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球公转经过某些流星体轨道时,流星体会以每秒11至73千米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分子剧烈撞击和摩擦,产生强烈的热和光,这叫“流星”现象。
没有燃烧完的流星体落到地面上来叫做“陨星”。根据其化学成分可分为陨石、陨铁、陨铁石。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陨星约1700颗。另据卫星测量,每天约有3000吨的流星物质进入大气层,形成宇宙尘。
此外,太空垃圾日益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难题。太空垃圾又称空间碎片或轨道碎片,是宇宙空间中除正在工作着的航天器以外的人造物体,其中包括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产生的碎片和报废的卫星、航天器表面材料的脱落、表面涂层老化掉下来的油漆斑块、航天器逸漏出的固体、液体材料以及火箭和航天器爆炸、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碎片。
自前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以来,全世界各国一共执行了超过4000次的发射任务,产生了大量的太空垃圾。虽然其中的大部分都通过落入大气层燃烧殆尽,但截止2012年还有4500多吨的太空垃圾残留在轨道上,绕着地球飞行的大于1厘米的碎片超过67万块,其中1.6万块大于10厘米。这些太空垃圾碎片以每秒钟7公里的速度移动,成为强大炮弹。美国1958年发射的尖兵1号人造卫星报废后至今仍在其轨道上运行,是轨道上现存历史最长的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若与运作中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或国际空间站相撞,会危及到设备甚至宇航员的生命,据计算一块直径为10厘米的太空垃圾就可以将航天器完全摧毁,数毫米大小的太空垃圾就有可能使它们无法继续工作。
1983年,前苏联发射的一颗宇宙系列人造卫星,曾被宇宙垃圾击中留下了撞击的伤痕。1984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返回地球时,发现一处有直径为1厘米的裂纹,经查实系0.2毫米左右的涂料碎片撞击所致。幸运的是,太空无比浩瀚,这些太空垃圾之间的空间很大,撞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它始终是太空中的不利因素,清除太空垃圾远比清除地球上的垃圾困难得多。
太空中的不利因素还包括在发射上升阶段的噪声,主要是火箭发动机所产生的喷气噪声和飞船通过稠密大气层所产生的摩擦噪声。当发动机点火时,地面噪声最大,噪声以发射台为中心向四面扩散,这一阶段噪声持续时间为120秒。其中飞船起飞后总声压级最大,高达162分贝,其舱内噪声达125分贝。
在轨道飞行阶段噪声,主要来源于飞船舱内的生命保障体系。由于生命保障体系必须始终保持运转状态,因此噪声一直伴随着宇航员,其总声压达30至75分贝。
根据地面测定,人耳所承受的噪声是有限度的,声压超过140分贝时,会引起耳痛,超过160分贝,会损伤听觉机构。45分贝噪声会妨碍通话,30分贝以上的噪声,会干扰睡觉和休息。噪声声频若接近人体腹部的自然频率,还会造成人的内脏移动,导致肠胃紊乱,出现头晕和呕吐等病状。据此,为太空飞行制定了噪声的容许标准。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噪声的干扰:座舱壁衰减噪声30至40分贝,宇航服可衰减5至10分贝,头盔可衰减20至25分贝。这样一来,到达宇航员耳朵和身体表面的短时噪声强度就只有115至120分贝,是能够抗拒的。
超重、高能粒子、宇宙线等空间环境对宇航员太空飞行也有影响。载人飞船在上升阶段的加速度达8g,再入大气层时减速度达11g,卸口速度作用下,人体的体液和内部组织发生位移,引起胸痛、呼吸困难、肌肉紧张、极端受压。
载人飞船在外层空间飞行,失去了大气层的保护,完全处在紫外线、宇宙线、高能粒子的包围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人若没有特殊保护一刻也不能生存。