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儿童和社会

孩子对生活的热爱总是指向他人,这种社会感会伴随人终生。

社会要求我们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些责任不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标准和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我们的心智发展。社会建立在有机物的基础上。个体与社会的切合点也许存在于人的两性倾向中。生活冲动的满足、安全感的获得以及幸福的保证并不存在于孤立的男女之间,而存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社会中。对儿童的缓慢发展过程加以观察,我们也许就会确定,如果没有社会的保护,人类的生命就无法进化。生活中的种种责任本身使劳动分工成为必需,这种分工不仅没有使人与人隔离,反而强化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每个人都必须帮助他人。每个人都必须觉得自己与其他人密切相连。人与人之间不可或缺的关系就这样产生了。现在我们必须更详细地讨论婴儿在出生后即面临的一些这种关系。

婴儿的处境

每个孩子,虽然都依赖着社会的帮助,但仍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世界:它既索取又给予,既期待你去适应,又会满足你的生活需求。他的本能在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会因为遇到障碍而困惑,不可逾越的障碍会给他带来痛苦。他很小就意识到,有些人可以更彻底地满足自身的迫切要求,并对生活有更充足的准备。我们可以说,他的精神就在童年的这种处境中形成,这些处境要求他有一个综合器官,这个器官的功能就是使正常的生活成为可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精神会评估每一种处境,并指引机体走向另一种处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他的本能,并将可能的摩擦降到最低限度。就这样,他开始高估使人打开门的体型和身高的作用,或者高估挪动重物的能力,或者高估别人拥有的那种发号施令、要求他人听命于自己的权力。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愿望,要长大,要变得跟别人一样强,甚至强过其他所有人。控制他周围的那些人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目标,因为他身边的那些长者,虽然看起来很小瞧他的样子,却因为他的柔弱而不得不听从于他。于是两种行为可能摆在了他面前:一种是继续使用他意识到的、成年人使用的活动和方法;另一种是继续展示自己的柔弱,让那些成年人觉得义无反顾必须帮助他。我们会不断地在儿童身上看到这两种行为倾向。

一个人的性格在其人生早期就开始形成了。一些孩子的发展方向是获得权力、无畏地面对一切,而这最终使他们获得赏识和认可,还有一些孩子则好像在拿自身的柔弱做投机,努力以各种方式将这种柔弱展现出来。我们只要回想一下某个孩子的态度、表情和举止,就可以发现他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只有在我们理解了每种性格类型与环境的关系之后,每种类型才具备一定的意义。在任何一个孩子的行为中通常都可以看到对环境做出的反应。

孩子的可塑性存在于他努力弥补自己缺点的过程中。无数天赋和发展潜质都在这种不足感的刺激下产生。现今每个孩子面临的状况截然不同。在某种情况下,我们讨论的是孩子面临的敌意环境,这让孩子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他的敌人。孩子思维过程中视角的不完整是他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如果他所受的教育不能阻挡这一错误看法,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理会沿此方向发展,在后来的人生中始终表现得好像整个世界都与他为敌。在以后的人生中,只要他遇到更大的困难,他的这种敌意看法就会加强。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有身体缺陷的孩子身上。这样的孩子对环境表现出来的态度跟那些身体相对正常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态度完全不同。身体缺陷可能表现为运动障碍、某个器官不健全,或者整个机体抵抗力差,从而经常生病等。

难以正视世界并不一定是孩子机体上的缺陷引起的。荒谬的环境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或者对孩子提出这些要求时采用的不恰当的方式)跟环境中存在的切实困难对孩子有同样的影响。一个渴望适应环境的孩子突然发现有困难横在自己面前,尤其是如果他本身就生活在一个缺乏勇气、弥漫着悲观主义的环境中,那么这种悲观会很快感染到这个孩子身上。

困难带来的影响

由于孩子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障碍,也就难怪他的反应并不总是恰当的。他只有很短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精神习惯,同时他发现自己必须适应不可改变的现实条件,然而此时他的适应技能却尚未成熟。每当我们觉得自己对环境做出了错误反应时,我们都会发现自己像做实验一样,在对精神中的相应部分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以便做出正确反应,并在人生中取得进步。我们尤其会在儿童的行为模式表现中看到青少年在成熟过程中、在某种确定的情景下做出的那种反应。他的反应态度使我们能够洞察他的精神。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个体的反应就像社会的反应一样,是不能根据某种模式进行评判的。

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通常会阻碍或扭曲他的社会感。这些障碍有的可能来自他物质环境中的缺憾,比如经济、社会、种族或家庭境况的不利因素;有的可能来自他身体器官上的缺陷。我们的文明建立在器官健全且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因此,如果孩子的重要器官存在缺陷,那么他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学走路较迟的儿童、有某种行动困难的孩子、那些语迟的孩子,或者那些大脑发育比一般儿童慢一些,因而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笨拙的孩子,都属于这一类。我们都知道,这些孩子时常跌跌撞撞,笨拙而迟缓,而且身体和精神上常常承受着痛苦。这个世界很明显对他们缺乏温情,他们与之格格不入。像这样因为发育不健全而导致的困难有很多。当然,也始终存在这种可能:随着时光流逝,如果儿童精神需求中产生的痛楚并没有同时使这个孩子产生绝望,那么他会自动得到补偿,不会留下任何伤疤,但如果精神需求中的辛酸使他产生了绝望态度——他在后来的人生中才会感受到,那么再加上经济上的无助,事情就会复杂化。对人类社会中的既定规则,有缺陷的儿童难以理解,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他们会用怀疑而不信任的眼光看待身边出现的机会,并且往往会封闭自己,逃避自己的职责。他们对生活中的敌意尤其敏感,并且会不自觉地夸大这种敌意。他们更感兴趣的是生活中痛苦的一面,而不是其中光明的一面。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对这两面都估计过高,所以他们的人生态度总是很纠结。他们要求别人对自己特别关注,自然,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他们将人生中的必要责任和义务看作困难而不是激励。由于他们对其他人充满敌意,所以他们与环境之间的鸿沟不断加宽。现在他们对待每一次经历都谨慎得有点夸张,所以每一次的接触都使他们离事实和真相越来越远,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地给自己带来新的困难。

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适度地表露出该有的温情,那么孩子将不能识别爱,也无法恰当地运用爱,因为他的温情本能没有得到发展。

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适度地表露出该有的温情,那么类似的障碍就会出现。只要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就会相应地出现发展方面的严重后果。孩子的态度会固化,以至于他不能识别爱,也无法恰当地运用爱,因为他的温情本能没有得到发展。在温情从来没有得到过适度发展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很难表现出任何形式的温情。他对人生的整体态度将是逃避式的,逃避所有的爱和温情。如果漫不经心的父母、教育者或者其他成年人将一些有害的教诲加给孩子,让孩子觉得爱和温情是不正常的、荒唐的或者缺乏男子气概的,也可能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教导孩子,说温情是荒谬可笑的,那些经常被嘲弄的孩子尤其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样的孩子深恐流露出情感,因为他们觉得对别人表现出爱这种倾向是可笑的、是没有男子汉气概的。他们抵制正常的温情,好像它会奴役他们或者使他们丢脸。于是,爱的边界早在他们童年早期就已经设定好了。在这种抑制和克制所有温情的野蛮教育下,孩子会从周围的环境中退缩,并逐渐丧失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接触对他的精神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有时候环境中的某个人给他提供了和谐相处的机会,这时这个孩子就会与这个人建立极其深厚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他的社会关系只指向某一个人,他的社会趋向永远不会扩大,不能再包容更多人。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那个男孩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当他注意到他的母亲只对他的弟弟温柔有加时,他感到自己被忽视了。也因此,在以后的人生中,他四处彷徨,努力想找到他在童年时期缺失的温暖和关爱。他的案例表明了这类人在人生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不言而喻,这类人所接受的是压制型教育。

伴随太多温情的教育跟缺乏温情的教育一样有害。娇惯出来的孩子跟嫌恶之下的孩子一样,都会遭遇重重困难。在这种教育中,孩子会渴望温情,这种渴望超出了一切界限,结果是,备受宠爱的孩子依恋某个人或某几个人,不肯同其分离。温情的价值在各种被误解的经历中越发突出,以至于孩子得出结论,他的爱可以迫使成年人为他承担某些责任。这很容易实现,孩子对父母说:“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必须这样或那样做。”这种社会教条经常在家庭这个圈子内滋生。孩子一旦在他人身上看到这种倾向,就会表现出更多温情,从而使别人更依从他。我们一定得对家庭中的某个特定成员温情特别泛滥这种情况多加小心。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危害。他以后会通过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努力获得他人的温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会不惜动用能用的一切手段;他也许会试图压制自己的对手、兄弟或姐妹,或者不惜编造关于他们的流言。这样的孩子会引诱他的兄弟做出极端之事,从而使自己显得光辉正直,借此得到父母的爱。他会对父母施加一定的社会压力,从而使父母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自己身上。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会不遗余力,直至自己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显得比任何人都重要。他可能会懒惰,也可能会乖戾,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他的父母更多地为他忙碌;他也可能是个模范儿童,因为他认为他人的关注是对他的一种奖赏。

在对种种心理机制进行了讨论之后,我们也许可以得出结论:一旦心理活动的模式固定了,那么一切都可能成为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孩子可能会往邪恶的方向发展,或者也可能会成为一个模范儿童,但心怀的是同一个目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通过肆意妄为寻求关注,而有些伶俐的孩子则靠美德实现同样的目标。

我们可以把备受宠爱的孩子归入这一类:他们人生路途中的一切障碍都已经被扫除,他们的能力以这样一种友好的方式被贬低,他们从来没有机会直面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孩子被剥夺了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的一切机会,而这种准备对未来生活而言是必需的。他们没有做好与愿意跟他们交往的人进行接触的准备,当然更没有能力与其他人——那些由于自身童年时期经历的困境和错误而总是为人际交往设置障碍的人——进行接触。这样的孩子对生活完全没有准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练习如何克服障碍。一旦迈出家庭这个像温室一样的小小王国之外,他们几乎必然会遭遇挫败,因为他们不可能再找到像对他们宠爱有加的父母那样愿意为他们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即便有,也绝对达不到他们习惯的那种程度。

这种种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或多或少都会造成这个孩子的孤立。肠胃有毛病的孩子会对营养有特殊看法,并因此经历与在这方面正常的孩子完全不同的发展过程。有身体缺陷的孩子会有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最终会使他们陷入孤立。还有一些孩子不太清楚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回避环境。他们找不到密友,玩的游戏也跟他人玩的不一样。他们要么嫉妒自己的同龄人,要么不屑与他们玩耍,而把自己关在屋里自己玩儿。那些在严格的教育带来的压力下长大的孩子同样有陷入孤立的危险。生活在他们看来并不是充满光明,因为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给他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们要么会觉得自己必须容忍一切困难,谦卑地承受所有痛苦,要么会觉得自己是战士,随时准备着要与在他们看来总是充满敌意的环境对抗。这样的孩子感觉生活及生活中的职责太难以应对。不难理解,这样的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在忙着捍卫自己的个人疆界,唯恐自己遭到挫败。我们也许可以猜想,在他眼里,外部世界总是不友好的。为过分的警觉谨慎所累,他会渐渐习惯于回避所有大一点的困难,而不肯置自己于可能的挫败境地。

娇惯出来的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那就是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是他们的社会感发展不够完善的一个标志。

娇惯出来的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的性格特征,那就是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是他们的社会感发展不够完善的一个标志。从这种性格特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朝着悲观主义世界观发展的整个过程。除非他们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模式找到解决方案,否则他们不可能幸福。

人是一种社会存在

前面我们已经详尽地阐明,只有把个体放进相关的环境中,我们才能了解他的性格,才能对他在这个世界上的特定境遇做出判断。此处我们所说的境遇,是指他在宇宙中的位置、他对自己周围环境和人生问题的态度,比如职业挑战、与其他人的接触和合作等,这些都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由此我们得以确定,个体在婴幼儿初期经历的种种心理印象会影响他一生的态度。从出生仅几个月的婴儿身上,我们就可以判定出这个孩子以后会是怎样一副人生姿态。婴儿出生几个月之后,我们就不可能会把两个婴儿的行为混淆,因为他们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明确的模式,这种模式会随着他们的发展变得越发清晰。再怎么变都不会超出这个模式之外。孩子的心理活动会越来越受到其社会关系的影响。与生俱来的社会感会在他对温情的初始追求中初露端倪,这会使他寻求与成年人亲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总是指向他人的,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指向自己的身体。这些受性欲影响的努力在强度和表现上因人而异。在两岁以上的孩子身上,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只有在最严重的精神机能退化的重压下,这种牢牢扎根于儿童内心深处的社会感才会弃他而去。这种社会感会伴随人终生,在一些情况下也许会发生改变、歪曲或受到约束,在另一些情况下也许会被扩大、拓宽,直到它不但涉及个体的家庭成员,而且涉及他的家族、他的国家乃至全人类。它还可能跨越这些界限,延及动物、植物、无生命的物体乃至整个宇宙。我们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必须将人看作一种社会存在。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掌握了理解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 5Gl20EPAKlY/J+aHfmrZmDupgEL+OZw0u6yCT3hpkvGejiX0pYPtNtRSwiELuyjo

通过感觉器官,个体形成了自己的宇宙观。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