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统计学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产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统计学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在长期统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产生距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回顾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统计实践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统计实践萌芽于古代奴隶社会,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治理国家,常常需要进行征税、征兵、征劳役等统治活动,因此需要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这就产生了统计。我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人口与土地的数字记载;当时全国分为九州,人口约有1355万人;大约在同期,在古希腊、罗马等奴隶制国家中,也有人口、财产和世袭领地的统计的记载。
这些都是原始形态的统计,也即统计雏形。
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统计的范围逐渐由人口、土地发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长期的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经济落后也相应地阻碍了统计实践的发展。统计实践的广泛发展始于资本主义社会。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商、农、贸、交通的发展,其统计实践从国家管理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活动的许多领域。从18世纪起,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设立了专业的统计机关,收集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人口、工业、农业、贸易、交通等方面的各项调查,出版统计刊物,建立国际统计组织,召开国际统计会议。
统计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形成过程大体可分为古典统计学时期、近代统计学时期和现代统计学时期。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是统计学形成的初期,即古典统计学时期,当时有政治算术学派、国势学派两大学派。其中,政治算术学派有统计学之实而无统计学之名,国势学派有统计学之名而无统计学之实。
政治算术学派的创始人是英国人威廉·配第(1623—1697)。配第首先提出了用数量方法科学地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政治算术,他的名著《政治算术》(1676年)就介绍了数字和统计学方法。在序言中,配第明确指出,他进行的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在当时还不常见。因为与只使用比较初级和最高级的词语以及单纯做思维的论证相反,他采用了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等词汇来表示展望和论旨的方法,结果都是真实的,即使不真实,也不会有明显的错误。他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时还应用推算法和分组法,编制原始数据的图表,计算一系列的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最早估算国民收入的人,但是他始终没有用“统计学”三个字,所以,政治算术学派有统计学之实而无统计学之名。
国势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人海尔曼·康令(1606—1681)。康令在课堂上定期地、系统地使用对比的方法,讲述国家比较方面的知识,不仅讲述事实,而且试图探讨事实的因果关系,他把这门课程称为“欧洲最近国势学”,于是“国势学”由此产生。当时康令的学说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德国许多大学教授都称赞并追随康令的学术思想,并把这门课程命名为“统计学”,因此开始有了“统计学”这个名称。但是国势学派只是对各国情况做一般性的比较记载,如“某国人口众多”“土地辽阔”等,而没有对数量进行研究和描述,所以,国势学派有统计学之名而无统计学之实。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近代统计学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学派的学术观点已经形成,并且形成了两个主要学派,即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1.数理统计学派
18世纪,概率理论日渐成熟,为统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叶,概率论被引进统计学,从而形成了数理统计学派。数理统计学派的奠基人是比利时的阿道夫·凯特勒(1796—1874)。凯特勒在他的《社会物理学》中将古典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使统计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凯特勒认为概率论是适用于政治及道德科学中以观察与计数为基础的方法,并依此方法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规律性进行观察,认为要促进科学的发展,就必须更多地应用数学。总之,凯特勒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为数理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社会统计学派
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始人是德国的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尼斯(1821—1898),以及恩斯特·恩格尔、乔治·冯·梅尔等人。他们融合了国势学派与政治算术学派的观点,在学科性质上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变动原因和规律性的实质性科学,以此与数理统计学派通用方法相对立。社会统计学派在统计对象上认为统计学是研究总体的,而不是研究个别现象的,并且认为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必须对总体进行大量观察和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才能解释现象内在规律性。这是社会统计学派实质性科学的显著特点。
20世纪至今为现代统计学时期,其标志是推断统计学的问世。1907年,英国人戈塞特(1876—1937)提出了小样本理论,丰富了抽样分布理论,为统计推断奠定了基础;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1822—1911)提出了相关与回归思想,并列出了计算相关系数的明确公式;英国统计学者卡尔·皮尔逊(1857—1936)发展了拟合优度检验,还提出了卡方统计量及其极限分布理论;波兰学者奈曼(1894—1981)创立了区间估计理论,并与皮尔逊共同发展了假设理论,等等。
总之,统计学大致经过以上三个发展阶段后,其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统计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数学方法,也越来越多地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形成了各种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边缘学科。随着统计学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在借助计算机及大数据的技术后,统计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作用也越来越强劲。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统计工作十分落后,统计学基本上照抄照搬西方统计理论,传播的主要是数理统计学派的观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学习苏联统计工作经验的同时,引进了苏联的统计学,即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遭到批判和抛弃。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数理统计又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统计学者突破了狭隘观念的桎梏,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自然科技方面的统计学都是独立的统计学科,三者可以同时存在,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形成了大统计体系。特别是现阶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结构化数据了,视频、音频、图片、图像、文档、文本、邮件、报表、HTML等形式的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大量出现。结构化数据有格式、有标准,可以用常规的统计指标或统计图表来表现,但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或异构数据是多样化、无标准的,难以用传统的统计指标或统计图表充分表现。此外,数据的存储载体也逐步由纸质、半电子化转变为全流程电子化,数据库也从小容量转变为大容量、超大容量。这些变化为统计数据分析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统计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总之,随着大统计体系的建立,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运用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统计科学工作者在总结我国统计实践经验的同时,不断吸收世界各国统计科学的发展成果。我国现阶段统计学发展有三个明显趋势:一是统计学更加依赖并更多吸收数学理论;二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边缘学科不断形成;三是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借助大数据平台,其应用范围更广泛,作用更强劲。
1.统计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有谁?有哪些标志性成果?
2.我国现阶段统计学发展有哪几个明显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