计包含三层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指根据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预测,以及提供各种数字资料和其他资料的工作的总称。例如,为了了解国家发展状况,进行人口、自然资源和财富统计;为了让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进行环境质量检测统计。又如,银行的计划统计科每月编制项目报表。再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要经过方案设计、入户登记、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和资料公布等一系列过程,这些都是统计工作,既统计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量,又分类统计男性人口、女性人口,老年人口、中青年人口、儿童人口等数据,从而使人口数据成为国家或地区制定与人口相关的各项方针政策的依据。在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基本上都有统计部门,如统计局、统计科,它们的职能就是从事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统计工作可以简称为统计。
统计资料,是指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其表现形式为各种统计表、统计图、统计报告、统计台账等;其内容是一系列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和比例关系,表现经济现象发展的特征及规律的数字和文字资料。例如,国内生产总值说明整个国家的生产规模,居民消费支出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些数据经常会在报纸、杂志上出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统计资料的公布不再仅仅是纸质资料了,官方统计网站上可以便捷地获得大量的电子版数据。我国统计资料的发布途径也越来越规范,官方统计数据通过国家统计局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的官方统计机构网站发布,一般都会同时提供纸质和电子版两种形式。统计资料也可以简称为统计。
统计学,即统计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是随着统计活动的不断发展和统计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应运而生的。关于统计学的定义,已出版的国内外统计学教科书上有多种表述,比如以下几种。
(1)国家统计局(2022-11-29):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问。所有收集而来的数据都需要经过整理、分析才能得出结论,这就是统计学利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统计学也是一门找出统计规律的学问。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3)安德森等《商务与经济统计》: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艺术和科学。
(4)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
(5)林德等《商务与经济统计方法》:统计学是对数据收集、组织、展示、分析和解释,从而帮助做出更为有效的科学的决策。
(6)曾五一、肖红叶《统计学导论》:统计学是有关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
(7)贾俊平《统计学》: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8)向荣美《统计学导论》: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数据、表现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从而认识现象数量规律、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决策的方法论科学。
(9)李金昌、苏为华《统计学》:统计学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
综上几种关于统计学的定义,本书将统计学的定义概括为: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推断和预测,从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科学。当然,统计学也可以简称为统计。
总之,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体数量变动关系和变动规律活动的总称,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统计的三层含义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是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的理论概括,而统计学形成的理论又指导统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即统计工作一方面受统计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又检验统计理论是否正确,推动并促进统计理论向前发展;统计学与统计资料存在密切的关系,统计学阐述的统计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离开了统计数据,统计方法甚至统计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统计学与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之间的关系表明:统计理论来源于统计实践,反过来又为统计实践服务,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只有明确了统计的研究对象,才能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性质采用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以达到认识对象客体规律性的目的。从统计学的发展史可知,统计学是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开始的,随着统计方法的不断完善,统计学得以不断发展。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而社会经济统计学是在质与量的密切联系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统计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首先从定性研究开始,然后进行定量分析,最后达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或规律,这就是质—量—质的统计研究过程和方法。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如图1-1所示。
图1-1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总体性
统计工作研究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而非个体的数量表现。因此,只有把大量的个体数量资料进行汇总、综合,才能表现出总体的数量特征。从总体上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是统计学的重要特点,因为社会经济现象是各种社会规律相互交错作用的结果,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情景。统计学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调查研究是从个体到总体,即必须对足够大量的个体(这些个体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别、差异)进行登记、整理和综合,使它过渡到总体的数量方面,从而把握社会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以及总发展变化趋势。例如,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要从登记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入手,但调查目的不是要了解每个人的具体生活状况,而是要准确地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地区分布、构成和素质方面的变化,从而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可靠的资料。总之,统计研究最终要得到反映总体数量的指标,但统计工作是从研究个体开始的。只有从个体开始,才能对总体进行分析研究。
2.数量性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包括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平均水平、平均发展速度以及数量关系、数量界限等。例如,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实际增长6.1%,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036元,增长5.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
所有这些指标都是从数量方面反映现象发展变化情况的。统计的这一数量性特点将统计学与其他实质性社会学科,如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区分开来,也将统计调查研究活动与那些以非数量性为主的调查研究活动,如社会、法律、考古等活动区分开来。
统计学研究的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但应该注意到统计的定量研究建立在定性研究的前提下。例如,要想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必须知道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有什么区别,与社会总产值有什么区别等等。因此,统计不是单纯地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在质与量的密切联系中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定性研究是基础,定量研究是目标,而质—量—质是一个完整的统计研究过程。
3.具体性
统计工作研究的总体数量是一个有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条件限定下的数量。如果单说“1625亿件”这个数字没有任何意义,但如果说2023年,全国全年完成邮政行业寄递业务总量1625亿件,比上年增长16.8%,
这就是统计中所说的具体数量。因此,具体性是指在时间、地点、空间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性。
应该指出,虽然统计工作研究具体的数量,但为了进行复杂的定量分析,还需要借助抽象的数学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并遵循数学规则。因此,统计工作具体的数量研究需要密切联系抽象的数学方法。以抽象方法为手段,以具体数量为目的,体现了统计工作中具体和抽象的辩证关系。
4.社会性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社会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人类社会活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各种活动都贯穿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随机现象之外,还存在着许多确定性的因素。统计工作存在明显的社会性,各国政府都很重视统计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要克服统计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抑制任意夸大或缩小统计数字、歪曲反映实际的现象出现。我们既要承认统计是为一定政治集团服务的工具,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又要注意到统计要反映实际情况,具有强烈的客观性。因此,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同时,还必须强化统计法制建设。
5.广泛性
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方面是所有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统计学既研究生产关系,又研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既研究经济基础,又研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研究生产、流通、分配、使用等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全部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
统计学是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开始,逐渐趋于成熟,成为一门研究客观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统计方法是在统计实践中产生的,经过理论概括后又反过来用于指导统计实践,为统计工作服务。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研究来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统计学在研究社会经济规律现象时,首先从定性研究开始,然后进行定量分析,最后达到认识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或规律,这就是质—量—质的统计研究过程和方法。由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既存在于自然领域也存在于社会领域,因此,统计学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有较高概括和较大适应范围的一般方法论学科。
按照统计方法的类型,统计学可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按照统计方法研究和应用的程度,统计学可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统计学的分科如图1-2所示。
图1-2 统计学的分科
1.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
描述统计学通过对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表现及变化进行记录、测量和显示,再加以汇总、概括和分析,从而反映客观现象变动的规律性。描述统计的内容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加工处理和显示方法、数据分布特征的概括和分析方法等。例如,经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增长5.8%。
通过这些数字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
推断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它是在对样本数量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总体未知的数量特征做出概率表述上的推断。例如,对一批出口的板栗罐头进行产品质量检验,不能每一瓶都检验,只能抽取一部分进行检验,只要抽样合理,就可以根据抽检结果来估计和推断全部出口产品的质量。数据来源于概率抽样,因此,推断统计学的各种推算方法和推断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程度都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
2.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统计学自身的发展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形成了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理论统计学是论述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统计方法的一门方法论科学。它广泛地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集社会经济统计方法与数理统计方法之大成,既适用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观察和研究,也适用于自然现象的数量观测和推断。理论统计学是统计学科的基础,理论统计学的特点是计量不计质,它具有通用方法论的理学性质。
应用统计学论述的是如何从所研究的领域或专门问题出发,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统计学不仅要进行定量分析,还要进行定性分析,它总是先从现象的质量分析中获得需要考察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然后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并结合对现象的定性分析,得出符合客观现实的结论,作为行动决策的依据。所以应用统计学需要相关专业的实质性科学理论做指导,它通常具有边缘交叉和复合型学科的性质。
由上可知,理论统计学以方法论为中心建立统计方法体系,而应用统计学以问题为中心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统计学科的发展上,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统计学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有较高概括程度和较大适应范围的一般方法论学科。因此,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非常紧密。
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数学与统计学都是研究数量规律的,都要利用各种公式进行运算。现代统计学运用了大量的数学理论与数学方法。数学中的概率论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它从数量方面体现了偶然与必然、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为统计学提供了数量分析的理论基础。数学分析的方法适用于一切数量分析,当然也包括统计的数量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统计学中的理论统计学以抽象的数量为研究对象,计量不计质,其大部分内容也可以看作数学的一个分支,但数学与统计学有本质的区别。从研究对象上看,数学撇开了具体的研究对象,以最一般的形式研究数量的空间变化。而统计学,特别是应用统计学,则总是紧密联系客观对象,研究其数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为决策提供事实依据。从研究方法上看,数学主要是应用逻辑推理和演绎论证的方法,从严格的定义、假设的命题、给定的条件出发,去推证有关结论。而统计学研究方法本质上是归纳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或调查得到的大量数据来归纳并判断总体的情况。
统计学中的应用统计学与相关的实质性学科,如经济学等,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统计学是进行经济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经济学在对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时,除了要做规范性的理论分析和定性分析外,还要进行实证的数量分析。由于社会经济现象所具有的特殊性,对其数量规律的认识只能通过统计观测来进行。因此,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都要用到大量的统计方法。当然,应用统计学也离不开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通常实质性的学科提出问题,统计学随之提出相应的方法。总之,应用统计学与相关的实质性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从初级数据到科学数据再到大数据,统计学大体上经历了“只能收集到少量的数据—尽量多收集数据—科学利用样本数据—综合利用各类数据—选择使用大数据”的发展过程。根据统计学研究现象的性质和特点,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得以不断丰富。概括起来,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推断法、统计模型法和数据挖掘法等统计方法,如图1-3所示。
图1-3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对要研究事物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的方法,是统计的基本方法。统计要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而社会经济现象是受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因此,如果只选择其中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那么观察的结果往往不足以代表总体的一般特征,只有对总体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并加以分析,才可以使现象中的非本质和偶然因素相互抵消,从而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例如,2023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994元,实际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175元,实际增长9.2%。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调查阶段应该遵循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可以在全面调查中使用,如统计报表、普查等;也可以在非全面调查中使用,如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应该指出,大量观察法是统计调查工作中应该遵循的法则,但调查中也可以对个别单位进行深入调查,如典型调查等是对大量观察的总体进行补充,以便深入细致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
统计分组法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按照一定的指标,将总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或组的一种统计研究方法。统计在分组时,通常是同类相聚、异类相分,以便进行汇总和总体内部结构分析,从而实现正确运用指标来表明事物本质与规律性的目的。统计分组法主要适用于统计整理阶段,但在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等阶段,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因此,统计分组法既是统计研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统计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综合指标法是指通过计算各种综合指标,研究并说明现象本质的综合数量特征的一种方法。它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常用的综合指标主要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统计分析中其他各种统计方法,如时间数列分析、统计指数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都是以综合指标为基础的。综合指标法主要应用于统计分析阶段。
归纳推断法也称统计推断法,它是以一定的置信度,根据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方法。在统计研究中,我们所观察的单位常常是部分单位或少数单位,而要判断的总体对象的范围却是大量的。这就需要根据样本资料,对全部总体数量的特征做出具有一定置信度的判断。随着市场调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归纳推断法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成为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统计模型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假设条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现实经济现象相关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可以了解当某一现象变动时,另一相关现象会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动,并测定相关现象之间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未来趋势等。
数据挖掘法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的信息的一种方法。它从大量数据中寻找规律,主要有数据准备、规律寻找和规律表示三个步骤。数据准备是从相关的数据源中选取所需的数据并整合成用于数据挖掘的数据集,规律寻找是用某种方法将数据集所含的规律找出来,规律表示是尽可能以用户可理解的方式(如可视化)将找出的规律表示出来。
1.什么是统计?统计的三层含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2.怎样理解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性?统计的数量性与数学的数量有什么不同?
3.大量观察法是统计的基本方法。统计研究时为什么要对研究事物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